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有云,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家里有地种的人不会去做盗贼。兰池宫遇盗后,关中大索二十日,除了搜查匿户外,就是搜查游民,家里所有没有地种的人全部归为游民,又查出来好几万匿户游民,全部收监,发配至蛮荒地区。
这样一来确实绝对不会有漏网之鱼,但是经过多年的土地兼并,很多农民已经失去土地,不再是自耕农,转而给地主种地,每年给朝廷交一分粮食,给地主交一分粮食。但他们也被归为游民,发配蛮荒,且不说农民冤枉,就是地主们也心里不快:一下子少了这么多农民,空出来的土地谁种,每年要少收多少地租。
当时查游民成果倒是丰硕,一到收赋税的时候,少了近半的税收,哪个坐的住?现任治粟内史郑国直接引咎辞职。他本是水工出身,本来就只懂水利,不懂农桑,更不知土地兼并的弯弯绕绕,并没有作为治粟内史的能力。只是因为修渠有功,让关中成为天下粮仓,所以得到了这个职位。
就跟封尉缭为太尉一样,只是借重他的名声。底下的活儿全是佐丞们在干。这也是风家能钻空子的一大原因。这么看起来当初韩国把这个人派来当细作还真不算亏,毕竟划着划着水就拖垮了秦国的粮价。
博浪沙之后,陛下消停了两年,没有出巡,所以这两年也是钱价增长最快的两年,如果陛下早一点出巡,应该能看到各地已经形成的乱象。但很可惜,他错过了这个时间段。
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陛下也是雷厉风行,立刻就对财政进行了严厉的整顿。
但很遗憾,每个听起来不错的方案实施起来不是治标不治本,就是引发新一轮的矛盾。
比如陛下颁布的第一个法令钱币实价,也就是强行恢复最初的钱价,每个秦半两五钱。而当时的钱价是每个秦半两一百二十钱,相差了整整二十四倍,可能有很多大臣觉得不患寡而患不均,这样一刀切的整体缩水,不会影响社会。
如果秦朝只有秦半两这一种货币,也许能奏效,但货币统一之初,就是以黄金为上币,半两为下币,而黄金的价值,是无法被国家规定的。
所以,暂时没有受到影响或者得到了一些喘息机会的,只有一辈子没见过黄金的老百姓。一场分裂正在所有豪门中展开。
几年来,那些短视的商人,看见钱价月月涨年年涨,都心痒难耐,拿黄金去买铜钱,囤了大量的秦半两,法令颁布后,说是一夜破产有点夸张,但身家暴跌九成以上,真是有苦说不出。
而一些消息灵通的人,赶在法令颁布前低价出手大量的铜钱,尽量减少财富缩水,而没回过味来的人,贪了这个便宜,可是要亏一大笔。
只有风家门下的商人,最懂得钱价的增长是一种虚涨,这个水泡慢慢膨胀,说不定哪一天就会爆炸。所以风家一直致力于囤积黄金,除了保留必要的铜钱在市面上流通,所有下币统统换成上币。法令颁布后,几乎没有受到波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