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汴京都城,天子脚下,是天下间第一等富贵风流地;在京中为官,更是要直面朝堂波谲云诡,明枪暗箭。
正因如此,能在此处立足打下根基的官宦人家,自然也都有那么几分可让人称赞之处。
比如,那进京不久的登州盛家。
盛家现任家主盛纮虽现今只做着个低阶的小官,却也是正经的进士出生,他早逝的父亲更是当今陛下多年前钦点的探花;他的嫡母是候府千金出身,为他求娶了先头王太师家嫡女作正房大娘子。
书香之门,又结姻勋贵高官,正是这样的家世,再加上名师学究庄先生,方才将将入了齐国公府那眼高于顶的郡主娘娘的眼,觉得与这等人家子弟同窗求学还不算辱没了她的独生爱子。
只可惜有一点,却实在是不如她的意――那盛家竟同她昔年的冤家对头扯上了关系。
郡主是由当今皇后养育长大,由此而来的尊贵体面让她对皇后深为感念亲近。却可惜当今陛下彼时深爱张贵妃,张贵妃生前娇纵,对皇后颇不敬;贵妃死后,陛下竟然在正宫皇后仍然活着的时候,追封贵妃为“温成皇后”,生死两皇后,使正宫皇后大失中宫威严,沦为笑谈。
自此,郡主娘娘与皇后同仇敌忾,极为不喜张氏一系。可谁料在贵妃亡故,其伯父张相也致仕多年之后,张氏一系突然被陛下想起,重新回到了京中。
新任的从四品大理寺卿盛和仲,便是温成皇后的侄婿,也是那登州盛家的老亲。
――――――
此时,盛和仲却是正携着家眷在积英巷盛家拜访。
花厅之中,隔着一扇屏风,男女分席,各自说着话。
盛和仲虽姓盛,和盛纮却并没有血脉亲缘。只是当年两家的父亲同朝为官因同姓便联了宗,后来盛和仲又拜师盛纮之父学文章,与盛纮做了师兄弟。
古来侍师如父,又是同姓联宗,两家的政途又基本上同时起落。几重原因加起来,两家当家人聚在一起竟然有些一家子的气象。
盛纮与盛和仲同坐上首,感叹道:“想当年,师兄年少为探花,家父彼时还在朝中。愚弟虽然年幼,母亲却告诉我京中有‘师生两探花’之美谈。时至今日,已经是匆匆二十多年年了,愚弟也年近不惑了。”
“愚兄也已经是两鬓生霜。”盛和仲年少得中探花,自然是才华横溢风度卓然之辈,多年宦海沉浮,打磨的这如玉君子更加端方持重。
“如今,师兄回京任职大理,你我同殿为臣,便常有相见之日了。”
“自然是来日方长。只是我为弟子,多年未曾探望师母,实在有愧。”
他一向感佩师母盛老夫人品行,视同亲母般敬重,多年来寿礼节礼一应不缺,可也的确多年不曾当面拜见问候。
盛纮何等圆滑,忙劝慰道:“母亲知晓师兄诚意孝心,绝不会在意这些。”
――――――
“我自然知道他的孝心。你随着他多年在外,才实在是辛苦你。”
盛老夫人性情豁达,又很清楚盛和仲多年辗转全国为官,自然不会介意这些小节。反而对盛和仲妻子张氏多加劝慰。
盛纮的大娘子王若弗也在一旁陪着说话,她爽快道:“嫂夫人随夫赴任多年辛劳,可每年来往的节礼还是半点错漏都没有,可见治家有方。难怪能教养得两个侄女这样的灵秀出众,直把我家这几个比下去了。”
王氏此话一出,盛老太太和张氏难免都把眼光放到了两家的女儿身上。这一看,盛老太太不由一叹:盛和仲夫妇的儿女的确生养得好。
之前见过的怀哥儿不说,这两个女儿是真的出众。
张氏却觉得盛家的儿女也是颇有可看之处的,尤其是嫡出的柏哥儿端正,五丫头如姐儿纯真,听说是老太太教养的六丫头也是文静知礼。
张氏温婉含笑,回道:“弟妹谬赞了。沅儿,若儿,还不快谢谢你们婶母的夸奖。”
她的两个女儿盛沅芷,盛若兰从容起身施礼,答谢王氏的夸奖。
王氏受了她们的礼,看她们行止有度,年纪不大却颇有风仪,心下感叹。
又不由自主地看向了一旁忙着吃糕点的亲生幼女如兰,再看看装模作样却还是相差甚远的墨兰,还有那笨笨呆呆的六丫头明兰,只觉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