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离开了人群涌动的画展,虽然不是主动地,但无论生前还是死后,他都不愿意待在这种地方。
他现在除了思考和回忆以外,并不能主动地做任何事情。
也许从某种程度来讲,世界上真正自由的并不是人,而且人的思想。
不过思想的自由也许只是一种自由的假象,有些事情是某些人一辈子都不可能思考透彻的,甚至一辈子都不可能出现在某些人的思想中。
在思想能够触及的范畴里,人依然受无知所限制。
因为无知而导致的无知,是绝对的无知,是无知的死循环。
每个人都是无数矛盾的综合体,因为纯粹全知的形象只可能在文学作品里因需要而出现,这样的人若不是圣人便是极端分子。
他曾想成为一个诗人,然而艺术大都靠天分,作诗也一样。
有些人是天生的诗人,他们即便没有成为诗人,也将人生活成了诗。
道理从来都是听起来有道理,并不一定能起到作用,即便是自己悟出来的道理也救不了自己。
伟大的诗人一句句诗歌显得多么旷达,多么超脱,谁又知道那是否只是一种自我安慰甚至是自我欺骗。
虽然能够做到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人少之又少,但只要是自己悟出来的道理,总有一刻消除过心头的阴霾。
人的思想能够瞬息万变,却也为能力所限,同一瞬间里绝不可能思考两件事情,作为已死之人的他仍然做不到。
人类在性格上的缺陷在每个人身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因为人类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很多缺陷,而渴望完美的意志却不得不面对这些缺陷。
有些缺陷不足以称之为缺陷,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而已,但经过社会意识强化之后便成为了人的缺陷。
作为人类的他面对自身的缺陷时不可避免的会有些许自卑,其实那不过是与其他人之间的差异而已,但这种差异足以令一个敏感而不自信的人感到自卑了。
不良的自信源于无知,不良的自负源于自卑。
不良的自信便是自大,无知的人最为自大;不良的自负便是自我欺骗,自卑的人常常用自负来作为自己的保护色。
因为自卑而引起的自负常常会令人变得极端,他们原本脆弱而敏感,因为害怕被看穿就将自己的内心包裹的严严实实的,为了逃避自己的无能为力而变得不可理喻。
不可理喻的人总是很难被人可怜,但谁又希望自己被他人可怜,谁不希望自己成为可怜者而非被可怜者。
可怜与被可怜从来都是不对等的,看似是被可怜者获得了关注,实际上是可怜者获得了名誉和自我认可。
大多数被施与的可怜都没能改变被可怜者的生活与命运,只让可怜者获得了更多人的认可,而被可怜者的命运早已被可怜者的光芒闪耀得无法让人看见。
要是不想成为被可怜的人,只能靠自己,依靠他人的怜悯是无法改变被可怜的事实的。
怜悯不是一件坏事,被怜悯才是,怜悯这种情感的存在表明这个世界上还有慈悲的情怀。
怜悯不需要被消灭,被怜悯才需要,当这个世界没有人再需要被怜悯,就说所有人都已经过得足够好。
解决问题最好从问题的根源着手,不需要让人弘扬怜悯之心,只需要让人不再需要被怜悯便足矣。
拥有社会共识所认为的某方面的好便拥有优越性,而缺乏这种好就会让人处于劣势,人们只能用其他方面的优越来弥补这种不足。
还是会有人更加优越,有人更加劣势,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决定了这一切,人类也不能缺少这种差异。
虽然他明白这是生命多样性的体现,不过还是会无奈地问道为什么是自己来承载这种多样性,他不曾想过多样性是由所有人来承载的。
一个生理和心理上带有所谓缺陷的人,往往会成为很多恶意的受体,他们不得不承受他人的嘲笑或朋友的玩笑。如同小丑,在为人提供欢乐的同时还要承担某些人的恶意嘲弄。
也许因为一个历史问题,一个人拥有某个姓氏在某个时代就会被集体侮辱,这种侮辱倘若在一个人小时候发生,便可能影响一生。
这种影响会让人无法接受这个世界,甚至于让人无法接受自己。
人最不容易做到的往往就是接受自己。
起初他以为所有的恶意都源于恶意的发起者,同样的话语不同的人说来就有不同的意义。
而后来他的看法有所改变,其实恶意是源于恶意的接受者,而非恶意的发起者。
他曾经所承受的侮辱和恶意只不过是他人们的调侃和玩笑而已,然而幼小的他却深深地受到了伤害,因为他认为那就是真实的侮辱和恶意。
后来他明白了,但什么都已经无法改变,他不再是那个幼小的可以被轻易塑造的小孩了,作为一个成年人很多东西都已经定型了,心结也无法解开了。
人生在世本就要承受很多痛苦,而痛苦通常只会增多,不会减少,消除一种痛苦往往会产生另一种痛苦,还不如保持一种痛苦,毕竟可能已经习惯了。
痛苦不应该做对比,快乐亦然。一个人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也许就是另一个人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虽然画展已不在感知范围,但他还是想到了与艺术相关的东西。
艺术的一部分源于热爱,而热爱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事情。
有些人的热爱仅能达到爱甚至是喜欢的程度,不知道这种程度的热爱是否能造就艺术。
他想到自己热爱的那些事物,自己对他们付出的热情好像并没有达到热爱的程度。
很多人可能都配不上热爱这个词,他对很多事情都感兴趣,也正因为如此才成为那种什么都懂,也什么都略懂的人。
他的大多数兴趣都没有成为爱好,更没有发展成热爱,是否因为得到的乐趣不足,又是否因为过于理智。
后来他得出了答案,出于是自我安慰也好,至少他内心很认可。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别的,即便是在热爱这种倾注情感的事情。
一个人能达到的热爱程度在基因里就被决定了,对于感兴趣的东西,最终也只能达到喜欢或者爱的程度。
热爱仅仅是一个不能达到的参照标准。
他也找到了另一个原因--热爱具有包容性,而爱具有排他性。
他很喜欢那种独自享受的感觉,而小众的东西又往往能提供这种感觉。他爱一种东西,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并喜欢上这种东西,但他却又害怕发生这种事情。
喜欢同一种东西的人太多会让他丧失自己的独特性。小众团体的喜好能给喜好者一种优越感,他们害怕太多人的涌入,会让他们丧失那种独特性,也害怕大众娱乐会玷污他们珍爱的小众喜好。
无论是爱还是热爱,一个人能达到的程度是天生注定的,并不是热爱就比爱可贵。
小众的东西就让它小众吧,毕竟大众审美在很多时候都是在大众审丑,但即便是丑,大众觉得美那就会是美。
--《胡言乱语》(五)上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