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太爷爷在陈家村呱呱坠地,他是家里的第三个孩子,上有两个哥哥。大哥叫陈可,二哥叫陈以,太爷爷就叫陈放。他们的父亲叫陈予善,太爷爷的父亲起名很随意,太爷爷才出生,老四就有了名字,叫陈养,这个老四就是我太姑奶奶。
据我太爷爷的父亲给他讲,再由我太爷爷讲给我爷节,我爷爷讲给我父亲,我父亲再讲给我的话可知,我们祖上,从头到尾,都穷。太爷爷出生那天,雨过天晴,一道彩虹横跨陈家村,太爷爷的一声啼哭,让叶上的水珠都亮上了几分,有算命的说,这是吉象,太爷爷能带家里翻身哩。
我太爷爷,也就是陈放,从小就光着屁股在野地里疯跑,掏鸟蛋、偷莲蓬,甚至捣过马蜂窝,这都不算什么,陈放的“伟绩”,恐怕就是在六岁那年,在半夜摇着自家的船,划到了邻村的马头村。
陈家村与马头村之间有一条河,陆路不好走,两村做生意大多是水上生意,太爷爷的父亲就喜欢赶早市做买卖,他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但有一天,陈放和船都消失了,一家人着急忙慌找了一上午都没找到,眼见日落西山了,河边突然出现了两个黑点,离的近了,黑点清了,是陈放和陈予善的两位朋友。
一问才知道,这二位正上早市,见一群人围着一艘船,上有一孩童,方六七岁,不哭不闹,这二人看这孩子越看越眼熟,后来三个人你盯我,我盯你,那两人才猛一拍手,这不是陈予善家那个小崽嘛?
"咋才过来?”陈予善倒了两碗水,递过去。
"娃娃想逛,我俩也没啥事儿,就陪娃逛了逛”。
陈予善看着陈放头上多的草帽和本不该出现的弹弓,额头青筋突空地跳。
吃罢饭,送走了"恩人",已过半夜,陈善一手揪过陈放,一手抄走棍,将屋门反锁,那一顿打,陈放终身难忘。
七岁那年,陈放开始下地,他似乎对此颇具天分,种的麦地,比开始的亩产要高出六七斤,虽然不多,但他依旧以此为傲,加之从前看的一两张武侠小说,他自称“麦田的神",他本识字不多,能取出个称号也实属不易。
上不起学,陈放在田闲时间能学到的字不多,他对此也不在意,他在意的是他脚下的土地,是五月的丰收,是金色的麦浪...
在汗水的锤炼下,陈放的皮肤已经黝黑,一身结实的腱子肉,手上的茧于结了一层又一层,年仅十几岁的他,已俨然一副庄稼人的样子。
那几年不太平,日本侵华了,每天都过地提心吊胆的,收成也不好,陈予善就想让陈放早安家,于是陈放15岁那年,有媒婆上门,说已经物色好了,定个点就成。没想到陈放冲进屋里,“我不同意!"
陈予善瞪了他一眼,但还是平和地对媒人说:"见笑了,我和小崽儿先谈谈."那人一甩手帕"快给个信噢,人家那小姑娘,水灵灵地呢,那追的人呦,一排一排…”送走媒人,陈予善对陈放软硬兼施,他都不松口,陈予善干脆也不问了,他想"爱娶不娶吧,反正光棍是他不是我,回头再馋别人有女人!”
可终究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一天夜里,陈予善叫出陈放,已是深夜,村里人大都睡下了,正值盛夏,夜晚蝉鸣不断,一阵阵风吹过树梢,吹过麦地,它们就开始"沙沙-"地响,一棵大槐树下,有两个板凳,上面坐着爷俩,陈予善抽着旱烟,没说话,陈放闭目养神,享受着夏夜的清凉。
直到旁边响起了陈予善磕烟灰的声音,陈放才缓慢地睁开眼。
"马六家那小姑娘挺好的......"陈善似漫不经心。
"是挺好的…我不配"
"你也知..."当陈善听到后仨字时,整个人愣了一下,没想到这小子这么有知之明。
“但人家愿意!"陈予善终于切入正题,"你也十五六了,那小姑娘今年才十七八,能缝衣能做饭,你想想,你一回家就有热乎饭吃,有啥不好的?”
"我现在回家也有口热乎饭吃"陈放小声嘀咕。
"老子养不了你一辈子!臭小子,你要是有本事就自己找个,看你能找个什么?"
"反正不会找个二三百斤的黄脸婆"。
“……”
夜更深了,月亮似乎更圆,更亮了,皎洁的月光洒在树上,从树叶间隙处溜下去,停在了爷俩身上,"哗哗哗--",又起风了。
真凉快啊,陈放心想,要是没有人叨叨就更好了。
陈予善没有要回去的意思,陈放也不提,看着他又点上了旱烟,一团烟雾从陈予善口中缓缓吐出,月光下的父亲,似乎更加苍老。
陈放阖上了眼,渐渐有点犯迷糊。他做了个梦,梦里的她还如初见般明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