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共处中焦,经脉互为络属,具有表里的关系。脾主运化水谷,胃主受纳腐熟,脾升胃降,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与输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又具有统血,主四肢肌肉的功能。
脾病性为气虚:脾气不足,运化失司,以纳少,腹胀,便溏及气虚症状为主的表现。
临床表现:纳差食少,脘腹胀满而痛,食后犹甚,,口中乏味,大便薄溏,肢体倦怠,少气懒言,为面色萎黃或浮肿不华,或形体消瘦,,或女子闭经,带下清稀,或小儿疳疾。舌质淡或体胖有齿印,苔薄白,脉缓或弱无力。
饭前少用脑,吃饭要专心,饭后稍休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保暖,尤其是腹部的保暖,夏季亦不可贪凉露宿。
脾病性为气陷:脾气亏虚,升举无力而反下陷,以眩晕,泄泻,腹胀重坠,内脏下垂及气虚症状为主的表现。
临床表现:脘腹重坠作胀,食后尤甚,或便意频数,肛门坠重,或久痢不止,甚或脱肛,或子宫下垂,或小便浑浊如米泔。伴见气少乏力,肢体倦怠,声低懒言,头晕目眩。舌淡苔白,脉弱。
脾广病性为阳虚。脾阳虚衰,阴寒内生,,以纳少,腹胀,腹痛,便溏及阳虚症状为主的表现。
临床表现:腹胀纳少,腹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大便溏薄,质稀,或肢体困重,或周身浮肿,小便不利,或白带量多质稀,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脾病性为气虚,动血。脾气虚亏不能统摄血液,血溢脉外,以各种出血及脾气虚为主要表现。
临床表现:便血,尿血,肌衄,齿衄,或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常伴见食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细弱等广症。
脾病性为寒和湿。寒湿内盛,中阳受困,运化失职,以脘腹闷痛,纳呆,便溏,身重及寒湿症状为主的表现。
临床表现:脘腹痞闷胀痛,食少便溏,泛恶欲吐,口淡不渴,头身重困,面色晦黄,或肌肤面目发黄,黄色晦暗如烟熏,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脾病性为湿和热,湿热内蕴,脾失健运,以腹胀,纳呆,便溏及湿热症状为主的表现。
临床表现:脘腹痞闷,纳呆呕恶,便溏尿黄,肢体困重,或面目肌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子,皮肤发痒,或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胃病性为气虚。胃气亏虚,胃失和降,以纳少,胃脘痞满,隐痛及气虚为主的表现。
临床表现:胃脘隐痛,得食稍减,按之觉舒,不思饮食或食后不易消化,痞满不舒,呃逆嗳气,恶心呕吐,兼见少气懒言,语声低微,面色萎黄,舌质淡,苔白,脉虚。
胃病性为阳虚。阳气不足,胃失温煦,,以胃脘冷痛,以及阳虚症状为主要表现。
临床表现:
胃脘冷痛,绵绵不已,时发时止,喜温喜按,食后缓解,泛吐清水或夹有不消化食物,食少脘痞,口淡不渴,倦怠乏力,畏寒肢冷,舌淡胖嫩,脉沉迟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