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脑洞小说 > 历史人物内心独白:第一册
本书标签: 脑洞 

郑玄:我注经了一辈子,总想着要为世界留下点什么

历史人物内心独白:第一册

我是郑玄,如今垂垂老矣,白发稀疏地散落在肩头,身形孱弱地卧于病榻之上,可往昔那一幕幕岁月图景,却似汹涌潮水,在心头澎湃翻涌,久久不息。这一生呐,恰似一幅在悠悠时光里徐徐铺展的古朴长卷,每一处笔触都浸染着墨香,满含着我对经学矢志不渝的执着。我倾尽毕生心血于注经一事,岁岁年年,寒来暑往,心心念念的,便是要为这纷繁复杂的世间,留下些经得住岁月磨砺、可供后人反复咂摸品鉴的瑰宝,宛如在历史的瀚海之中,埋下熠熠生辉的明珠。

自幼年起,家中虽非朱门大户,却幸而藏有几卷古旧书籍,在那昏暗且略显局促的屋舍里,它们静静搁置在简陋书架上,无声地散发着独特的墨香,仿若有一种神秘引力,成了我童年最为珍视的挚友。懵懂之际,初次翻开那些经史典籍,字句晦涩难懂,恰似密织交错、布满尖刺的荆棘丛,无情地阻拦着我探寻内里奥秘的脚步。可我骨子里那股与生俱来的拗劲,恰似被点燃的火苗,瞬间熊熊燃烧起来,偏要在这荆棘丛中,凭借着满心的热忱与执着,寻出一条通往智慧深处的通途。无数个夜晚,昏黄摇曳的烛光在微风中颤颤巍巍,似也在同我一道,艰难地啃噬着那些古老文字。我紧蹙眉头,小脸憋得通红,逐字逐句地诵读、琢磨,每一个字音都念得字正腔圆,每一处释义都反复思量,虽大多时候犹如置身迷雾,不明就里,却也沉醉于那古朴悠远、仿若来自历史深处的韵味之中,仿若轻叩一扇通往先贤智慧殿堂的神秘大门,门缝间泄出的那缕微光,恰似希望的火种,引得我心驰神往,也悄然在心底种下了钻研经学的种子,自此,这颗种子便在悠悠岁月的滋养下,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直至撑起一片属于我的学术绿荫。

年少求学时,我毅然决然地背上行囊,行囊破旧,补丁摞着补丁,干粮不过是寥寥几枚粗硬的饼子,怀揣着对知识的炽热渴望,踏上那求师问道的漫漫征途。路途之艰,远超想象,风雨如晦的日子里,泥泞的小道似要将我的双脚狠狠拽住,衣衫被雨水浸透,紧紧贴在身上,寒意直钻心底;烈日炎炎时,尘土飞扬,呛得人喉咙生疼,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模糊了双眼。可这些于我而言,不过是求道途中不值一提的小小磨砺,怎能绊住我前行的脚步?每至一处学府、邂逅一位宿儒,我皆心怀敬畏,仿若朝圣者望见圣地,纳头便拜,虔诚至极地求教。

曾记得,为解《礼记》中一处疑难,我奔赴一位德高望重先生的居所。晨曦微露,天边才泛起鱼肚白,我便已在先生门前长跪不起,双腿渐渐麻木,膝盖似被重锤击打,酸痛难忍,身躯在料峭寒风中瑟瑟发抖。旁人来来往往,皆投来异样目光,或劝我放弃,道是何苦为难自己,我却仿若石化,纹丝不动,眼神坚定如磐石。直至暮色四合,天边被染得一片昏黄,先生终被我这赤诚之心打动,缓缓踱步而出,那一句如醍醐灌顶的点拨,恰似春日惊雷,在我耳畔炸响,刹那间,我周身畅快,欣喜若狂,仿若于茫茫迷雾中寻得明亮航标,又如获世间最稀世珍贵的宝物般,将那寥寥数语铭刻心间,反复咂摸品味。

待我稍有积累,步入青壮年,却深感自身所学,相较于那浩瀚无垠、深邃似渊的经学之海,不过是沧海一粟,渺小得可怜。于是,我闭门谢客,蛰居于简陋书斋,屋内狭小昏暗,仅有一方透光的小窗,可于我而言,便是整个学术天地。桌上书卷堆积如山,层层叠叠,摇摇欲坠,几近将我这单薄身躯淹没;身旁笔砚摆放整齐,墨香缭绕,时刻待命,宛如忠诚无畏的卫士,静候我挥毫泼墨。

夏日酷热难耐,屋内似蒸笼,闷热气息裹挟着每一寸空间,蚊虫嗡嗡作响,似一群恼人的恶煞,肆虐飞舞,叮咬得浑身是包,红肿一片,我却浑然不觉,沉浸在对《诗》《书》《礼》《易》《春秋》的考据、释义之中,汗水如雨下,豆大的汗珠顺着额头滚落,滴在书页上,洇湿了那古老的文字,我也只是随意挥一挥衣袖,仿若驱赶蚊虫般,不愿停下分毫思绪,一心沉醉于与先贤跨越时空的对话里;冬日严寒刺骨,手脚冻僵,仿若冰棍,拿笔的手指不听使唤,微微颤抖,我呵口热气,暖暖指尖,那白色雾气在眼前缭绕,须臾间,便又继续奋笔疾书,批注、辨析,为每一处字词来源、每一段篇章深意穷究根源,那笔尖在纸面摩挲的沙沙声,于寂静书斋中奏响求知的激昂乐章,每一个音符都跳跃着对真理的执着追求。

在这漫长注经岁月里,生活困窘常如鬼魅般缠上身来。米缸频频见底,灶台上无米下锅,锅底结着一层冷硬的锅巴,妻子无奈叹息;柴薪稀缺,冬日里屋内冰冷刺骨,家人裹着单薄棉被,瑟瑟发抖,面露愁容。妻子温婉劝我:“夫君,你看这日子过得紧巴巴,何不谋个一官半职,图个富贵安逸,何苦守着这堆故纸,熬尽心血。”我望着她,目光坚定却饱含愧疚,轻声道:“夫人,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云烟,转瞬即逝,唯有将经学真谛阐释明晰,传承后世,才是真正不朽之功,望你能懂我。”说罢,又埋首书卷,投身于那片墨香文字的海洋。为了注经大业,我放下读书人的清高,四处奔波借贷,衣衫褴褛,脚步匆匆,穿梭于市井街巷,只为换得些许纸笔,购置珍贵古籍善本以作参考,个中辛酸,唯有自知,不足为外人道也。

而在这清苦研学途中,我的弟子们宛如寒夜星辰,熠熠生辉,给我慰藉与力量,驱散了生活的阴霾。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出身各异,或贫寒农家子弟,质朴憨厚,身着粗布麻衣,满是泥土气息;或官宦世家后裔,自带儒雅气质,锦袍加身,举止间尽显风度,却皆因对经学的热爱汇聚于我门下。

记得初次讲学,那是个阳光正好的春日,微风轻拂,庭院中几株老桃树花开正艳,粉白花瓣随风飘落,宛如梦幻花雨。弟子们围坐四周,眼神满是崇敬与期待,目光紧紧聚焦于我手中书卷。我翻开《诗经》,从“关关雎鸠”起,逐篇剖析,声音清朗,阐述其背后民俗、礼仪与情感内涵,时而引经据典,时而模拟古人姿态,力求还原那古老情境。弟子们听得入神,不时低头笔记,沙沙书写声与花瓣飘落声交织,宛如一曲美妙和声。农家子弟赵四,面庞黝黑,双手粗糙布满老茧,怯生生却又满是执着地举手问道:“先生,这‘参差荇菜’采摘之举,真的只是写女子劳作么,有无更深隐喻?”说罢,挠挠头,眼神中满是求知渴望。我微笑着,放下书卷,踱步至他身前,轻轻拍了拍他肩膀,耐心解答:“赵四啊,这荇菜采摘,可不单是劳作,实乃以女子采荇,暗喻君子求贤之心呐,恰似那水中荇菜,贤才亦需用心寻觅、努力求取。”看他先是蹙眉沉思,而后恍然大悟,眼中光芒闪烁,犹如暗夜星辰被点亮,我亦欣慰颔首,转身继续讲学,庭院中满是收获的喜悦与满足。

平日里,与弟子们共论经义更是常事。大家于庭院中席地而坐,绿草如茵,仿若天然坐垫。阳光斑驳地洒下,映照着一张张年轻且充满朝气的面庞。有回探讨《周易》卦象,弟子钱生,一袭青衫,风度翩翩,见解独到,大胆质疑旧注,提出新颖解读,言语激昂,手势丰富,引得众人争论不休。有的弟子涨红了脸,大声反驳;有的则托腮沉思,权衡利弊。我于一旁静静听着,看他们思维碰撞出火花,恰似烟火绚烂,适时点拨引导,抛出古籍原文、历史典故,助他们拓宽思路。直至众人对卦象理解更上层楼,庭院中爆发出一阵欢呼,那是突破知识瓶颈的畅快,是学术升华的欢腾,满溢着收获的喜悦,久久回荡在庭院上空。

历经数十载风雨,我的注经之作渐次问世,每一部都饱蘸心血。望着那一行行墨字,我仿若看到先贤们欣慰颔首,看到后世学子借此攀登经学高峰,汲取智慧养分。可外界质疑声也时有耳闻,有人诟病我背离传统,有人驳斥我的解读太过新奇,每听到这些,我虽心有波澜,却坚信自己是在传承与创新间寻得了平衡,是基于对经典的敬重、对真理的执着。

如今,行将就木,回顾往昔,我错过了诸多人间烟火的欢愉,疏忽了对家人应有的关怀,生活于清苦孤寂之中。然而,我无悔无怨,因我知晓,这满桌书卷、这些注经成果,便是我留给世界的财富。愿后世之人,能借由我的注本,领略经学之美、感悟先哲思想,在岁月长河里,让经典之光永不黯淡,如此,我这一生,就算是有了价值,不负此生,不负经学传承之使命,含笑九泉亦无惧矣。

上一章 司马懿:当了一辈子曹魏忠臣的我,不想再忍了 历史人物内心独白:第一册最新章节 下一章 霍去病:我曾封狼居胥,也曾深入漠北,我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