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中国历史总揽
本书标签: 历史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中国历史总揽

夏朝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大约存在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 [^1^]。一般认为夏朝是由多个部落联盟或复杂酋邦形式的国家组成的。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近四千年世袭制度的开始,历史上的“家天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 [^1^]。

夏朝的领土范围广泛,西起河南西部、山西南部,东至山东和河北、河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地理中心是今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 [^1^]。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延续约471年,最终被商朝所灭 [^1^]。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1^]。

夏朝的行政区划并不像后来的朝代那样有明确的疆域界限,而是以势力范围来表示其影响力。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政治和经济上有着紧密的联系 [^1^]。

夏朝的历法,即夏历,是古代汉族历法之一,与黄帝历、颛顼历、殷历、周历、鲁历合称古六历。传说夏历是夏朝创立的历法,原历法规则已轶失,但现只从一些古籍上了解一些内容。夏历以月球绕行地球的周期为基础,体现了夏朝在天文学和历法学上的进步 [^1^]。

夏朝的刑法制度体现了奉天罪罚的法制观,即统治者的统治依据来自于天命,同时打着天的旗号实现统治。夏朝稳定之后,为了调整社会关系的需要,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刑法制度 [^1^]。

夏朝的赋税制度中,根据《孟子滕文公上》的记载,夏朝的部落农民可能在耕种自己的五十亩份地外,还要耕种五亩共有地,即民耕五十亩,贡上五亩 [^1^]。

夏朝的军队是基于领土和财产的奴隶制军事制度的发生期,仍带有原始氏族社会的痕迹,在军事上体现为族为单位的血缘团体 [^1^]。

夏朝的手工业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部门的分工,烧制陶器,琢磨石器,制作骨器、蚌器,冶铸青铜器和制作木器等各种手工业也有了新的发展和分工 [^1^]。

夏朝的玉器制作继承了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的风格,并向殷商时期过渡,体现了夏朝玉器的特点 [^1^]。

关于夏朝是否有文字存在,目前的考古发掘尚未明确证实发现有关夏朝的文字资料。但种种迹象表明,夏朝的文字是存在的。国内学者认为夏朝传世的官方文字是夏篆,主要以甲骨文的形式存在 [^1^]。

夏朝的造船业中,木板船的出现可能是很久远的事了,至少不能晚于夏朝。关于帆,传说是夏禹发明的 [^1^]。

夏朝的音乐和舞蹈已经有了相当高的水平,体现了夏朝文化的繁荣 [^1^]。

夏朝与东夷的关系经历了从开始的和平共处到逐渐同化的过程,反映了夏朝与周边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1^]。

二里头遗址作为夏朝的重要代表,其多项“中国之最”如最早的城市主干道路网络、最早的“紫禁城”、最早的官营手工业作坊区、最早的青铜礼器群、最早的绿松石器群等,体现出二里头文化在制度层面的史无前例的创造 [^2^]。

尽管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但二里头遗址的发掘面积还不足2%,未来的考古工作将更加注重多学科参与、资料整理出版、价值内涵提炼、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 [^2^]。

夏朝的建立是在原始社会制度的废墟上,是在原始部落制度逐渐解体的过程中,父权家长制家庭成为对它的一种摧垮力量 [^6^]。夏朝的官制、纪年、历法等都有其特点,反映了夏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6^]。

由于史料匮乏,关于夏朝是否存在的论争一直存在,但多数学者认为《史记·夏本纪》中所记的夏代世系是可信的 [^6^]。夏文化的探索仍在继续,希望用考古手段找到夏代的物质文化遗存,进而恢复夏代历史 [^6^]。

商朝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大约从公元前1600年开始,一直到公元前1046年结束。商朝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先商、早商和晚商。以下是对商朝的详细介绍:

商朝的建立

商朝的建立者是商汤,他通过鸣条之战灭夏,建立了商朝。商汤联合各方国的军队,采取战略大迂回,绕道到夏都以西,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突袭夏都。夏桀仓促应战,最终被商汤击败,夏朝灭亡,商朝建立[^49^]。

商朝的迁都

商朝在其历史中多次迁都。盘庚在位时,将国都迁至北蒙,改名为“殷”,史称“盘庚迁殷”。此后,商朝的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此建都长达273年,因此,商朝也被称为殷或殷商[^50^]。

商朝的政治制度

商朝实行世官制度,有各种职官、常备的武装(左中右三师),有典章制度、刑法法规等。商王朝的职官有中朝任职的内服官和被封于王畿以外的外服官之别。内服官中又分外廷政务官和内廷事务官。最高的政务官是协助商王决策的“相”,又称“阿”、“保”、“尹”[^50^]。

商朝的经济

商朝的农业和手工业发展迅速。农业方面,商朝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甲骨文中多次见到“其受年”(能获得丰收吗)的问语。畜牧业方面,商代出土的除了有六畜的遗骸外,还有象骨,说明当时北方还有训象。手工业方面,商朝青铜器的冶炼与制造都相当成熟,各种常用的器具和礼器、酒器十分精美[^50^]。

商朝的文化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是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符号。甲骨文因刻写材料坚硬,故字体为方形。而同时的金文,因系铸造,故字体为圆形[^50^]。

商朝的宗教

商朝的宗教信仰以“帝”为最高神,地位最高、权力最大,也是社会秩序的主宰。商人日常生活中,几乎莫不祷于“帝”,在如此的宗教心理之下,商人有“好祀”、“重祀”之风[^50^]。

商朝的灭亡

商朝的末代君王商纣王在牧野之战中被周武王击败,最终自焚而亡,商朝灭亡[^49^]。

商朝的后续影响

商朝灭亡后,周武王分封诸侯时,仍然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殷,以奉其宗祀。武庚管理殷余民,殷民大悦。周公和召公为保周江山,“内弭父兄,外抚诸侯”,周公以成王命率军东征,伐朝歌叛军,武庚兵败被诛[^50^]。

商朝的历史充满了变革和发展,其文化、经济和政治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朝

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共有15世16王,前后持续约278年(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21^]。西周的疆域辽阔,东至大海,西至甘肃,北至辽宁,南至汉江和长江,东南至江苏[^21^]。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灭商后建立了周朝,西周初期的“成康之治”政局稳定,但后期社会矛盾激化,导致西周的灭亡[^21^]。

西周的政治制度包括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分封制下,周王将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建立诸侯国,诸侯需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宗法制则按照父系血缘关系划定等级;礼乐制度则是一种完善的社会礼仪和音乐体系[^21^]。

西周的服饰文化丰富,分为五类,包括高级贵族、中层贵族、贵族亲信近侍、平民和奴隶的服饰,具有上衣下裳、束发右衽等特点[^21^]。西周的墓葬形式多样,大型竖穴墓长度多在4-5米以上[^21^]。

西周的农业生产技术先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随着物资的丰富,手工业、商业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得到了促进。西周已有专门人员负责观测天象,记录历法,五行、八卦之说可能起源于周朝[^23^]。

西周末期,周幽王乱政失德,导致申侯联合缯国与犬戎攻入丰镐二京,周幽王被犬戎杀死,西周灭亡[^21^]。

东周是中国历史上继西周之后的朝代,从公元前770年开始,一直到公元前256年结束。东周的建立与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密切相关,因国都在西周的东部,故称东周。东周的历史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时期,因孔子所编《春秋》史书而得名,这一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斗不断,出现了春秋五霸,包括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等,他们通过会盟诸侯,代行周天子的权力,以维护周朝的统治。春秋时期也是中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了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应用,农田水利建设的大规模兴修,加快了农田的开发和精耕细作的传统的形成,农作物的产量大幅度增加 [^31^]。

战国时期,因《战国策》一书而得名,这一时期权力重心进一步下移,由诸侯而卿大夫而士,布衣即平民阶层兴起。战国时期是中国君主集权制的开始,各国之间的战争更加激烈,最终秦国统一六国,结束了东周时期。东周时期,周天子的权威逐渐衰弱,各诸侯国开始割据一方,相互争斗,导致国家政治动荡不安 [^28^]。

东周的社会制度发生了转变,以铁器的广泛使用为标志,铁农具较多地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同时,东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雕镂纹饰趋向细致工整,造型轻巧灵便,出现了错金铭文。煮盐、冶铁、漆器等部门发展起来,丝织品、漆器等手工业水平很高 [^32^]。

东周的灭亡是在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秦国攻入雒邑,西周公投降,周赧王病逝,周朝随之灭亡。四年后,即前249年,秦相邦吕不韦又带兵灭掉了位于巩邑(今河南巩义)的东周公国。最终在前221年,秦国统一中原,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 [^33^]。

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大约从公元前770年开始,一直到公元前476年结束。这一时期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相传《春秋》为孔子修订[^39^]。

春秋时期的政治背景

春秋时期,周王室的权威逐渐衰弱,各诸侯国纷纷割据称雄,不再朝见周王,其统率诸侯的权利也是名存实亡[^40^]。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以后,西土为秦国所有,周王室的势力进一步削弱[^39^]。

春秋五霸

春秋时期出现了几位著名的霸主,他们通过改革和战争,增强了本国的实力,成为诸侯国中的领导者。这些霸主包括:

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内政,使齐国强盛,成为春秋五霸之首[^39^]。

晋文公:整顿内政,增强军队,打败楚军,成为霸主[^39^]。

宋襄公:虽然在军事上失败,但也曾试图称霸[^39^]。

楚庄王:楚国在他的领导下,向北扩展势力,成为强大的霸主[^39^]。

秦穆公:通过改革和战争,使秦国成为西方强国[^39^]。

春秋时期的战争与争霸

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频繁,争霸战争成为常态。齐桓公多次大会诸侯,周王也派人参加会盟,加以犒劳[^39^]。晋楚争霸期间,齐秦两国雄踞东西,晋联齐,楚联秦,争霸战争加剧了各国内部的矛盾[^39^]。

社会经济的变化

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许多荒地被开垦为良田,耕作技术由粗放转向精耕细作,农业产量大增[^39^]。此外,煮盐、冶铁、漆器等部门也得到了发展,齐国的丝织品、楚国的漆器等水平很高[^39^]。

文化与思想

春秋时期是中国文化大发展的时期,实现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由卜巫的宗教迷信文化向以人为中心的理性人文文化的历史转型[^39^]。孔子及其弟子对《春秋》的编纂和修订,使其成为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历史[^39^]。

春秋时期的结束

春秋时期的结束通常被认为是以“三家分晋”为标志,这一事件标志着战国时期的开始[^39^]。战国时期开始于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止于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灭齐统一六国的一年[^40^]。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动荡的时期,诸侯争霸、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思想的变革,为后来的战国时期和秦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转型时期,它标志着东周的后半期,是华夏历史上分裂对抗最严重且最持久的时代之一 [^57^]。这一时期,经过春秋时期的兼并战争,诸侯国数量减少,最终形成了以秦、齐、楚、燕、韩、赵、魏七个最强的诸侯国,即“战国七雄” [^55^]。

在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增强自身的国力,进行了一系列深刻的社会变革和变法运动。铁器的广泛使用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提升,商业的繁荣促进了货币经济的发展,井田制被取消,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60^]。这些变化促进了社会结构的转型,世袭等级制度瓦解,官僚制度开始建立,一些过去的贵族失去地位,而一些平民通过经商或其他机会致富,甚至成为政治上的重要人物 [^60^]。

各国纷纷进行变法,以求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魏文侯在前445年继位后,任用李悝进行变法,推行法治,整合政治制度,实行私田制经济,建立国家粮食储备制度,使魏国成为超强大国 [^60^]。申不害在韩国进行的变法也推动了政治改革 [^60^]。此外,各国还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人物,如商鞅、张仪、苏秦、廉颇、李牧等 [^57^]。

战国时期也是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史称“百家争鸣”。各种学派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竞相发展,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55^]。最终,秦国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和政治手段,逐一击败其他六国,于公元前221年完成了对整个中国的统一,结束了战国时期 [^57^]。

上一章 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中国历史总揽最新章节 下一章 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建立和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