中华航空611号班机空难,又称“澎湖空难”,是指2002年5月25日中华航空公司(以下简称“华航”)一架由当时的台湾中正国际机场(现台湾桃园国际机场)飞往香港国际机场(赤鱲角机场)的客机解体坠毁事故。当天一架波音747-200型、编号B-18255(旧机号B-1866)客机执行此定期航班,搭载206名乘客及19名机组员(包括正副驾驶及飞航工程师),在半途中于澎湖县马公市东北方23海浬的34,900呎(约10,640米)高空处解体坠毁[1],造成机上人员全数罹难,为发生在台湾境内死伤最惨重的空难。台湾前立委游日正、香港前工务局局长李承仕之子李宗傲(本身是中华航空营业员[2])亦在这次空难中丧生[3]。
中文名
中华航空611号班机空难
外文名
China Airlines flight 611 crash
发生时间
2002年5月25日
发生地点
台湾海峡上空
坠毁原因
金属疲劳及维修不当导致空中解体
死亡
全员遇难
受伤
0
机型
波音747-209B
乘客人数
209
机组人员人数
19
生还人数
0
机身编号
B-18255
起飞地
台湾中正国际机场
目的地
香港国际机场
经纬度
23°59′23″N119°40′45″E
经典的“断三截”航班
2002年5月25日,中华航空611号班机正在准备起飞,航班从台北出发,飞往香港,飞机上总共搭载了225名乘客。这架波音747客机是一架机龄长达22年的老飞机,即将出售给其他航空公司,原本应处于售前检修状态,但因为当天执行此次航班的另外一架飞机被调用,华航只能调用这架飞机执行本次航班的飞行任务。
起飞后不久,611号班机稳定爬升,在起飞后20分钟,高度将近3万5千英尺时, 飞机从空管的雷达上消失了。大规模的救援行动立即被展开,很快海面上漂浮的飞机残骸被发现,随着搜救的进展,人们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飞机上225人已经全部遇难。
从1994年开始(截至2002年),每隔四年,华航就会发生一起重大的空难事故。算上这起,已经是第三起了。在搜寻的同时,调查已经开始进行,NTSB(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也加入调查行列。雷达记录显示飞机坠毁前曾分裂为几大块,这说明飞机坠毁前突然发生了解体。搜寻到的残骸说明了飞机不是被导弹击落,也没有发生撞击,但是无法排除飞机被炸弹炸毁的可能。在事故发生25天之后,黑匣子被发现。通话记录仪显示,在解体前驾驶舱内一切正常。
灾难发生前毫无征兆,这些证据不足以揭示飞机解体的原因。研究残骸现在成为了调查人员找出真相的唯一选择。而随着残骸逐渐被打捞,调查人员也排除了飞机中央油箱爆炸和飞机被炸弹炸毁的可能。另外,调查人员发现飞机的部分释压阀开启,这说明当时客舱底下一定因为某种原因突然失压。在飞机的飞行过程中,位于客舱底下的货舱如果突然失压的话,那么客舱地板会受到加压空气产生的很大压力,有可能因此崩塌,从而损坏重要装置。所以一旦飞机出现货仓减压的情形时,释压阀会自动打开,从而减小地板受到的压力。调查人员选取18片残骸,根据形状、重量以及坠落位置,利用飞行轨迹分析技术,分析出各片残骸分离的先后顺序。分析结果显示,机位先分离。也就是说问题可能出在机尾。这个结果让调查人员有的放矢。首先打捞出的机尾残骸,并做重点研究,一位科学家发现640号残骸有问题。经过仔细研究,通过这片残骸,调查人员找到了这次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
1980年,这架飞机曾在降落时机尾擦地,而损伤机尾蒙皮,在之后的维修中,维修人员用一块面积与受损蒙皮差不多大的加强板覆盖此处。而根据波音的维修指南,加强板的面积应该比受损面积增大至少30%。另外残骸显示,当时机尾产生的裂痕很深,按要求应该更换整块蒙皮,但是维修人员却未更换,只是在维修记录上写明:“依靠波音维修指南进行维修”。22年来,后续维修人员相信该维修记录,而未做进一步的检查,因此这块修补部分,经历了长期的金属疲劳。在维修后的22年里,每次客舱增压,裂痕就会扩展一点,直到最后扩张到惊人的2.3米。而研究显示,高空中机身裂痕超过1.5米时,飞机就有结构崩毁的可能。最后,在2002年5月,在飞机爬升过程中,裂缝突然扩散蔓延,可能绕过机身一周,导致机尾分离,飞机一头向下栽,然后在空气压力的作用下,飞机迅速接头解体。
查明原因后,调查组建议,全世界的航空单位应该立刻排查以往维修记录,找出安全隐患。同时,新的超声波工具已经开始使用,可以让维修人员,在不拆除加强板的情况下发现机身的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