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秦的第一代远祖是女修,有一天女修捡到一个鸟卵,吃下去后便怀了孕,生下一个儿子叫大业,大业之子叫做大费,大费便是伯益。
伯益是大禹的治水助手,被舜赐为嬴姓。
对于治水这样浩大的工程,并不是大禹一个人所能完成的。因此在表彰功劳的时候,大禹很谦逊地说,自己能够治水成功,主要是因为有大费这些得力助手从旁协助。
伯益之所以能让大禹在论功行赏的时候专门提出来,也是因为他在治水的时候的确立下过许多功劳。据说伯益在那些被洪水侵袭过的地方,引导先民们种植稻谷,有效地促进了当时的农业发展。
伯益还发明了凿井的技术,改变了只能沿着河流定居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让先民们远离了河水泛滥的威胁,使更多的土地得以种植庄稼。不仅如此,伯益还把治水过程走过的地理山川,见过的奇闻异事都记录下来,为《山海经》的编著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伯益作为的秦国的先祖,也短暂地统领过华夏大地。在大禹成为天子后,曾选择皋陶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只可惜皋陶福薄命浅,没等到即位就死了。禹帝按照顺序,选择伯益当继承人,又把大权交了出去。
伯益曾劝谏大禹,做事要考虑周全,不能违背制度。治国要勤勉谦逊,不能沉迷享乐。伯益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掌权十年也算是兢兢业业。伯益能够成为禹帝的指定继承人,他的资历和个人能力跟其他人相比应该很强。
按照常理来说,伯益在禹帝去世之后的地位应该稳如泰山,可事实恰恰相反。禹帝死后,诸侯们仿佛一夜变脸,拥立大禹的儿子启即位。
原来大禹那个时代部落的生产力已经有了足够的发展,阶级分化越来越明显,公有制和禅让制已经摇摇欲坠。各方诸侯作为未来的奴隶主,从个人情感上更愿意捂紧口袋,把自己拼命得来的私有财产一代代地传给自己的子嗣。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禹帝这位大英雄也没办法免俗。在得到天子权威后,禹帝有意培养并扩张本族的势力。
禹帝表面上选定伯益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实际管理的时候却安排启和启的亲信。正因为这样,禹帝去世后夏启才有足够的资本,堂而皇之地当上天子,并且把伯益这位名义上的继承人杀掉。不过伯益的英名和功绩流传了下来,没有淹没在岁月的浪潮之中。
伯益几代后传到恶来,恶来善走有力,助纣为虐,与纣王同诛。
恶来的五世孙非子住在犬丘,他替周孝王养马,周孝王很喜欢他,把他封在秦邑。
秦国从非子到穆公,有过十四个国君,他们大体上是由父传子,只有一代是先弟后兄;另一代是兄终弟及。
秦穆公在位三十九年,他是一位明君,求才若渴.宽宏大量,雄才大略,有错认错。
百里奚是楚国人,在虞国当大夫,晋国把虞国灭了,百里奚被俘虏,成为奴隶,被晋献公指定做他女儿的跟班,跟女儿到秦国,作为陪嫁的奴才之一。百里奚中途逃走,逃往楚国.却又被楚国的乡下人扣留,作了这些乡下人的奴隶。
有人把这件事报告秦穆公,秦穆公立刻派遣官吏到楚国,用五张公羊皮把百里奚买了来,他解除了百里奚的奴隶身份,任命他作大官。
百里奚说:“我有一个朋友叫做蹇叔,见解比我高明。他劝我不要做虞国的大夫,我不听,所以才被晋军俘虏作了奴隶。”秦穆公立刻又派人去楚国,把蹇叔也请了来.和百里奚一齐重用。
秦穆公有一天在岐山打猎,把马圈在树上,没圈好,马跑到城里的大街上,被几个老百姓捉住。
老百娃不知道这马是他们国君的马,糊里糊涂就把这匹马宰了,烤来吃,很多人聚拢来看热闹,越聚越多,有三百余名之多。他们都或多或少地分尝了马肉,吃得多的吃了好几块;吃得少的只吃了一、两块。
乐极生悲,野餐结束时他们被兵士抓去。这时他们才知道犯了滔天大罪.性命难保。秦穆公却派人送了酒来对他们说:“你们吃的是一匹好马,吃了好马的肉必须喝酒,否则可能中毒,你们赶快喝酒,喝了酒以后各自回家。”这三百多名老百姓喜出望外,感激万分。
穆公以后孝公以前,秦国常常内乱,有过十六个国君。周天子显王见到秦国突飞猛进,就派人到咸阳来,送给秦孝公祭祀祖先用的“胙肉”,同时称他为诸侯之伯。秦孝公也派自己的公子少官到逢泽大会诸侯,率领他们去洛阳朝拜周天子。
商鞅名义上是卫国国君之后,实际上顶多算个没落贵族,他想像当时的游士一样,凭一张嘴推销他的政见换口饭吃。
史书说他“少好刑名之学”,对李悝、吴起在魏国的变法十分钦慕。公元前365年左右,商鞅跑到魏国当了相国公叔痤[cuó]的中庶子(家臣)。
公叔痤发现商鞅是个奇才,就趁魏惠王探视自己病情的时候,向魏惠王推荐了商鞅,他说在我死后,可以让这个年轻人接替我的职位。魏惠王听后沉默不语。公叔痤又屏退左右跟魏惠王耳语说,大王如果不用这个年轻人,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能让他为别国所用。魏惠王点头答应了。
魏惠王走后,公叔痤召来商鞅,把刚才的事情跟他讲了一遍,然后说:“我是先君后臣、先公后私,魏惠王要杀你了,你赶快逃跑吧。”
商鞅却从容地对公孙痤说:“惠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
他没有离开魏国,魏惠王果然既没有重用他,也没有杀他。
虽然性命无虞,但商鞅的内心是悲凉的:没有什么比自己被当作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更让他难过的了。
公元前361年,公孙痤死后,商鞅获悉秦国刚继位的新君秦孝公正在诚意求贤,便带上李悝的《法经》投奔而去。
当时的秦国僻处西边,中原诸侯会盟都不带它玩,把它当作夷狄。秦孝公很有志向,想要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重夺失去的土地,最主要的要让中原诸侯瞧得起。说白了,秦孝公想搞变法图强,这也是整个时代的趋势。
商鞅入秦后,四次面见秦孝公,陈述治国之道:
第一次谈尧舜帝道,秦孝公听得快睡着了;
第二次讲禹汤文武之王道,秦孝公还是昏昏欲睡;
第三次讲霸道,秦孝公这才打起精神,觉得还行;
第四次谈强国之术,秦孝公大悦,“语数日不厌”。
商鞅其实早就看出秦孝公想要什么,秦孝公要的是一套速效的强国之术。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又害怕国人非议,所以他很聪明地把商鞅推到前台,作为自己变法的一个工具。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
1、废除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2、普遍推行县制,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 ,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
3、迁都咸阳,修建宫殿;
4、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
5、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规定居民要登记户籍,开始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
6、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
随后就是我们从小熟知的“徙木立信”。
变法开始了,为了向民众传达国家诚信、令出必行的决心,商鞅命人在南门立了一根木头,谁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给予十金赏赐。没人信,赏金提到五十。有一人抱着试试的心态,结果真的拿走了巨额赏金。
世人一直都以徙木立信来强调诚信的重要性,但商鞅为什么会采用这么无聊的方法来建立诚信呢?搬一根木头根本用不着这么多钱,而且从南门往北门搬木头的意义何在?这根本就像是江湖术士凭空构建的一个场景,而不是现实需要的生活或劳动场景,难怪围观的人很多,但动手的人几乎没有。因为所有人觉得这个事情本身就很荒诞不经。
但这或许才是商鞅的本意:你们不用管这件事合不合逻辑,也不要质疑,你们只要照着做,就能获得超出预想的好处。
我要推行的变法,就是另一个场景的“徙木立信”,听话的人有糖吃。正是:
自古驱民在信诚,
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
商鞅能令政必行。
至此,商鞅通过辩论搞定了贵族阶层,通过立信搞定了平民阶层,变法大幕拉开了。
贵族被压制,但平民获得晋升通道。商鞅变法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次实践平等理念的改革,而耕战制度,就是先秦的科举制。
当然平民阶层跃升,只是商鞅实行强国之术的手段,而不是他的初衷。就像他需要打击贵族,确保国君一人的权威一样,他对平民同样没有好感,在他的言论和政策中,经常充斥着愚民的思想,通过刑(刑罚)与赏(封赏)两种手段,把百姓当作利用和控制的对象。这是商鞅被后世诟病的原因之一。
在商鞅的变法中,他唯一确保的就是君主集权。通过君主集权制的制度安排,驱动秦国的国家机器,在战国后期的群雄争霸中迅速崛起。
商鞅也因为这场变法实现了自己年少时的抱负,风光无两。
秦孝公病重之时,有意传位于商鞅,商鞅不敢接受。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后,太子驷继位为秦惠文王,一帮旧贵族告发商鞅意欲造反。
就在对手欲置商鞅于死地的关键时刻,他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没有继续采取铁腕手段镇压反对者,而是软了下来,向秦惠文王请假送老母亲返回故里。他可能希望暂时离开是非之地,来平息各种恶毒的诽谤之言。
说实话在商鞅变法的20年间,他与秦惠文王并无直接的矛盾,相反,他加强君主集权的举措,对任何一个继位的国君都是有利的,他是秦孝公的功臣,也可以成为秦惠文王的功臣。秦惠文王唯一担心的是,商鞅权力太大,怕他会以臣欺主。
于是秦惠文王派人去逮捕商鞅,商鞅连夜逃到秦国边境,准备投宿旅店。
店主不知道眼前这名落魄的逃亡者是何人,只是一再要求他出示身份证明才能住店:“商君有令,容留他人无证住店,店主要连坐判刑。”
商鞅长叹一声:“哎呀!想不到我的新法,贻害到了此等地步!”最终走投无路的商鞅,下场很惨,有的史书说他被杀后遭车裂示众,有的史书说他直接被处车裂之刑而死。
司马迁说,商鞅这是作法自毙,活该。
其实每个朝代的“商鞅”们,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君子,但他们是做事的人,是解决问题的人,是愿意承认自己有缺点的人。这比起大多数只会抡起道德大棒打人,除此一无所长的“伪君子”,无疑要伟岸许多。正如鲁迅所言:“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竟不过是苍蝇。”
秦孝公以后,秦始皇以前,先后有过五个王: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惠文王在位二十七年,武王在位四年,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孝文王在位三天,庄襄王在位三年。
义渠国常年与秦国发生战争,趁机夺取城池.秦惠文王在世时,趁着义渠国发生内乱,派兵前去平叛,迫使义渠国向秦国俯首称臣,但是威胁并没有因此解除,秦昭襄王继位时,义渠王亲自来秦国道贺,当时执政的宣太后以美色勾引义渠王,两个人私通长达30年之久,宣太后还为义渠王生下了两个儿子。
秦武王四年,即公元前307年,秦军攻入洛阳,秦武王大摇大摆地进了“东周”的都城。在周王室的宫殿中,秦王看到了象征天下王权的九鼎,为了显现自己的英武,也为了昭告天下秦将代周的“天意”,秦武王便萌生了举鼎的想法。
秦武王命身边的近臣孟贲首先举鼎,孟贲应声而试,大鼎只是动了几动。秦武王正要亲自出马,身边的大臣任鄙马上规劝,认为此事风险极大,大王贵体不可亲身犯险。秦武王哪能听得进去?随即上前举鼎,可是铜鼎太重,秦武王实在坚持不住,一个趔趄摔倒在地,大鼎落下时直接砸在了他的膑骨上,疼的他当场背过气去,到了深夜时分,不知是失血过多还是细菌感染,秦武王很快气绝身亡。
秦武王意外身亡的消息传到秦国,秦国上下朝野大惊。当时的右丞相为樗里疾,他马上开始筹办丧事,秦公子也开始相互争斗,可最终还是以宣太后的儿子秦昭襄王为君胜出。
稳住内乱后,樗里疾当然要追究武王举鼎而亡的责任,这要从两个人查起,一个是孟贲,另一个是任鄙。
在秦武王举鼎的时候,孟贲曾经跟着秦武王一起举鼎。当时秦武王只是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孟贲不但不劝阻,还跟他一起嬉闹,这无疑是促成秦武王被鼎砸死的根源。樗里疾果断将孟贲“族灭”,换句话说就是灭族。
任鄙的做法与孟贲正好相反,他力劝秦武王不可鲁莽,以“尊者不涉险”为由进行劝阻,充分尽到了臣子的责任。
樗里疾认为此人忠心护主,于是在魏冉的推荐下,让他做了汉中郡守,为他的忠心和直谏进行了应有的奖励。
公元前272年,宣太后与昭襄王密谋攻灭义渠国,她先是把义渠王引诱到秦国,然后将他杀死在甘泉宫内。
义渠王的死讯传回,国内顿时大乱,宣太后和昭襄王抓住时机,立刻派军攻打义渠,并且一举将它铲除,随后秦国在义渠的土地上设立上郡、陇西和北地三个郡县。历时千余年,雄踞一方的义渠民族就这样融入到华夏民族中。
宣太后与义渠王私通了很久,还为他生下了两个儿子。宣太后与义渠王难道一点感情都没有吗?我想不见得吧。
不过为了权力,宣太后还是毅然决然地杀死了义渠王。为了斩草除根,义渠王的儿子们也被杀死了。在权力面前没有什么母子亲情,像武则天为了上位,亲手杀死自己的女儿;慈禧太后因为权力,间接逼死自己的儿子,义渠王父子这样的结局,其实太正常了。
宣太后有过很多情夫,其中有位情夫名叫魏丑夫。
魏丑夫不仅不丑,而且年轻英俊。公元前265年,秦昭王四十二年,七十多岁的宣太后病倒了,这离她离开政治舞台只有短短一年的时间。她躺在病床上,自知时日无多,想着心爱的小情郎魏丑夫,于是宣太后传下命令:“为我葬,必以魏子为殉。”
魏丑夫听说宣太后出了这么个主意,他本来是想这个老太太能给自己一点好处,现在倒好,要把小命搭上了,他吓得够呛,于是就去找大臣庸芮想办法。
庸芮便去求见太后,秦宣太后召见了他。面对已经奄奄一息的太后,庸芮说道:“听说您要让魏公子为您殉葬?如果人死后无知,那么您岂不是白白牺牲了心上人的性命?假如人死后有知,那么先王在地底下已经怒不可遏了,太后您去了阴世,补过还来不及,哪里还有机会跟魏丑夫寻欢作乐呢?”秦宣太后应道:“善!”然后就打消了这个想法。
在秦国诸多奇葩的法律之中,有一条让现代男性很难接受,这条法律规定所有的成年男子都不允许哭泣,一旦哭泣要受到重罚。
在现代生活中,由于我们远离战争,享受着富裕的生活,但成年男子也经常会出现一些流泪的现象,久别重逢的流泪,离婚的流泪,更有甚者喜极而泣的流泪。按理来说在现代生活我们已经看惯了眼泪,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是关键时刻有眼泪还是得流。
随着历史的变迁,秦国法律的很多条文都是很残缺的,但是在一些历史记载中,我们能够或多或少的看到一些影子。从最开始出土的秦简,到后来张永死老婆时或多或少的描绘,秦国都明确规定,成年男性流泪必然遭到处罚,处罚的具体内容为,刮去胡子与眉毛。这个法律的效应极为严苛,就连相国张仪在自己的妻子死去以后,他也不能流泪,只能感慨的说一句,秦国有律法男儿不准流泪。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我们穿越到了秦国,或者秦朝,先不说那里的生活条件我们能否适应,就不能流眼泪这条估计我们就得遭殃,因为在那原始的时代里面每个人都要去打仗,天天都会有打架斗殴,而且各种环境都刺激着我们,难免会有一种思乡之情的流泪,或者是受伤的流泪,只要流泪要被刮去胡子和眉毛,甚至有的时候还会遭到周围执行官员的殴打,不得不说这样的穿越感受实在是要多糟有多糟。
那么问题来了,当年的秦国为何要搞这么一个奇葩的法律,不允许别人流泪呢?按照一些历史的推测,很多学者认为秦国是一个绝对崇尚武力的国家,从当年的商鞅变法开始,整个国家从骨子里面改变了那种堕落的气息。秦国是以绝对的法律逼着人们,奋发图强,同时也不允许国内任何的靡靡之音。所以眼泪作为一个极为低迷的东西,自然就被很多秦国人看不起,连法律都不允许。
因为秦国士兵从小就被教育,不怕死勇敢的冲在第一线,为了军功付出一切代价,所以他们不能流泪,不能下跪。因此,控制情感成为了秦国当时军事主义的一大特点,连情感都被控制了,然后再鼓励大家为了国家为了功劳去厮杀,这样的国家怎么不会成为虎狼之国,怎么不会成为战争机器,也难怪会统一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