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因学业的缘故,他与其他队员不一样,少了半天的训练时间,但丝毫不影响他的进度。
与大部分国内学花滑的同龄人相比,刘也的能力相对突出。
他原属于东三省的某花滑俱乐部,技术没问题,就是不自信。
比赛前明明什么都准备好了,一上场可就是失误频出。
次次的摔倒,在幼时未成熟的心中筑起道道高墙,看起来难以逾越。
除了教练及家人,沈沫也是刘也前进道路上强大的后盾。有他们的支持鼓励以及他不懈努力,才有得如今的成绩。
十四岁上跳出有衔接的3A。十五岁在全国花样滑冰锦标赛上夺得男单冠军,被国家队教练班子看中。
十六岁生日后跳出有衔接的4T,后在第二年世锦赛上跳出无衔接的4S。
那次虽然不是他第一次参加国际A级比赛,但那是他第一次被大众所密切关注。
当时刘也的SP(短节目)和FS(自由滑)都clean(无失误),还自由滑创造了个人最高分,总分与第一名相差无几,最后摘银。
同年下旬的大奖赛,他在两个分站赛中滑出的总分都是全场第一。最终在总决赛上夺得亚军。
经这一事,让花滑界的目光瞬间转移到他这位后起之秀。
“花滑需要的不仅仅是技巧,还需要表现力。”
刘也的出现,将这句话的意义几乎诠释到了极致。
国外的解说员称他的表现力仅次于柚子,是CHN花滑男单史上最具共情能力的选手。
央视解说则引用李白《洛神赋》中的诗句“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津。看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来点评他在比赛中的绝佳表现。
当事人对此表示:自己还不配。确确实实不配。
刘也心里清楚先辈们的优秀以及努力。因此将他这个新手与殿堂级人物相比,未免有些过早,甚至夸大其词。
更何况,他自己绝非真正意义上的天才。
只不过就是在练花滑前恰好学习了舞蹈,提前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罢了,并无在其他方面略胜他人一筹。
先不说他自身本有没有天赋的问题,他的训练时间还要从平时的学习时间中挤出来。
先前国队优秀的运动员一周训练的时间都为二十多个小时,甚至三十多个小时,更何况他这个普通选手。
刘也能得到此番优秀的成绩,对他自己来说已经算是奇迹。
况且这些所谓的荣耀,都已经是过去式。他人对己的评价,并非绝对真实。
长期高强度的训练,以至于他身上落下了些伤病。
好在,刘也对此并不在乎。
不过,他不敢设想自己最后满身伤痕,连一块金牌都没得到,故丝毫不给自己留有遗憾的余地。
他只能做的,且必须做的,便是专心训练。
只为对得起自己和支持他的人;只为打破他人的评价里给自己下的“定义”,努力地向世界纪录靠近;只为带领CHN花滑甚至全世界花滑步入新的时代。
——
上海最热的时候便是令人痛苦不堪。早晨烤人的温度,到傍晚依然丝毫未减。
尽管如此,刘也还是穿着长裤,腿上留下的疤痕至今回想起来仍心有余悸。
此刻,他手上拎着两大袋东西,额角早已沁出几大颗汗珠。却没有任何怨言,饶有兴致地和沈沫聊着天。
路灯昏黄的光铺满街道,均匀地在他们身上晕染开。
两人并排走着,耳边回荡着蝉鸣。其愈发微弱,直到他们的身影完全隐入夜色中才得以噤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