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古装电视剧十分热播,反映宫庭生活的小说、故事也充斥网络、书市。这个是千古一帝流芳百世,那个是无道昏君遗臭万年;这个是忠臣不事二主,那个是奸贼朝三暮四。
当皇帝可以说是古人的最高理想,刘邦还是一个小亭长时,看到秦始皇出行的威风场面,羡慕得不得了,一句“大丈夫当如是也”脱口而出。项羽在吴中也看到秦始皇出巡,妒忌的眼睛里冒出火星,咬牙切齿地说道“彼可以取而代之”。
如果成功当上了皇帝,马上就是至尊,不管怎么说怎么做都是对的!如果失败了呢?那就是虚伪狡诈祸国殃民!略举几例:
唐太宗李世民,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很高,称他是伟大的政治家、书法家、卓越的领袖,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爱民如子,从善如流。不过我总觉得未必!不可否认,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李世民确实立下赫赫战功!不过因为是次子,虽然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后来又晋封秦王,但终究无缘太子之位。为了当皇帝,公元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将自己的大哥李建成、四弟李元吉杀死,同时将十个侄子斩草除根!当时父亲李渊仍在世上,而且是皇帝,看到儿孙被杀不知如何悲痛!他不敢治罪李世民,只能封他为太子,全权处理军国大事!不久退位。李渊还算聪明,如果不退位,李世民未必不敢杀父!我常常想:能将兄弟侄子全部诛杀的人,怎么可能真正爱护百姓呢?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自然要做做样子沽名钓誉,如果威胁到皇权,不要说如子,亲生儿子也照杀不误!
李元吉死后,留下妃子杨氏,据说体态风流,性情柔媚。丈夫与儿子死后,杨氏了无生趣。一日亲赴宫中,竟自请死!李世民见她生得美艳,非但不加治罪,反而迎入府中,倍加抚慰!将弟、侄杀死弟媳妇据为己有,也只有千古一帝做得出来。
再说朱元璋,史书上说他雄才大略,人中之龙,被称为“民族英雄”。事实上真的如此吗?我看也未必!
在古代乱世中,难免会出现几个野心勃勃、运气又极佳的枭雄,趁着国家大乱的时候,召集党羽,打着所谓替天行道的旗帜,不是篡位称帝,就是拥土封王,和那些外强中干的、“正统”的帝王争夺统治权,用百姓的鲜血和泪水换取他们的财富和地位,在一堆堆白骨上构建他们所谓的千秋大业,把自己的前世今生美化成荒唐的神话和传说。
蒙元末年,英雄四起,各据一方。元廷虽然派兵镇压,但是起义军此伏彼起,元廷穷于应付。四年之后,起义军首领刘福通部打出“反元复宋”的旗帜,拥宋徽宗的后裔韩林儿为帝,在亳州建立政权,国号大宋,年号龙凤。这时朱元璋穷苦不堪,他当叫化子讨不到饭,当小和尚化不到缘,经常饿得头昏眼花,冷汗淋漓。于是他投身到一个小首领郭子兴的队伍。他的投军,最初不过是混碗饭吃,哪有什么雄心、野心?由于作战勇敢,逐渐取得郭子兴的信任,娶了郭的义女马氏为妻。郭子兴死后,他取而代之,自己就有了本钱。
如果朱元璋真的是“民族英雄”,那他进军的矛头应该直指北方──元廷的所在地。但是从他率领郭子兴的部众开始,到他于1368年登上帝位之前,他的进军方向始终是向东──打张士诚,向西──打陈友谅,向南──打方国珍,从来没有向北进军去打过元兵。
这些行动是不是出于某种不得已的原因,或者是由于某些偶然因素所造成?不,这种“不打元兵,专打友军”的做法是朱元璋的“既定方针”。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在许多抗元起义军纷纷北上之时,他按兵不动,坐视友军与元兵血战,付出重大牺牲。在友军互相火并之时,他又拉一方打一方,从中获利。他从起兵到登上皇帝宝座,一共15年。前10年中,他在夹缝中生存、坐大;到后5年,他才重拳出击。1363到1364年,他消灭了陈友谅这一股势力,尽得江西与两湖之地;1367年,他又集中力量,一举消灭了张士诚和方国珍两股势力,取得江苏、浙江、福建这一大片地方。
10多年中,他一直“缓称王”,只打“大宋”的旗帜,用“龙凤”的年号,让刘福通、韩林儿做自己的挡箭牌。待韩林儿兵败前来投奔,他觉得这个傀儡已无利用价值,就害死了韩林儿,自己先称吴王,再登位做了大明皇帝。朱元璋一直把抗元的口号喊得震天价响;却在后方蚕食友军,耐心等待元廷主力和各路友军实力的耗尽。时机成熟,他才下手,不仅摘了许多“大桃子”,而且坐得“民族英雄”的美名。
打江山靠投机也罢,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多次在文告中说“予本布衣”。既然是穷人出身,对百姓总应该好点,其实不然。不要说对老百姓,看看他对共同打江山的弟兄,对自己的三亲六戚,对为他办事的文武百官又是如何对待的?史书上明文记载:百官每日早朝,必与家人诀别,朝罢无事归来,相庆又活一日。
再说王莽,历来被认为是簒汉奸贼虚伪狡诈,托古改制祸国殃民!事实上并不是这样。
王莽待人温良恭俭不摆架子;侍奉母亲、寡嫂,抚养兄长的孤子,既周到,又检点;不管是结交才俊,还是侍奉家族叔伯,都委婉有礼。
王莽的大伯父王凤生病,王莽亲自照看,并为王凤尝药,“乱首垢面,不解衣带连月”。
老王家飞升之后,王氏子弟多“侈靡,以舆马声色佚游相高”。在堂兄弟们依仗权势花天酒地胡作非为的时候,他能够做到克己自律洁身自好,况且十几年如一日。他那时并不知道将来会被朝庭重用。如果说他虚伪,他虚伪给谁看呢?
王凤临终前,嘱托妹妹,即太后王政君照顾王莽。而王商则直接提出分自己的采邑来为王莽加封。当时的名士,如戴崇、金涉、陈汤等人,也都为王莽请封。
就这样,一个家道中落的穷小子,没有耀眼的政绩,更没有军功,却在29岁的时候封了侯。
王莽在官场上小心翼翼,待人处事力求完美,广交儒士名流,声誉渐隆,成为世之楷模,因此仕途比较顺利,最后登上权力巅峰,成为那个时代最耀眼的人。
不同于近代袁世凯称帝时,被儿子、下属的谎言蒙蔽,王莽当时的呼声高,是货真价实的。
世家大族敬佩他的品行,黎民百姓感念他的恩德,而儒生则将他视为实现“王道”的领袖。此时的王莽也有称帝的野心,小动作不断。但他对帝位的觊觎,更多的还是希望能借助皇权,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皇位显然不是终极目标。
说到底,王莽想做圣人。
王莽进入权力中心甚至于独掌朝政后,并没有象后世的董卓、曹操一样挟天子以令诸候,依旧象以前一样谦恭有礼。他把自己的土地,财产分发给平民,甚至他自己的俸禄都用于救济灾民。在他的带动下,其他官员纷纷仿效,就连太皇太后也自减封邑,用以救助灾民!在那样一个贪官污吏枉法成风的社会,王莽不仅自己保持清廉,夫人的穿戴也与仆人一样。
古语云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不过这只是儒家的一句口号,能够做到的微乎其微!不过王莽做到了!他的儿子杀死了一名奴婢,王莽立即逼他自杀扺命!这样的事情,翻开历朝历代的史书,也只有王莽能够做到!己不正何以正人?儿子杀人不用扺命,别人杀人又如何定罪?
王莽的第三大罪状在于托古改制。王莽当上新朝的皇帝之后,顽固而又热情地推行他的复古改革。这时他的地位已经十分稳固,根本不需要伪装,他应该露出自己的本来面目!然而他的真实想法就是天下大同人人平等,废除奴隶制,耕者有其田。八口之家超出九百亩土地,必须将多余部分让给无地农民!
然而,王莽失败了!他的理想触犯了刘氏宗族和豪强地主的利益,他们不断起兵反抗!由于天灾,各地农民也纷纷起义!
地皇四年,“穿越之子”王莽已经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天地神祗不愿让一个“现代人”强行改变历史潮流,特赋予汉室宗亲刘秀“大陨石召唤术”等神技,帮助他在昆阳打败了新朝的主力部队。随着各地人民不断反抗,王莽终于顶不住了;绿林军打入了关中。无奈之下,王莽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下令释放囚徒,分发兵器,歃血为盟,号召大家共同发誓:“有不为新室者,社鬼记之!”不忠于我们朝廷的人,鬼都不会放过他!然后由更始将军统帅囚徒,出征迎敌。
可犯人们一点都不傻,你王莽大势已去,让我们当炮灰,我们会心甘情愿替他殉葬?结果刚刚渡过渭水,囚徒们就四处逃窜,就剩更始将军一个人,灰溜溜跑回长安,向王莽报告战绩。那种辛酸、无助、凄凉,不亲身经历是很难体会的。没过多久,绿林军杀进来了,商县人杜吴杀死了王莽。为了抢夺他的尸体,人们互相伤害,在争抢中伤亡。后来又把王莽的头颅挂出来示众,胆子大的人把他的舌头割下来吃了。曾经富有四海、万人之上的统治者,最终落了这么一个下场,实在是令人唏嘘。更有意思的是,王莽的头颅还被后代统治者收藏,直到西晋。王莽作为反面教材,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孙悟空曾经说过:皇帝轮留做,明年到我家!(当然这是吴承恩先生托他的口讲的,孙悟空并不存在)。王莽该不该篡汉,今天看来并没有什么对错!当年汉高祖刘邦不过是一个混迹市井的无赖,看到秦始皇出巡的仪仗,就发出“大丈夫当如是也”的感慨,后来平秦灭楚取了天下。后周世宗柴荣对赵匡胤恩重如山,柴荣死后赵匡胤欺负他孤儿寡母,皇袍加身做了皇帝。后人也说他英明神武雄才大略。刘邦、赵匡胤能做皇帝,王莽为什么不能做呢?按文化按个人道德修养,王莽并不比他们差,这一点应该无可厚非!
这是皇帝,再说臣子。
冯道生于乱世,皇帝轮流做,他岿然不动。因为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从二夫的传统观点,后世的人总是骂他。直到近人范文澜修《中国通史》时,还对冯道的政治道德大加批判。但是在21世纪的今天,没有人会要求妇女从一而终,在那个王朝不断更迭的历史背景下,连手握重兵的武夫,都不知道自己会不会看到明天的太阳,我们怎么能要求冯道不事二主呢?
其实冯道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利,只能在朝中左右逢源、明哲保身,能够不做恶,救民于水火,已经难能可贵了!效忠于一家一姓,未必就是好人!如果主上昏庸残暴,做臣子的也要和他同生共死吗?
旧五代史作者薛居正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五代,知道五代为臣的不易,说法还算公道“道之履行,郁然有古人之风。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体”但下面转弯了,用了个然而。“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为忠乎?夫一女二夫,人之不幸,况于再三者哉”
新五代史的作者欧阳修就没有这么客气了:冯道自号长乐老还洋洋得意,不但算不得忠臣,且是一脸皮厚,不知礼仪廉耻为何物的家伙。
到司马光资治通鉴里,冯道更不堪了“妇之从夫,终身不改。臣之事君,有死无贰。此人道之大伦也”
司马光接着论忠臣:臣愚以为忠臣忧公如家,见危致命。对国家要像对自己小家一样尽心。君有过则强谏力争,国败亡则竭节致死。皇上有过错要力谏。国家败亡则要以死谢国。嘴上说说笔下写写当然容易。欧阳修、司马光出生在宋真宗澶渊之盟后,天下已平定,且宋仁宗是出了名的好人,所以他们才大唱皇上好,皇上棒,皇上好得呱呱叫。让他们活在五代试试,不知道会不会以死殉国。
到了元代,有位学者胡三省更对冯道加倍的义愤填膺,他说冯道——位极人臣,国亡不能死,视君如路人,何足重哉!
不过真是奇怪了,汉人在元代,已经是亡国之人了,这位胡兄为什么还活着呢?廉耻何在?只因为他不是宰相这样的人臣之极,所以就可以例外地活着?
到了清朝,就更不得了了。着名的思想家王夫之把冯道的罪行提高到了一个前无古人的高度——冯道之恶浮于商纣王,其祸烈于盗跖矣!
真不知道冯道是怎样伤害了他,也不知道他有什么资格这样评价冯道。满清也是外族,王夫之怎么不去死呢?
回到宋朝,伟大的文学家欧阳修、伟大的史学家司马光,他们一边在大骂冯道无华夷之防,无人臣之节的时候,一方面又把沙佗人建立的“后唐”、“后晋”、“后汉”立为正朔朝代。也就是说,一边骂冯道不该给夷人打工,一边又承认夷人创立的江山朝代是合法的,真是不知道他们运用了什么样的标准,站在了什么样的立场。
按照他们的理论,冯道早就该死了,他至少应该死十一次,每一次皇帝更换,他都应该殉葬;尤其是面对耶律德光的时候,他应该横眉戟指,大骂不绝,然后引颈向刀,为民族留一段千古佳话,在皇帝的忠臣榜上留下自己的名字。。。。。。话说石敬瑭称耶律德光为父,石重贵称耶律德光为爷。主子不要脸,凭什么要求臣子忠于自己?能避免或减少百姓死亡,那才是真正的英雄!
冯道微时曾有诗云:
莫为危时便怆神,
前程往往有期因。
终闻海岳归明主,
未省乾坤陷吉人。
道德几时曾去世,
舟车何时不通津?
但教方寸无诸恶,
狼虎丛中也立身。
全诗大意是说,身处逆境,不要怨天尤人,只要想一想自己以前做过什么,从而导致了今天的境地,就能够找到出路。在眼前这个朝代频繁更替的世界,夺得天下者就是明君,就可以前去事奉他,失去天下的就是倒霉的人,就要勇于离弃他。生当乱世,也绝不放弃自己的道德底线,但不必固执于一端。通往成功之路何止一条!往哪里走都是一片通涂。只要心存善念,就是虎狼窝里也能安身立命。
这里说的“道德”,也就是他自我评价的三不欺:“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而且是“贱如是,贵如是,长如是,老如是”。而三不欺集中到一点,就是先秦儒家所尊奉的“人心”、“民心”。这一点,冯道力所能及地做到了,也只有他做到了,而在那样一个“狼虎丛中”,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就是佛、菩萨、圣人,其他的一切都不应苛求。苛求就是唱高调,就是假道学。
冯道虽然八面玲珑,游走于历朝的帝王之中,但他却是个典型的道德君子。他爱护百姓,怜惜苍生,不贪享乐。至于忠君,也要有可忠之君啊……唐庄宗,一个只知道听戏唱戏卡拉OK的皇帝,忠于他?那你得会唱戏。唐明宗好点,冯道也没有不忠于他啊。到李从厚,太短了,做皇帝才个把月时间。冯道跟李从厚还没树立感情呢。后面李从珂跟石敬塘皇位更替,一个唐明宗半子,一个唐明宗义子。清官难断家务事,还是皇族家务事,冯道管他干什么,谁做不都是你们自已人?而当耶律德光灭掉后晋,占领汴梁,蹂躏中原时,已外放做官的冯道主动进京。可他绝不是来争官做的,冯道此次进京,只是在尽己之能做些救人的事。
公道自在人心!不管后世如何攻击贬低冯道,当时因这一句话,中原百姓存活下来的数不胜数。当冯道死后出殡时,开封民众自发组织列队道旁,纸钱飞舞满天,路旁的树叶都成了灰色......
与冯道相比,大明的方孝孺就是个傻逼!冯道面对外族,尚且以百姓生命为重;而方孝孺面对的是明室朱氏子孙的夺位争斗,在胜败已分之际,他完全可以学习唐初名相魏征,另事新主,施展自己的济世才能,实现辅主治国的政治抱负。再不济,也可以学习李靖、李世勣等人,不掺和其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但方孝孺偏要批龙麟、撩虎须,嘲弄、挖苦、讽刺和激怒朱棣。
1402年六月,南京城乱如麻。方孝孺静坐家中,等待被捕的一刻。
3年前,朱棣在北京起兵,以“清君侧”的名义,反对侄子建文帝的削藩政策。发兵前,他的军师姚广孝跪地嘱托,说南京城破之日,方孝孺一定不肯投降,希望不要杀他。
“杀方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姚广孝意味深长地说。
朱棣打下南京城后,方孝孺果然不逃,也不降。
下狱后,朱棣再三请人去劝降,方孝孺终不从。
等到朱棣准备登极时,为了借重方孝孺在天下士人中的名气,便要他起草登位诏书。
方孝孺身穿孝服,大哭上殿,见朱棣。
史书记下了两人的对话。
朱棣:先生请不要悲伤,我不过是效法周公辅佐周成王。
方孝孺:那成王现在哪里?
朱棣:他(指建文帝朱允炆)自焚,死了。方孝孺:成王不在了,为何不立成王之子为帝?
朱棣:国赖长君(意为朱允炆之子年幼,不适合掌国)。方孝孺:为何不立成王之弟?
朱棣:这是我们的家事,请先生不要过度操心。
说完,命左右上纸笔。
朱棣:登极诏书,非先生起草不可。
方孝孺写了几个字,随即掷笔于地,大哭。且哭且骂:死即死,诏不可草。
朱棣:难道你不怕诛九族?
方孝孺:便诛十族奈我何!
朱棣彻底被激怒,当场命人用刀割裂方孝孺的嘴巴,从脸颊割到耳朵。
方孝孺的族人、朋友、门生,一个个在他面前被处死,他都不为所动。
轮到他的弟弟方孝友,他罕见地留下眼泪,弟弟反过来劝他,“阿兄何必泪潸潸,取义成仁在此间”。
整整杀了7天,一共杀了873人.
最后才轮到方孝孺本人。他慨然赴死,并写了一首绝命词:
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
死时,年仅46岁。
这是中国历史上株连最广的一次惨杀。方孝孺,此后成为“骨鲠之士”的代名词,成为明朝最硬的“硬骨头”。
朱棣请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其实不过是做做样子,写不写都是一样!方孝孺偏偏不写,且扬言灭十族也不写!试问此十族之中,有何仇怨,而必令其与你同归于尽?朱棣与朱允炆,谁有资格当皇帝?父死子替,兄终弟及,都是前任皇帝在自说自话,本身就没有公理可言,却在伪命题中求解正义,结果肯定是缘木求鱼!方孝孺无端连累家人、亲友,以及知交、门生,看不懂有什么意义。
孟子曰:“君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真正为穷苦百姓着想,不为名利,不顾成败,不惜生命的人才是英雄!
还有历代帝王的身边,总是离不开女人!
而帝王耽于淫乐,却顺理成章地将“红颜祸水”的帽子扣到她们头上。
有施部落最美的女子妺喜,利用夏桀贪婪自己的美色以及奢侈挥霍的特点,使尽浑身解数,让夏桀宠溺自己。
夏桀在她的诱哄下,沉湎酒色,干出“手撕全国绸缎”、“造美酒池以荡舟”、“在街上投放恶虎”、“施以炮烙之刑”等荒唐行为,尽失人心,大去国势。
后人都说是妺喜以自己的美色,将夏桀一步步地引向灭亡。
同样遭受千古骂名的苏妲己,如果不从她的角度看,你不知道她有多委屈。她花样年华,却被逼嫁给一个60多岁的花甲帝王。她强颜欢笑,便说她是商朝灭亡的罪魁祸首。
而褒姒不爱笑,自从进宫之后从来没笑过;周幽王问她为什么不笑,她说她生来就不笑。
但她真的不会笑吗?
事实上她与青梅竹马的恋人在褒国时,她是会笑的;后来到了镐京,做了周幽王的妃子后,她想到自己的坎坷身世,以及像笼中鸟一样的“囚禁”生活,她就笑不出来了。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从褒姒的角度看,这是件十分可笑的事,她的笑不是高兴,而是苦笑!她是个被人拆散姻缘的可怜人,有什么高兴的?而且她即使不笑,周幽王也要亡国的!
所以“红颜祸国”这个词,不过是国家灭亡的借口罢了!
诗曰:
争名夺利几时休?
早起迟眠不自由。
骑着驴骡思骏马,
官居宰相望王侯。
只愁衣食耽劳碌,
何怕阎君就取勾。
继子荫孙图富贵,
更无一个肯回头。
话说天下之事,如中天之日,盈海之星。兴亡数定,盛衰有凭。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却说秦汉以前,中国有过夏商周三个王朝。夏商周以前,中国有过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
尧、舜、禹三位,是我国远古时期著名的帝王。其实,在当时他们只能算是部落联盟的首领。远古时代没有文字,历史全靠人们的口头流传保存,在民间传说中,在人民的心目中,尧、舜、禹都是英明的帝王。
尧的祖父是黄帝。尧16 岁就登上了帝位,他很善于治理天下,国内四方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在,当尧年老的时候,他决定找一位有德有才人来当他的接班人。
舜,又叫葵舜,姓姚,名字叫重华,是今天河北省一带的人,当时叫冀州。舜在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死了,父亲瞽叟是个瞎子,乡里人叫他瞎老头。舜的后母生了个儿子叫象。舜的瞎父亲瞽叟心眼很坏,弟弟象更是一个心狠手辣的家伙,经常动坏主意谋害舜。但舜对父亲和后母还是很孝敬,对弟弟象也很仁爱。
一天早晨,舜正在地里耕田,一头黄牛和一头黑牛在前面拉犁,舜在后面扶犁。
舜在犁后面拴了一个簸箕。他赶牛的时候,不是用鞭子打牛,而是敲击簸箕来吓唬牛。这样的场景正好被下乡考察的尧看见了,尧觉得很有意思,于是问他:“耕夫都用鞭打牛,你为何只敲簸箕不打牛?”
舜拱手答道:“牛为人耕田出力流汗很辛苦,再用鞭打,于心何忍?我打簸箕,黑牛以为我打黄牛,黄牛以为我打黑牛,两头牛便都卖力拉犁了。”
舜的做法让尧对他的好感剧增,尧觉得这个年轻人将来必担大任,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尧送给舜大量的牛羊,并且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都嫁给了他。
可是当舜带着牛羊和美女回家之后,舜的爸爸瞽叟和他同父异母弟弟象不是高兴,对舜反而更加憎恨了,他们决定把舜害死。如果舜死了,舜的财产和美女就归他们了。
于是瞽叟开始对舜下毒手。他让舜去修补谷仓的房顶,自己却在谷仓周围铺上干柴。然后,瞽叟点燃干柴,把舜置身大火之中。
千钧一发之际,舜创造性地发明了降落伞,他挟着两个又大又宽的宽边斗笠,像鸟儿张开了翅膀一样,从高高的谷仓顶上飞了下来,逃过了这一劫。
一计不成再生一计,瞽叟让舜去挖井,等他挖得够深的时候,瞽叟和象就一起往井里填土,想把舜给活埋了。
瞽叟和象干完这一切,以为大功告成了,他们拍拍身上的灰尘,开始瓜分舜的财产。瞽叟得到了舜的牛羊,而象却一下子抱住了娥皇和女英。
这时一双粗糙的手拍在象的肩膀上。
“谁呀?”象生气地回头一看,好像见到鬼魂一样瘫倒在地。舜,竟然又活了。
原来打井的时候,舜早就留了一手,他在井底挖了一个通向外边的暗道,父亲与兄弟填井的时候,舜就从暗道里逃了出来。
尧去世后,舜哭成一团,他执意要把尧的位置让给丹朱,因为他是尧的儿子。可丹朱哪里敢坐啊,他也不知道舜的真正想法。就这样,舜不得已坐上了盟主的位子。
舜登上帝位以后,他同父异母的弟弟象很害怕,有一天主动跪在舜面前,请求哥哥惩罚。舜扶起象对他说:“过去的事就别提了,今后你改了就好。”
舜虽然已经贵为天子,但拜见自己的父亲还是恭恭敬敬,和当年做普通老百姓的时候一样。瞎老头惭愧地对舜说:“孩子,我当年对不起你,请你原谅我这个瞎子。”
舜在位期间,国内发生一次大水灾,现在的中原地区,特别是黄河两岸变成了一片汪洋,人民被迫放弃了原先耕种的土地,纷纷逃到高山野岭上,以野菜、野果充饥。
早在尧帝的时候,就任命了一位治水官员,名字叫鲧。鲧是一位十分尽职的治水官员,他率领民工,用泥土和石块筑坝,把洪水围住,随着水位提高,鲧也增高和加固堤坝,于是堤坝越来越高,越加越宽,逐渐在延长。这样,总算暂时把洪水制服了。
舜接替尧登上帝位的时候,就曾经召见鲧,并向他发出警告:“洪水就像一头猛兽,现在你只是把猛兽锁在笼子里,并没有把它消灭,这是无穷的后患。俗话说,困兽犹斗,它总有一天要冲破笼子,给国家带来灾难。”
围住洪水,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治水方法,鲧除继承传统,采用老方法之外,实在想不出别的好办法。
鲧听了舜的警告以后,他又率领人加高加固堤坝。经过整整9 年的日夜奋战,直到所有的堤坝都加固完工后,他才松了口气说:“即使水位再涨高5 尺,我的大坝也能抵挡得住。”同时他又向舜作出保证:如果是我的堤坝出问题,危害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我愿意用生命承担责任!就在鲧作出保证的当年,天就像是被谁捅破,暴雨整整下了3 个多月。
鲧用9 年时间所筑的堤坝,全都被洪水冲毁、冲垮。这头猛兽真的破笼而出,奔腾咆哮,恣意横虐,吞食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田地被淹没了,房屋被冲垮了,人民死于洪水,葬身鱼腹。
在这场洪水中,儿童死得最多,整个国家面临着灭种的危险。活下来的人被围在若干小块高地上,很多人拥挤在一起,又缺少食品,接着又是瘟疫流行,成年男女在瘟疫中死去大半。
这时,鲧主动对舜说:“请将我处死吧,不然没法向活下来的父老兄弟交代。”
舜接受了鲧的请求,含泪将鲧处死了。
治水官员鲧被处死了,但洪水还得治理。任命谁担任新的治水官员呢?有人向舜推荐说:“鲧的儿子禹从小就跟随父亲治水,对水情熟悉,又总结了父亲的经验,接受了父亲的教训,是位很合适的人选。”
舜觉得有些为难。禹的父亲鲧是因为治水失误被处死的,现在再叫禹继承他父亲未竟之业,禹会接受这个任命吗?推荐的人说:“禹是一位脾气倔强、富有正义感和责任心的青年,他会接受任命的。”
禹得到任命的消息时,结婚才四五天。新婚的妻子对禹说:“我不放你走。阿公死于治水,你不能再在这条路上往前走了。死亡应该大家分担,不能由我们独家承担。”
禹对妻子说:“洪水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算下来我们家死的人最少。我父亲死于治水,我应当继承父业降服洪水,告慰死去的父亲。假如我畏缩不前,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连死去的父亲也会为我的胆怯感到羞耻。退一步说,越是通向死亡的路,就越不能让别人去走。我从小跟随父亲治水,在这一条路上摸索过,比任何人都更有条件走出死亡,夺取胜利!”
禹接到任命的第二天,就去向舜报到,愉快地接受了治水官员的职务。
就在禹接受任命的第二天,禹的妈妈又去向舜求情:“为了治水,我已经献出了丈夫,还有这个儿子,您就留给我吧!他结婚才6 天。”
舜对禹的妈妈说:“老人家,您的要求是合理的,您的心情我也理解。可是国内有谁比禹更适合当治水官员呢?只要您能推荐,我一定加以考虑..”
禹的妈妈想了一会,叹口气说:“大王,为了治水事业,看来我只能再献出我的儿子了。今后我再也没有什么可奉献的了。”禹的妈妈说完放声大哭。
舜拉着禹的妈妈的手说:“不至于,老人家。我相信禹一定会以他的智慧和辛劳降服洪水,若干年后,您和我还会共同庆贺他的胜利。”
新任治水官员禹上任后并没有立即着手治理洪水,而是和大家一起总结以前的教训,寻找父亲治水失败的原因。
筑坝围水还是有它的合理性的,不然以前的人也不会世世代代都采用这种方法治水。只有将洪水围住,人民才能在没有水的地方休养生息,安居乐业。可是筑坝围水又隐藏着最大的后患,水越蓄越多,等于是在替水积蓄力量,一旦冲破堤坝,给人民造成的灾难也就越深重。
禹在想:能不能想法削弱洪水的力量?禹手下的人说:“洪水把一座座山头全都淹没了,除非让它退下去,才能削弱它的力量。可是,它怎么肯退下去?我们又能让它到退到哪里去?”
另外一个人说:“这么大的洪水,除了大海,再没有别的地方能容得下它。”
一句话提醒了禹,他高兴地说:“对,大海!我们着手疏通河道,将洪水引入大海。”
可是河道怎么走?大海又在哪里?这些问题就像眼前的洪水一样不可捉摸。
这时候禹想起了“水往低处流”这句古话,只要能探明地势的高低,就可以决定河道的走向。
禹的勇气鼓足了大家的信心,群策群力,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制订出一个治水的方案。这个方案分两步走:第一步整修加固堤坝,把洪水围住,让逃荒的老百姓回来,在没有水的地方抢耕抢种,安定民心。第二步是探明地势,开凿河道,将洪水引入大海。
禹治水整整花了13 年时间,他自己从一个年轻的英俊少年,劳累得满面皱纹,弯腰驼背,俨然是个老人了。老百姓感激他,称他为大禹。
洪水刚退,土地还不能耕种,大禹委派自己的助手们领着大家到山上去捕捉野兽,到河里捕鱼度过灾荒。与此同时,大禹又委派种庄稼能手,把农业耕种的经验传授给大家,在洪水退去的土地上种上桑麻,撤下谷种,几年下来,桑麻遍地,禾谷飘香。
大禹治服洪水后,皇帝舜派人把大禹的妈妈请来,对她说:“老人家,感谢您为国家生了个好儿子。现在我跟您商量,我想把皇帝的位子让给大禹。”
大禹妈妈说:“那是万万不行的,让他坐上皇帝的宝座,岂不要折死他。”
舜说:“我也是个平民出身,大禹比我强得多。老人家,我委派大禹治水,您也说他不行。事实证明您错了。这次,您就再依我吧。”
大禹妈妈说:“我是个妇道人,知道什么。您是一国之主,当然您说了算..”
大禹被舜选为皇位的继承人以后,一开始是在舜的身边,协助舜料理国家大事,17 年后舜去世了,禹正式登上了皇位。这就是我国夏朝历史的开始。
夏朝以后又经过商朝,这段历史封神演义上讲过,传说的成分占多数,这里也就不多讲了。
武王建周后,大封功臣谋士,如将吕尚封于齐,周公旦封于鲁,召公奭封于燕,叔鲜封于管,叔度封于蔡。据说,周初总计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国,其中兄弟之国十五,同姓之国四十。封邦建国的目的,是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并作为周王室的屏藩。诸侯再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又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士,这样自上而下统治人民。武王死后,其子诵继位,为成王。成王年少,天下初定,周公旦恐怕诸侯不服,以王叔摄政。管叔、蔡叔不服,与殷纣之子武庚带领淮夷发动叛乱。周公毅然率兵东征,平定了叛乱,诛杀了武庚和管叔,放逐了蔡叔,收伏了殷的余民。为了加强对东方的统治,周公奉成王之命负责营建洛邑的工作。洛邑建成后,成王亲自来到洛邑王城,大会天下诸侯和四夷君长,并将跟随武庚叛乱的殷遗民迁进成周,以便控制。成王曾亲自讨伐东夷,使东部得以安定。成王死后,继位的康王继承先王的事业,勤于政事,平易近民,刑罚几十年不用,社会更加安定。
武、成、康三代,政治清明,是周的黄金时代。但到了第四代天子昭王时,就出现了危机。周昭王贵为天子,南巡汉水时被船夫用特制的胶船暗算,葬身于鱼腹之中。
穆王以后,周朝逐渐衰微,到了第十二代天子周幽王时,王朝的危机更为严重。关中地区发生地震、山崩和河水枯竭等严重自然灾害,周幽王不仅不抚恤灾民,反而更加奢侈腐化,贪得无厌。为了博得宠妃褒姒一笑,幽王举烽火欺骗诸侯前来勤王。
最严重的问题是,幽王决定废去王后申氏并杀掉太子宜臼,另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申后的父亲申侯于是联合西方部族犬戎举兵攻打周幽王,在骊山下杀死幽王。
幽王的儿子宜臼即位时,关中遭受兵火洗劫,残破不堪,犬戎又不时前来骚扰。周平王宜臼只得将都城迁到洛邑,史称平王东迁,东周开始。
春秋时期是一个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也是一个好色成风的时代,堂堂一国之君的齐宣王毫无隐讳地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色”。而“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则成为广为流传的历史典故。
还有好色国君是玩“兄妹恋”的齐襄公。
号称一代霸主的齐桓公可谓风光无限,然而他的哥哥小名叫做诸儿的齐襄公不仅是个骄奢纵欲的暴君,还是一个乱伦的禽兽,竟和自己的妹妹私通玩起了“兄妹恋”。后来他妹妹嫁给鲁桓公。襄公四年,鲁桓公携夫人来齐国走娘家,他和妹妹兼情人又旧情复燃,又一次上了床。鲁桓公发现后,当然忍不下这口窝囊气,就对夫人大光其火。但夫人仗着有哥哥撑腰,不仅不买账,反而告了刁状。于是,阴险残忍的齐襄公出于一己私欲,假借宴请的机会,把鲁桓公灌醉,然后让公子彭生把他抱到车上,暴打致死。堂堂的一国之君就这样白白地冤死在异国他乡。事后齐襄公竟像没事人似的,杀掉彭生以搪塞鲁国,而他的妹妹却继续留在自己身边寻欢作乐。这样的禽兽岂能长久?在位十二年时,终于被公孙无知杀死,结束了罪恶的一生。
后来的齐庄公一点不比他的先辈差。他本来依靠大夫崔杼的支持才登上国君的位子。但他登基不久就恩将仇报,开始吃起了“窝边草”。原来棠公的妻子是个大美人。棠公死后,崔杼娶以为妻。庄公色迷心窍,连哄带骗加恫吓,终于勾搭上崔杼的妻子。趁着崔杼外出不在家,他经常跑到崔杼家里和崔杼的妻子纠缠鬼混,还拿崔杼的帽子赏赐给别人。
“是可忍,孰不可忍?”崔杼知道这种丑事后怒火顿起。他本想与晋国合谋偷袭齐国,宰了齐庄公,但一直没有机会。庄公六年,有一回庄公鞭打太监贾举,后来贾举又被召来侍候。这时的贾举已经成为崔杼的奸细,时时监视庄公的行动,替崔杼寻找报仇的机会。五月的一天,莒子来朝拜,齐庄公设宴招待。崔杼见机会一到,就装病在家不理政务,引鱼上钩。
果然第二天,齐庄公来崔杼家中问病,崔杼的妻子出门迎接。见到美丽的情人,他像酥了一样,飘飘然地跟着崔杼的妻子走进院子。崔杼的妻子突然跑进屋内再也不出来,把他晾在了外面。可是被色所惑的齐庄公并不知道这里是死亡陷阱,反而在外面唱起了情歌。庄公在院内引吭高歌,贾举却把随从人员阻挡在外面,并关上院子大门。这时崔杼的家丁拿着武器冲了上来。庄公发现大事不好,立马跑到台上,先是请求解围,再求盟誓,最后请求到宗庙自杀,但被一一拒绝。后来庄公见求生无望,便企图爬墙逃跑,被射中大腿,从墙上摔下来,被乱刀杀死,偿还了这一段偷吃“窝边草”的风流孽债。
齐庄公偷吃“窝边草”的风流艳事可谓荒唐绝伦,但陈国的国君陈灵公其实比他更为荒唐。陈灵公竟然公开与两个男人共玩一个女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陈灵公与大夫孔宁、仪行父同时与大夫御叔的妻子夏姬有染。夏姬对待他们倒也一碗水端平,连自己的内衣都一人送给他们一件,陈灵公得到的是汗衫,仪行父是碧罗襦,孔宁是锦裆。于是陈灵公和孔宁仪行父穿着夏姬赠送的内衣上朝,居然不顾满朝文武的侧目,公开讨论夏姬的风情万种,并兴高采烈地赞不绝口,一时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
朝中大臣泄治终于听不下去了,当场制止了这番对话,并对陈灵公加以劝谏:“君臣淫乱,民何效焉!”陈灵公把这话告诉了孔宁和仪行父,他俩请求杀掉泄冶,陈灵公也不制止,结果他们真的杀了泄冶。
灵公十五年的一天,陈灵公与孔、仪二人在夏姬家饮酒作乐。当着夏姬的儿子徵叔的面,他与二人开玩笑说:“徵叔长得像你,也像他。”二人应声回答:“也像你。”当场把徵叔气得发疯。他出来后在马厩里埋伏下弓箭手,罢宴后,陈灵公一出房门就被乱箭射死,孔宁、仪行父也吓得逃窜到楚国。
这些都是闲话。后来各诸侯国各据一地,彼此争战连年不绝。虽有天子在上,但无力制止,彼此互相吞并。到战国时仅有秦、楚、齐、赵、韩、魏、燕七大国,秦国最强。
从此王室开始衰弱,周天子号令天下的时代一去不返。诸侯争霸,大国兼并,大夫专政与夷夏斗争登上舞台。
这时周王室连名义上的共主地位也没有了,但仍在洛阳一带勉强维持。西周初年营建洛邑时,共修建了两座城。西边的方十七里,叫王城,东边的小些,叫成周。战国时,由于王室内部争权和分封,先后出现了居于王城的西周公和以巩邑(今河南巩县)为都城的东周公,真正的天子周显王寄居于东周公治下。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秦军攻取韩国的阳城、负黍二地,秦昭王又发兵攻打西周,西周君不得不将其三十六邑全部献给秦,西周灭亡。同年周赧王死去,作为天子之国的周朝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