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宝元年(公元968年)正月初八,这是一个非常吉利的日子,人们称为谷日。晴朗的谷日,象征着一个丰收和好运的年景。
这天傍晚,夕阳刚刚落山,一弯银镰就挂在了墨蓝色的天空,清凉似玉,美丽而神秘。夜幕降临时,月牙儿在薄云里穿梭,仿佛小船航行在辽阔的长河里。夜,安详,静谧。
在天府之国的华阳城,一户官宦人家此刻灯火如昼,忙着迎接一个新生命降临。早春夜凉,在外厅候着的几个女佣已等候近两个时辰,有些乏了,昏昏欲睡。这时,一阵婴儿的啼哭声划破夜的寂静,她们急忙进去内房,从稳婆手里抱过婴儿,瞧了瞧是个女娃,高兴劲顿时减了大半。
“怎嘛是个女娃呢?”男主人刘通毫不掩饰他的不悦。虽是初为人父,本该高兴,但官宦人家,谁不希望生个儿子,将来跻身仕途,入朝为官呢。他心情不好还有另一个原因:太祖皇帝赵匡胤诏令第二次征伐北汉政权,他已接到诏书将去攻打太原,此去能不能回来尚未可知,万一有个不测,刘家这一脉就断根了。
婴孩她娘庞氏见官人不高兴,心里很不是滋味。她望着窗外正渐渐西沉的月牙儿,立刻想出一套说辞。她对刘通说:“官人可能有所不知,奴家在怀身孕之前,一天夜里梦见一轮明月攸然入怀,没过几天就发现有娠在身了。奴家猜想,这个孩子即使不是嫦娥下凡,也是月宫的一个仙子投胎,并非凡人呀,还是很有点盼头的。”
刘通自然不会轻易信了娘子的话,但心里还是舒服了许多。一个女子不管多么非凡,也当不了官,如果命真的好,可嫁为王妃,或者选秀入皇宫。但京城汴梁在遥遥数千里之外,想这种好事情不过是白日梦而已。
没几天,刘通便出征了。对刘通来说,这是一次艰难的远征,太祖皇帝之所以召他攻打太原,因为他是太原人,官职是虎捷都指挥使,且出身于军人之家。刘通的父亲刘延庆在五代十国的后晋、后汉时任右骁卫大将军(武职正二品),这官可不小。不过,同为武将出生的皇帝赵匡胤对前朝武官一向不怎么看重,刘延庆之子刘通仅被授为虎捷都指挥使(正五品),领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从五品),把他从北调到了偏远的大西南,且是高品低就,明显有贬谪之意。因庞氏的娘家在益州华阳城近郊,刘通便举家迁至华阳城,这比去嘉州(治所龙游县)安家强太多了。这次出征,刘通明知前路凶险,却仍满怀希望,决心争一口气,若能侥幸立下战功,就可加官进爵,甚至调为京官也有极大可能。
官人出征后,庞氏独自照顾女儿,很是殷勤,几乎不让下人插手。在给女儿做满月时,刘家高朋满座,毕竟是世家,人脉自然不差。庞氏在宴席上自鸣得意地对众宾客说:“我给女儿取名月娥,因为仙人托梦说她是月宫中的仙子落入凡尘。”宾客们不能说不信,都附和着将小月娥夸赞了一番。
可喜宴刚结束,噩耗就接踵而至。刘通出征太原途中染病,已亡命他乡。庞氏闻讯,当场昏厥。
失去了刘通这个靠山,刘家也就轰然坍塌了。庞氏遣散家仆,孤女寡母独立生活。曾与刘家有往来的亲友、邻里纷纷与她断绝关系,更有甚者说月娥命太硬克父,是个不祥之女。从此,庞氏母女坠入苦海深渊。眼看日子一日比一日糟糕,庞氏只得带着月娥投奔娘家。
可是,庞家也是个没落之家,大不如从前富裕了,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一下子平添两口人吃饭,确有些难处。更何况庞氏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娘家是根本靠不上的。好在月娥的外婆心软,不顾两个儿子的激烈反对,把月娥收留了下来。至于庞氏是改嫁了还是病死了,各说不一,反正也没人在乎。
月娥的外婆见她口齿伶俐,聪明乖巧,特别喜欢她,破例亲自教她识字读书,还给她取了学名叫刘娥。自此,刘娥开始接受最简单的启蒙教育。不能不说,这个外婆的思想还挺前卫,毕竟她是大户人家出身。刘娥很有天赋,对识字读书也极有兴趣,一年半载就能识会写近千字,还背了不少诗词曲。只可惜好景不长,在刘娥七八岁的时候,她的外婆就舍她而去。刘娥的两个舅舅分家而立,庞家就完全成了小门小户的寻常人家了。
刘娥寄养在了大舅家,大舅母想教她女红,想着再过三五年给她找个富裕人家嫁了,也算是让她有个归属。女子,除此之外,还能作何妄想呢?
可是,刘娥对女红毫无兴趣,甚至两手有些笨拙。大舅无奈,不知该怎样教育这个外甥女,如果不是母亲留下遗嘱,要好好照顾她,早将她送人了。而且,还不少人传言,说刘娥天生命硬,不仅克父母,还会克亲戚。大舅心生恐惧,四处寻找高人讨个破解之法。事有凑巧,不久就有个远近闻名的术士陈抟来到附近的小镇上,专门帮人算命卜卦测前程。据说这个术士百算百准,千算才偶有一失。于是,大舅便请这位术士也给外甥女算一算。
陈抟给刘娥看相、测八字,忙活了半天,又思索了片刻,才很确定地说道:“从此女的面相看,是贵命,但却命太硬,不太好破解……不过还好,从她的八字上看,凶兆能自解。而且,若稍加教导,至少能成为一个名声远扬的优伶,吃穿无忧。”
刘娥还不懂陈抟说的什么意思,但她的大舅却听懂了,是要给她找个卖艺的师傅,让她拜师学艺。因此,大舅把术士的话当作法宝,让刘娥去学说唱,将来做个优伶。寄人篱下的刘娥早早懂事,柔顺听话,大舅说做什么,她就逼迫自己做什么,且她对吹拉弹唱也有些兴趣,从此开始苦学谋生技艺。
就在刘娥学艺期间,大宋朝廷发生了一件天大的事,
那就是千古未解的“烛影斧声”疑案。这件事是怎么回事呢?说起来并不复杂。
开宝九年(976年)秋九月,太祖皇帝赵匡胤下诏出兵,第三次征伐北汉。因前两次都失败了,这一次太祖皇帝经过深思熟虑,派出了精兵强将,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党进、宣徽北院使潘美、虎捷右厢都指挥使杨光义以及杨家将都派上了,决心一举灭掉五代十国时期的最后一个地方割据政权北汉。
但是很不幸,刚出征没几天,太祖皇帝赵匡胤就生病了,而且还病得不轻。前线战事正紧,十月壬午(十九日)夜,晋王赵光义奉皇帝口诏连夜入宫议事。因涉及军事机密,赵匡胤屏退左右内侍和宫女,让他们在外殿候着。兄弟二人在内殿密谈,候在外殿的人听不见他们说了些什么,只见晃动的烛光下,二人有相互推拒动作,还隐约听见斧子戳地的声音。内侍们不敢擅入,只能静听里面的动静。稍顷,晋王赵光义就起身告辞,皇帝赵匡胤大声说:“好做,好做!”
其时,皇帝赵匡胤有两个最得力的助手,一个是宰相赵普,另一个便是晋王、开封府尹赵光义。但他们两人素不对付,讨论军机大事,分别征求他们意见显然在情理之中。试想一下,如果兄弟二人密谈的内容是皇帝赵匡胤让弟弟赵光义代为出征之事,那么赵匡胤最后说的那句话就很好理解了,而且更合乎情理,就是要赵光义“好好去干吧”,放手一搏,拿下北汉。完全可相信,此时的赵匡胤根本就没想到自己会突然病死,哪会嘱托什么后事?但是,谁也没有料到,赵匡胤当晚入睡后就再也没有醒来。
第二天清晨,内侍向行首(内侍都知)王继恩报告,皇帝驾崩了!王继恩立马向宋皇后(孝章)禀报。宋皇后闻报十分惊惧,立刻让王继恩去传唤皇帝的小儿子赵德芳火速进宫,因为她知道太祖皇帝曾经动过立小儿子赵德芳为太子的念头,他须第一个到场。王继恩出宫偶遇医官程德玄,二人合计好后,冒着大雪去开封府劝请晋王赵光义速速进宫,不然,皇位就是别人的了。
王继恩为何敢擅传晋王入宫继位呢?可能是因为太祖赵匡胤曾与杜太后订有“金匮之约”,“以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金匮之约的主要内容是说,因有后周幼主即位导致朝代覆灭的前车之鉴,杜太后临终前嘱咐赵匡胤要先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然后传给三弟赵光美,最后传回给其长子赵德昭。如此,“则国有长君,乃是社稷之幸”。据说,这是宰相赵普见证亲自拟写的约书,那是做不得假的。即便皇帝赵匡胤动过另立他人的念头,但只要没有正式颁诏,这个约定就依然有效。
太祖赵匡胤共生有四子,长子赵德秀,次子赵德昭,三子赵德林,四子赵德芳。老大和老三早夭,只剩下老二老四。其时,赵德昭还未封王,官职是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显然还未定为皇储人选;次子赵德芳为检校太保、贵州防御使,皇帝看好他也说不定。不过,此二子皆非宋皇后所生,她没理由偏向谁,为何独传赵德芳先入宫呢,多半是因太祖皇帝曾向她透露过什么秘密。当她见到晋王赵光义意外抢先入了宫,顿时一脸愕然,十分惶恐,大声哭着对晋王说:“我们母子的性命,都托付于官家了。”正处于悲痛中的赵光义来不及多想,也泣泪说:“共保富贵,不用担心。”
十月二十一日,晋王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随即改年号为“ 太平兴国 ”,表示要继续北征,成就一番新的事业。
太宗赵光义继位的前因后果及经过本来很清楚,可后来《续湘山野录》一书首先提到“烛影斧声”一词,认为赵光义有弑兄篡位之嫌。然后又经过野史《烬馀录》一番似是而非的描述,把嫌1疑变成了定论。而后世有些史学家总是喜欢从史料中找疑点来“研究”,把一些原本很清楚的事件研究成了“悬案”。历史上的许多悬案都是人们“研究”出来的。
这件事情关键点不在赵光义是否得位不正,而是它打破了“父死子继,长幼有序”的体制,对大宋王朝立皇储和皇位传承,产生了深刻影响。
那么,这与刘娥有何相干呢?因为赵光义后来成为了她的公爹,而太祖赵匡胤和太宗赵光义立下的一些制度、规矩,成为后继者必须遵守的“祖宗之法”。同时,对大宋王朝的立储和皇位传承制度产生了深刻影响。
姑且不论太宗赵光义是怎么当上皇帝的,至少在他继位后没有忘了他的诺言,继续攻打北汉。但辽国与北汉结为同盟,宋军数次攻打都吃了败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正月,太宗赵光义亲征,率潘美、崔彦进等围困太原数月,直到五月初六,北汉刘继元才举城投降,北汉亡。
一统中原后,赵光义想乘胜攻打辽国,夺取燕云十六州。他依然是御驾亲征,率领十五万禁军高歌猛进,很快包围幽州城。但因受宋军的监督体制所局,不善随机应变,加上辽军的实力强大,宋军在高粱河遭到突袭,无法抵御辽军的凶猛反击,赵光义自己也中箭受伤,只得乘坐驴车逃跑,还落了个“高梁河车神”的绰号。
一国之君弃战而逃,宋军士气大受影响,接下来的战斗节节败退,最终铩羽而归。这次北征给太宗赵光义留下心理阴影,燕云十六州成为他的一桩心病,辽国也成为宋朝最大的外患,给宋朝的对外政策也带来不小影响。
宋王朝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但四周仍有众多势力虎视眈眈,北边的契丹辽国,西北的党项、吐蕃、回鹘,西南的交趾,统称“狄夷”(戎、狄、蛮、夷),随之而来的是形成了几个民族政权并存的局面。
这一年,刘娥已经14岁了,她学艺已成,不但歌声婉转动听,曲子弹奏也如行云流水,清新明快而悠扬。她还学会了一些精彩的杂耍表演,尤善播鼗。
刘娥长得亭亭玉立,花容月貌,天生丽质,如清水芙蓉一般,样貌十分出众。很多看过她表演的人,夸赞她无论容颜还是才艺,皆不逊色于当年的花蕊夫人(前蜀高祖王建之淑妃徐氏)。
但很可惜,刘娥的大舅和舅妈都觉得她已长大,可以嫁人了,于是,给她找了个婆家。这个正值豆蔻年华的少女嫁给了城东郊一个叫龚美的银匠。龚美虽然手艺不差,可城东郊加工银饰的人并不多,生意不怎么景气,惨淡经营仅能维持日常生活。刘娥是一个不向命运屈服的人,极力鼓动丈夫去繁华都市寻找机会。于是,龚美带她离开蜀地,直奔大宋的京都汴梁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