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业,良澄,光明工程。
许臻忽然感觉浑身发冷,这其中能够挖掘细想的东西太多,他却从来没有察觉。良澄是顶着多么大的压力在帮助他,而他一心专研反而一直在忽视他。他不懂商战,更加不懂权力的争夺,而更可怕的是,他现在开始怀疑每一个人。
面前就站着一个,一直都混迹世间,被良澄时时挂念,却从来不曾入局的人,良平。
为什么他有这份文件,为什么良澄会告诉他,而这场婚姻又是什么。
原本就陌生现在稍微熟悉一点的人脸,在此刻,许臻又看不分明。甚至于,在良澄身亡的这件事情上,良平接替了他的位置,他有没有推波助澜,许臻都不知道。
光明工程现在与承业的联合势在必行,即便他是负责人,他又能够做什么,难道说还能临时换一个合作对象吗?他愿意,已经付出这么多的承业恐怕不会轻易松口。而他又能有什么理由去和上级申辩,就凭对良澄的死有怀疑,然而没有半分实证的状况吗?
良平站在许臻的对面,从口袋里掏出一颗糖,放入口中细细咀嚼。
“我能相信你吗?良平。”许臻从自己混乱的思绪中逃离开来,面对眼前的男人,他的情绪是复杂的。为今之计,他只能够按照良澄的选择走下去,选择相信良平。不管在良澄这件事上,他有没有做些什么,文件是他带过来的,如果他真的是幕后黑手,大可以销毁这份文件。将文件带过来,若只是为了嘲讽许臻,没有必要。
“从黑以白,我奔向天际那线光明,我的心是自由的,无数的火焰在吞噬我的来路,可我却视而不见,因为我知道我走向的是未来。”
良平好似吟诵一般,道出了这番话。
许臻对这句话熟悉得不能再熟悉:“梅耶洛夫——《失望者》,乔麦烧毁斯特伦德庄园时说的话。”
“学长,好久不见,我是你最忠实的笔友——一滴水。”
这个名字瞬间将许臻带回学生时代,每个人的青春时光,会有恋爱的烦恼,也会有家长的关切,还有校园里的时时刻刻。环境因素的关系,许臻的学生时代,特别是高中,思想往往会钻牛角尖。特别是许臻还有一点聪明和勤奋,除了学业上让他傲立群雄以外,思想上他自认为比同龄人还有高年级的学长学姐们更加超脱。这让他在那时并没有什么朋友,越独立越孤僻,越孤僻越没有人靠近。
思想上的蔑视带来的是行为上不经意间露出的嫌弃,也许可以说是精神洁癖。这使得每一个因为他的长相亦或者他的才华光环而靠近他的人,都会被他树立起来的尖刺给刺伤。如果按照这样的情形走下去,许臻会不会成为研究员我不知道,但恐怕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是实打实的。
那时的学生中间风靡网络的漂流瓶,可以选择把自己的心事写在网上再通过网络传达到各地的陌生人。与未知的事情和人们产生交流,这让躁动期们的学生疯狂迷恋。而自诩与他人不一样的许臻,即使是对漂流瓶有点兴趣,却也不想掺和到这仿若盛大的狂欢仪式当中去。
他特立独行的选择寄实体的漂流瓶,正巧这时候的商家为了抢这波热度,也纷纷推出了能够在河流中不被石头或者什么其他东西撞碎的实体漂流瓶。许臻还查了许多的水脉资料,去实地测试水流的速度还有当天的气象风象条件,在他选中的一条河流中放入了自己的漂流瓶。
而这个漂流瓶里面就是他对《失望者》的感想,还附赠了一本精简版的小尺寸《失望者》的实体书,随着河流远去。
那年许臻高二,十六岁。良平上初二,十四岁。
缘分让这个漂流瓶被跟在爷爷边上看他钓鱼却很无聊的良平发现,一个是身为Omega觉得自己处处受制,却又非常聪明的许臻;一个是身为Beta,在家庭里却没有存在感,正在寻找自己人生目标却无从找起打算自暴自弃的良平。
那段时间,良平真真切切对漂流瓶对面的陌生人产生了依赖。他们不仅在很多事务的看法上是相同的,也在很多环境下面临的状况是相同的。都是想要挣扎自己的命运,这一点让他们惺惺相惜。
少年情怀总是诗,或多或少双方都对彼此有了一些说不明道不清的感情。
但这种感情很快就被现实的洪流给推散了,高三的考试,离开爷爷的悲伤。两个人就此各散天涯,因为心灵上对彼此的认可,他们没有一个人主动询问对方的具体联系方式和住址。而当失去了这位生命中,第一次给彼此留下深刻印象的那个人,阵痛是痛的,但也是迈出了各自真正成长的脚步。
时隔多年,一滴水,许臻内心好似逝去很久的遗憾忽的又漫了上来。
“除了《失望者》,我们还谈论了杰诺的《德尔曼先生于世纪的见闻》对吗?那天在公证所你就知道我是沉冰?送我回研究所的路上你是故意放的那段电台?”
良平一直没有说话,从他的沉默中,许臻明白了。
“你为什么一直都不说?一直不说,现在为什么又要说。”许臻现在并没有失而复得的喜悦,而是有着数不尽的尴尬。青葱少年的情愫他已然遗忘,但是那份‘感觉’还是能够再回想起来,而良平与良澄的身份,更让他现在无所适从。
“学长现在其实心里还有疑虑吧,我的动机以及我真的是一滴水吗?但我想,学长应该还保存着漂流瓶的手写信,我也同样。”良平将口中糖最后的一抹甜吞进肚子,“我现在说出来,是刚才学长那句话,我希望你能相信我,就像相信良澄一样。”
“我们都各自走得太远,学长你变了,我也变了。而有一点是不会变的,那就是我们的心,就如同你和良澄的心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