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师幼互动的概念
(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
(一切为了幼儿)
(教育活动是双边复合活动)
1.师友互动广义上是——包括发生在托育机构教师与3岁前幼儿之间的互动和发生在幼儿园教师与3~6岁幼儿之间的互动。
2.狭义上是——发生在幼儿园内部的贯穿幼儿一日生活的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及过程。
3.(是一种人际互动,互为主体;交互性活动,链状、循环、动态的过程;包括师幼之间的一切相互活动)
二、幼儿的一日生活
1.从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的构成来看,幼儿园的教育活动除了教学活动之外,还包括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和引导幼儿进行的日常生活活动,游戏活动。(保教合一渗透在其中)
三、陈鹤琴的“整个教学法”
“整个教学法”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儿童学。这种教学法是把各学科融为一体,通过跨领域的整体教学,让孩子全面、系统地获得知识和经验,而不是孤立地学习某个知识点。所用的教材是以故事或社会或自然为中心的,或是做出发点的;且教材总以儿童的生活、儿童的心理为根据的。
四、幼儿德育
1.指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体系中,幼儿教师按照社会要求和幼儿品德形成的规律,以引导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培养和形成幼儿道德品质为目的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2.幼儿德育包括规范人和发展人两个方面,以培养幼儿自觉的德行为目标,促进其在有限的人生中追求人格的完善,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3.幼儿德育的特点:
①幼儿德育是道德的去自我中心化和社会道德的内在化过程。
②个体的道德认知与外部道德准则之间的矛盾是幼儿道德发展的动力。
③幼儿德育的形式必须以幼儿道德水平,发展水平相匹配。
④幼儿品德形成具有连续性和反复性特点。
4.幼儿德育的任务:
①萌发幼儿爱的情感,培养社会性情感。
②发展幼儿的个性,培养幼儿的公民意识。
5.幼儿德育的内容:
①文明习惯和基本行为规范的教育。
②初步的核心价值观教育。
③公民素养教育。
④集体主义以及爱国主义教育。
6.幼儿德育的原则:
①正面引导与渗透相结合
②方向性与多元化相结合
③一致性和连续性相结合
④自我构建性。
7.幼儿德育的实施途径:
①榜样示范法
②说理教育法
③情感陶冶法
④实际锻炼法
⑤品德评价法。
8.要求:
①创设德育环境,以师幼平等对话为基础,发挥幼儿道德学习的主体性——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陶冶幼儿的道德情操,创设宽松和谐的精神环境,师幼平等对话。
②德育贯穿一日生活之中,渗透在游戏中。
③整合多种教育资源,充实和丰富幼儿的体验,提升幼儿道德品质。
五、幼儿美育
1.主要以艺术教育为基础,以幼儿园生活与教育活动为载体,通过引导幼儿置身于愉悦,和谐,自主,创造性的情景中,让幼儿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感受生活和学习中的快乐探索和创造的魅力,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2.幼儿美育就是根据幼儿的审美心理特点,利用美的事物的具体、鲜明的形象发展幼儿感受美,理解美,表达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的教育。
3.幼儿美育的特点:
①情感的表现性
②主体的愉悦性
③潜移默化性
④非功利性
4.幼儿美育的任务是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5.幼儿美育的内容是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
6.幼儿美育的原则: 自然性原则,直观形象性原则,情感性原则。
7.幼儿美育的实施途径:艺术教育是幼儿美育的主要途径,要把美育渗透到幼儿日常生活中,要在大自然和社会中拓宽美育的空间。
六、幼儿教师
1.是幼儿生命的关怀者,幼儿游戏的伙伴,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家长工作的合作者和协作者。
2.幼儿教师职业特点: 劳动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执着性与创造性,整体性,示范性和感染性。
3.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
①职业道德——热爱,尊重和保护幼儿,热爱学前教育事业。
②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必备的教育学科知识,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丰富的保教实践知识。
③专业能力——观察与了解幼儿的能力,设计与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信息技术能力,环境创设与游戏组织实施能力。
④身心素养——自信,乐观,开朗,热情,勤奋,自尊等品质,情绪稳定,自制力强,工作积极主动,善于协调师幼,幼幼之间的关系。
七、中世纪原罪论下的儿童观
1.性恶论——认为儿童生来就是有罪的,是带着原罪来到世间的,其天性中蕴含着强烈的邪恶欲望。
2.赎罪论——将赎罪视为儿童人生的主要目的,而教育则是帮助儿童尽快赎罪的手段。
3.预成论——认为儿童与成人的区别仅仅在于身体的大小与知识多少的不同而已。忽视儿童的身心特点、爱好及需要,对儿童的要求整齐划一,方法简单粗暴。在教育中,不考虑儿童的兴趣和能力差异,采用统一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对待所有儿童。
4.压抑天性——主张从幼年起就抑制儿童嬉笑欢闹、游戏娱乐的愿望,并采取严厉措施来制止这类表现。
八、好的幼儿园环境
1.要符合童趣性、动态性、差异性、育人性、审美性、创造性、安全性。
2.要符合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符合环境育人的原则,要满足幼儿个体发展的缺失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同时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九、家园共育的方式
1.包括网络家园交流平台——班级群,电子邮件。
2.家园多向互动沟通会——座谈会,委员会。
3.家长学校,母亲会所。定期家访、开放日活动,家庭竞赛等。
十、幼儿智育的原则
1.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探索性与引导性相结合。
十一、幼儿体育
1.是指幼儿园遵循幼儿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以增强幼儿的体质,保证幼儿健康为目的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2.特点——丰富性与灵活性相统一,具有游戏性,具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
3.幼儿体育的任务:
①保护幼儿的生命与健康,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
②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
③帮助幼儿了解基本的保健常识,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以及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④稳定幼儿的情绪,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
4.幼儿体育的内容:
①科学护理幼儿的生活:为幼儿创建安全卫生的生活环境,合理安排幼儿的膳食,保证幼儿充足的睡眠,注意幼儿衣着的适宜性。
②开展幼儿体育游戏活动。
5.幼儿体育的原则: 完整的健康观,科学性与适应性相结合,情感渗透。
6.幼儿体育的实施途径:
①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科学护理幼儿的生活,
②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提高幼儿的健康水平。
十二、幼小衔接的原则和策略
1.连续性原则,全面协调发展原则,坚持系统推进四位一体共育原则。
2.策略
①家庭要为儿童入学做好物质上,精神上的准备。
②幼儿园要帮助儿童减轻入学前的焦虑,恐惧等心理,做好入学准备。
③小学要做好与幼儿园课程及师资的衔接,帮助儿童快速适应小学生活。
④社区要为幼小衔接创造良好的氛围。
十三、学前教育的五大领域
1.包括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
①健康领域——涵盖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包括幼儿的身体发育、动作发展、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心理健康涉及情绪稳定、适应环境等方面。 健康是幼儿全面发展的基础,为其他领域的学习提供了生理和心理保障。
②语言领域——包括倾听与表达、阅读与书写准备。倾听与表达主要是培养幼儿能听懂他人讲话、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阅读与书写准备涉及幼儿对图书和文字符号的兴趣。语音领域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能够促进幼儿认知发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其他领域的知识。
③社会领域——有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两部分。人际交往让幼儿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合作分享。社会适应是让幼儿能适应社会环境。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和社会性品质,为其未来融入社会奠定基础,并且能为其他领域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④科学领域——包含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科学探究主要是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数学认知包括感知和理解数、量、形。 能够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在探究过程中也会涉及其他领域的知识运用。
⑤艺术领域——有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感受与欣赏侧重于让幼儿接触不同的艺术形式并感受其美。表现与创造则是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艺术的理解。能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丰富其情感体验,通过艺术表达也可以促进幼儿语言、社会交往等能力的发展。
2.五大领域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十四、学前教育学
1.研究0~6岁的学前儿童教育规律和教育机构工作规律的科学。
2.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将学前教育的历史演进分为原始社会的学前教育,农业社会的学前教育和工业社会早期的学前教育。
①原始社会的学前教育源于集体生产生活的需要,有特定的教育模式——公育公养。儿童有较公平的受教育权。
②农业社会的学前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教育内容较为丰富,理论有初步发展。
③工业社会早期的学前教育受生产力发展而变革。1837年,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开办了世界上第一所以幼儿园命名的教育机构。自此学前教育机构及其教育思想传播到世界各国,促进了学前教育的发展。生产力发展及其带来的妇女就业是学前公共教育产生的根本原因。
十五、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
1.现代社会发展凸显学前教育价值,各国日益重视学前教育,推动学前教育飞速发展。
2.社会发展要求学前教育扩大规模,提高质量,以满足国家家庭和幼儿的需求。同时脑科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支持并推动学前教育发展。
3.发展表现:
①学前教育趋于公共化,具有公益性特点
②托幼机构功能加强且形式多样,幼儿园入园率迅速提高。
③关注学前教育的战略地位和公平性
④重视托幼机构的教育质量,开展教育质量评价工作
⑤关注幼儿教师的专业化问题
⑥突出学前教育的文化性
⑦全纳教育将成为未来之路。
十七、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1.国家制定相关政策,重新审视学前教育的价值,其社会地位大幅提升。
2.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3.吸收与借鉴国内外优秀的学前教育思想,树立全面和谐的幼儿发展观。
4.创新学前教育体制,形成公办民办并举 以普惠性资源为主体的办园体系。
5.学前教育课程逐步走向多元化,回归生活成为学前教育的主流价值观。
十八、我国学前教育存在问题:
1.入园难入园贵问题突出,学前教育发展的地区差异大,影响教育公平。
2.学前教育投入不足,管理部门分工不明。
3.学前教育课程整合不当,出现大拼盘现象。
十九、学前教育与社会因素
1.学前教育的发展受社会经济,政治,人口,文化,家庭结构以及妇女地位等多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同时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又将促进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①教育先行。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学前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学前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开端阶段,具有不可估量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②民主的政治为学前教育创造良好的政策制度和文化环境,进而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③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和生育政策影响学前教育发展的规模和质量,影响学前教育的结构。
④文化与学前教育是本质和属性的关系,文化影响学前教育的发展表现为文化利用其主动的相对独立的形态,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引导,调节,控制学前教育,从而影响学前教育的观念及思想体系。
⑤家庭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影响学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家庭教育存在家长期望值过高,教育的功利性强,片面重视智力因素以及家长教育方式不当等问题。
二十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
1.国际化和本土化
2.课程的整合性
3.机构的多样性和社区化
4.重视环境创设,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经验
5.完善教育法规体系与规范教育管理
6.幼小衔接成为重点研究课题
7.追求教育公平,国家财政支持学前教育
8.提供优质的学前教育,实施学前教育质量评价。
二十一、国外学前教育理论
1.柏拉图重视优生优育和儿童公育,著作《理想国》
2.亚里士多德提倡教育应由法律规定,是西方教育史上教育立法思想的开端,首次提出教育与人的自然发展相适应的观点即自然教育。
3.昆体良主张及早教育,首次提出双语教育,并对教师提出高要求。
4.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西方第一本独立形态的教育学著作,标志着西方系统教育的产生。著作《母育学校》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编写的《世界图解》,是世界上第一本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
5.洛克在其代表作《教育漫话》中提出绅士教育的思想体系,提出白板说,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并详细论述儿童体育问题。
6.卢梭在代表作《爱弥儿》中指出,教育的目的是让儿童回归自然,根据儿童自身的特点,将儿童的发展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希望在顺应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教育中,通过儿童的天性的完善,促进其理性发展。
7.裴斯泰洛奇一生致力于贫民教育。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一切天赋能力和谐发展。提出教育民主化。认为爱的最高表现形式是宗教教育。
8.福禄贝尔,幼儿园之父,在《人的教育》中提出完整的学前教育理论,包括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儿童教育学原则,教具开发等思想。提出统一的原则,顺应自然,坚持辩证的发展观,创造性活动,重视社会参与,自我活动原则,实物教学原则,游戏教学原则以及开发了恩物。
二十二、现代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新教育运动极大地推动了学前教育的发展,这一时期正规的社会性学前教育机构建立起来并逐步发展。学前教育学从教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与学前教育实践同步。
1.蒙台梭利创立了蒙台梭利教育法,在特殊教育和学前教育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方面取得卓越成就。他确立了独特的蒙台梭利教学原则:
①尊重儿童天性发展的原则
②直观教学的原则
③环境教育的原则
④个别化教学的原则
⑤系统发展的原则
2.精神分析学派的学前教育理论
①代表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
②精神分析学派非常重视人格的发展
③基本观点——重视早期经验和亲子关系,重视培养健全人格,注重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
3.行为主义学派的学前教育理论
①代表华生、桑代克、斯金纳。
②行为主义学派的学前教育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开放变化的,他们关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重视环境对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但是他们把儿童看作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否认了儿童的主观能动性,是典型的外铄论思想。
3.认知发展学派的学前教育理论
①代表皮亚杰和维果茨基。
②皮亚杰建构了发生认识论。提出适应是同化与顺应的平衡,提出图示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根据认知图示的性质,将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③维果茨基关注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和支架式教学
4.人类发展生态学的学前教育理论
①代表布朗芬布伦纳把人类发展生态系统分为微观,中间,外层,宏观和时间五个系统,认为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是一个整体,其核心是发展的人。
二十三、瑞吉欧的方案教学
1.瑞吉欧方案继承和发扬了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其内容包括杜威对儿童和教师的看法,儿童自由活动的观点及其教育目的观,其方案受到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的影响。和布鲁纳的认知理论的影响。
2.教育目的定位于有利于儿童经由连续不断的与他人及其他文化的区别和融合的过程而形成创造性的智慧并使儿童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学习方式而获得个体独特的思考方式和对事物的敏感度,着眼于儿童整体人格的发展,主要体现儿童本位的价值取向,追求课程的表现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的统一。
3.瑞吉欧方案课程设计和内容选择以儿童,教师,家长三主角共同主导的团体关系为中心。
4.瑞吉欧方案的课程评价主要采用质性的评价方式,注重表现性目标的达成,强调对儿童团体的认知,情感,价值观,行为等发展状况作出评价,注重对课程发展内容等层面的整体性评价。
二十四、陈鹤琴的活教育方案
1.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是活教育方案的理论来源之一。活教育课程编制遵循十大原则,包括课程的民主性,科学性,大众性,儿童性,连续发展性,现实性,适合性,教育性,陶冶性和言语性,课程编制方法有圆周法,直进法和混合法。
2.课程内容体现为五指活动——儿童健康活动、儿童社会活动、儿童科学活动、儿童艺术活动、儿童文化活动
3.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的基本原则,活教育的方法论提倡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在适当的时候指导好儿童的活动,激发儿童的兴趣,启发儿童的思想,培养儿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4.活教育的课程采用整个教学法,整个教学法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习的东西整个的有系统的交给儿童。具体方法可分为四个步骤及实验观察,阅读思考,创作发表和批评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