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轻小说 > 高二上学期政治知识点
本书标签: 轻小说  学习  政治 

必修四,四五课

高二上学期政治知识点

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

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应,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

二,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有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三,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质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四,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

五,实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基本实践活动形式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结果受客观事物及运动规律制约,具有客观性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的有目的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获得认识的途径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但是认识的来源只能是实践)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们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六,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真理是客观的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观点和方法有所不同,但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不可能有多个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为谬误。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展现有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七,追求真理的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二,实践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形成了全部社会关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者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成为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是指在社会物质生活过程,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的精神活动过程,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

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五,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进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的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

六,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其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七,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的前进,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八,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九,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实现的

十,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解决。

1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力适应生产关系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13,人民群众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替,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

14,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我们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上一章 选择性必修一 高二上学期政治知识点最新章节 下一章 必修四,第六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