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小说的结构
这是专业人士评点小说的依据之一。本来对普通读者,结构根本无所谓,只要你别写的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就行。
殊不知结构恰恰是小说赖以生存的根本。
结构是否特别,在小说评价中并不占有绝对分量。
关键是这个结构必须适合这个材料与构思。比如说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一书,使用了双明线、一暗线的结构。两个明线人物不同,事件不同,空间不同,但却隐隐约约纠纠缠缠,最后终于汇合,同时从未真正清楚介绍的暗线也真相大白:原来是两个明线的根源。
接着就看出两条明线间人物的对应关系。这种悬疑小说式的结构使人激动不已。此结构也与此书成为近年来罕见的经典作品。
而米兰·昆德拉的大多数小说,都使用了巴赫音乐式的复调结构,各部分间形成了“1 3 5 3 1”式的音乐结构。符合昆德拉哲理性强、人物不固定的写作特点,恰如其分。
四·文学与艺术、哲学的大融合 这又是现代派另一趋势。后现代派的作家们开始从现代先锋艺术家那里汲取灵感。
达利、毕加索等大师影响了一代文学家,他们开始借鉴美术的创作手法与关注内容。
昆德拉更是醉心于哲学研究,并确立了自己小说浓重的哲学风格。相信后现代派也会在这方面走得更远。 五·小说的冲力与张力
一部高水准的小说,必然可以具有足够的冲力,冲破空间的阻碍、时间的诅咒。
囿于空间、时间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庸常之作。正如乔伊斯《尤利西斯》一样,敢于“想到想不到”。
因为时间、空间等,都是一篇故事的必要因素,而不是真正小说的。
综观现代派文学,没有任何一位大师甘于受困于此,而是自由、思想至上,决不做现实的奴隶!
张力又是小说精彩的保证。它并不是打动人心的情节,而是和结构有关的、前后呼应或形成落差的力量。
这种力量使小说不再苍白,仅仅是无力的说教,而能够真正靠文学魅力打动人心。
典型例子就有昆德拉多次使用的“假实证幻”的手法。让小说的结局提前,结尾在戛然而止的某一刻,《不朽》、《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等均使用了这一手法。
瞬间使读者感觉到命运的苍白、情节的精彩。
六·小说的未来
笔者斗胆做一回预言者。近年来现代文学界渐有疲软之势。200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耻》十足反映了这一趋势。
其水平根本无法与过去任何一位大师相提并论。要知道就连昆德拉,至今也仍未获奖。社会潮流不再有利于小说创作,一切围绕市场指挥棒转。
在这种情况下,小说很可能就此式微,或是倒退。这本身或许也是时代需要。
从此小说将划分为两大阵营:商业小说与纯文学小说。
1922年那样的黄金年代恐怕短时间内难以到来。然而当世界再度堕入苦难中时,物质会受挫,小说也会再度抬头。
小说的可能境地,实在难以穷尽。只要你想,没有写不出的。
因为“世界是被人类精神反映和歪曲的世界”,因为(借用一句广告语)“我能,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