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岭三章》是陈毅在被国民党四十六师围困时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全诗分三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三首七言绝句所组成。
一、创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陈毅和项英等人被安排留在南方继续打游击,同敌人周旋斗争。在此期间,陈毅写下了《梅岭三章》。
1936年冬,陈毅因叛徒出卖,被国民党第四十六师围困在梅山,加之伤口化脓,行动非常困难,敌人每天在山中搜寻陈毅和他的部队。在这种生死一线的危险境地下,陈毅写下了这三首诗。
二、诗歌内容:
第一首:“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表达了即使牺牲,也要召集旧部,与敌人战斗到底的决心。
第二首:“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回顾了作者从北伐到打游击的战斗生涯,希望在自己死后战友们能前赴后继、勇敢战斗,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生。
第三首:“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表明了投身革命即为家,即使面临血雨腥风,也要为实现自由和正义而奋斗。
三、诗歌意义:
《梅岭三章》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憎分明的色彩,表现了崇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高超的艺术想像力。诗中的“烽烟”指战争,“此头”是用春秋时吴王中了越国的反间计,命令大臣伍子胥自杀,伍子胥临死前说道“抉吾眼悬之吴东门,以观越之灭吴也”,这里借此典故表明,就是自己牺牲了,也愿把头颅高挂于国门之上,以便看到反动派的灭亡,表现了诗人威武不屈的革命精神。
四、历史影响:
陈毅的《梅岭三章》不仅激励了当时的战友,也成为后人学习和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体现了陈毅对中国革命抱有必胜的信心,以及在解放劳苦大众的斗争面前,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豪迈气概。
五、内容主旨
《梅岭三章》是陈毅元帅在极端艰苦的革命斗争中创作的诗歌,其内容主旨深刻地反映了一位革命家在生死关头的坚定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志。
1. 坚定的革命信念:
陈毅在诗中表达了即使面对死亡,也要保持革命理想和信念的坚定性。他愿意为革命事业献出生命,体现了革命者对理想的忠诚和对事业的执着。
2. 不屈不挠的斗志:
诗中“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和“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等句,展现了陈毅即使在困境中也不失斗志,鼓励战友继续战斗,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
3. 对战友的期望与寄托:
“后死诸君多努力”一句,表达了陈毅对战友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继续革命事业,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
4.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尽管身处绝境,陈毅依然保持乐观,相信革命最终会成功。这种乐观主义精神是革命者在艰难困苦中坚持下去的重要动力。
5. 对自由和正义的追求:
“人间遍种自由花”一句,表达了陈毅对自由和正义的向往,以及为之奋斗的决心。
6. 革命的牺牲精神:
陈毅在诗中提到“投身革命即为家”,表明他将革命事业视为自己的家,愿意为之付出一切,包括生命。
7. 对敌人的蔑视:
诗中的“旌旗十万斩阎罗”和“此头须向国门悬”等句,表现了陈毅对敌人的蔑视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心。
《梅岭三章》不仅是陈毅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所有革命者的鼓舞和号召,它传达了革命者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坚持到底的革命精神。
六、课文结构
《梅岭三章》是陈毅元帅在生死关头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其课文结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诗歌结构特点:
《梅岭三章》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每首诗可以独立成篇,内容上却是一个整体。
这三首诗围绕“断头”构思,扣住“意如何”铺开,从眼前写到未来,从自己写到同志,层层深化,层层扩大。
2. 各首诗的内容与结构:
第一首:追忆往昔,回顾艰难创业的征战过程,申明此生若不见革命胜利,死后也必定要召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生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第二首:面对当日,向后死者叮咛,奋勇杀敌,频传捷报,表现了关心国家命运、盼望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第三首:展望未来,宣言革命必将胜利,为自由献身死得其所,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3. 诗歌的递进关系:
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酣畅淋漓地抒写了作者的壮烈情怀。
4.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如“旌旗”借指军士,“阎罗”比喻凶恶残暴的敌人,“烽烟”借代战争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 诗歌的情感表达:
诗歌通过凝练、含蓄的语言及多种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和坚定的革命信念。
综上所述,《梅岭三章》的课文结构体现了陈毅元帅在革命斗争中的坚定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志,通过三首诗的递进关系,展现了从回顾过去、面对现实到展望未来的深刻思考,是现代革命情怀的成功抒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