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再大奸大恶,只要还残留着一点血气,就不是无药可救,也就不是无懈可击。
“我既然肯来这里,就是相信赵大人的能力,至于我是不是白跑一趟,”我向他神秘一笑,“就要看赵大人的诚意了。”
疆儿问道:“赵高说的事情是什么?”
“二十八年前的一桩旧事,风家先君借给他一千石粮食,供他捐爵,入学为官。”
比起其他国家的举荐或者世袭,秦国选官更加看重能力,但也只在有爵位的人里选。
一千石是一个左庶长两年的岁俸。根据秦国二十八年前颁布的新法,百姓纳粟千石可以拜为公士。
公士的岁俸是五十石,也就是二十年才能收回成本。而百姓家里的余粮没有超过三年的,所以能够捐粮纳爵的,也只有地主豪商。更明确一点地说,这个法令,摆明了是宰那些迫切想要提升自己地位的富商。从最低一层的商到最高一层的士,不仅可以乘马车、穿绸缎,还可以规避巨额人头税。
但赵高显然属于比百姓更差的,出身隐宫,好比大户人家的家生子,虽然比奴隶自由些,可也仅仅是家奴而已。不能参军,不能耕种,也就绝无希望获得爵位。
赵高在秦王政五年入学室为史学童,而纳粟千石拜爵一级的法令是秦王政四年颁布的。此事应该不是作伪。
既然先君和赵大人都与人为善,我也不好坏了情分。
先君一向体恤孤弱,慷慨济急,一千石粮食,也许是普通人家一辈子的口粮,可对风家不过是九牛一毛。赵高说的事情,虽然事情过去了二十多年无法确认,但颇有情理,应该也不是作伪。
出了咸阳狱,我又派人去云阳狱走了一趟,当初蒙冤的椽吏程邈,多年来受风家恩惠,也该是他稍微回报我的时候了。
我找人把账本交上去,这种大案事关陛下近臣,但赵高现在又失势,大家都不敢乱站队,最后案子果然推到了郎中令蒙毅手里。
蒙毅本就刚正不阿,赵高又是他仇家,不管是出于公法还是私情,赵高犯在他手上,都必死无疑。
属下问:“少主就不怕赵高狗急跳墙,把以前的事情攀扯出来?”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他现在攀咬没关系,罪臣的话并没有什么可信度,风家也不会因此定罪。但如果他以后成了势,背叛风家,那才是真正的大难。把他逼到这个程度,还不背叛,要么是真的信我,要么是真的惦念风家当初的恩义。”
“那赵高确实是可用之人。”又迟疑道,“只是现在刑罚已定,赵高不日就要处斩,除非陛下特赦,也没人能救他。”
我勾唇一笑:“立案靠账本,结案当然也要靠账本。”
根据秦国的制度,所有死刑犯的卷宗都必须上报给陛下,也包括账本。
赵高当初就是因为一手精美的大篆而得宠,陛下凭直觉也能察觉到其中微妙的差别。经过太史胡毋敬亲自鉴定,虽然账本上的字迹足可以乱真,但并不是赵高的手笔。
临摹是书法的基本功,程邈的临摹水平果然和书法造诣平齐,不枉费这些年送了他那么多赵高的字帖。
这件事情就这么雷声大雨点小地结束了,赵高和蒙毅都未受到责罚,也暂时相安无事。
这种平静维持了一个月后,大秦的第一声丧钟敲响了:粮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