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下得越来越大了,地面全都是泥泞与积水,一阵东南风刮来,几片落叶就这样簌簌地降下来。雨斜斜地吹,打伞也是徒劳。旁边果园里的树都枯了,也没有人管,原本那一排排枝繁叶茂的苹果如今只留下残骸,它们仿佛枯死的幽灵在呼喊什么,只可惜无人垂听。在这片滞留地,K漫无目的地苏醒,发现自己就这样躺在地上,靠着一株枯死的树,他记不得自己是谁以及要去哪里,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在这个果园苏醒,更不知道自己的名字。K发现自己的身边有几张报纸,它们皱皱缩缩地团在一起,散发一股恶臭,他慢慢走过去,像剥卷心菜一样打开纸团,里面是一条又一条的大便,但又不像,因为是蓝色的,总之,不知道是什么东西腐烂了。他撕下报纸的一角,上面有日期:2002年,3月13日,如同一个坐标,告诉他自己还存在着。同时,他发现这篇报纸有一半是文艺副刊,在讲一本叫《城堡》的书,作者是弗兰茨•卡夫卡,来自奥匈帝国,已经消失的一个国家。这部小说的主角叫K,他想到自己好像还没有名字,没有名字倒无所谓,但这个世界如果还有别人,那他们就无法准确地称呼自己,只好用各种各样地代称去描述自己——为了自己也为了他人,他决定了自己的名字就叫K。
他忘记自己怎么醒来,于是继续守着果园,或者仰望天空,枝丫交错形成一张密集的网,燕雀盘旋其中,几秒钟后,几滴鸟粪下落在他旁边,形成一张图,仿佛毕加索的抽象画作。他想起自己竟然还知道毕加索,知道《格尔尼卡》,知道何为“抽象”。他认为自己一定是个有文化的人,这文化不像吃的,能拿手里攥着,文化这东西不似物质却在自己那光滑的脑脊流淌,有没有人都能活,但文化好比味精,人生多了些许趣味。他掰着手指头数自己的文化:懂一些绘画,一些文学,一些自然科学,还有一些稀奇古怪的知识,比如他会辨认尸体的形态。K默念:干尸,鞣尸,冰尸,湿尸,木乃伊——嘿,我还懂这些鬼东西,有什么用,好像没什么用,但蛮好玩的,懂总比不懂好,况且我在这个果园无事可做,周围空无一人,自己如同《创世纪》里的亚当,那这样的话,我的夏娃可就要来了。不行,不能继续想这些虚无之事,虽然无聊也无趣,可思维要落在实处,这才不荒废时间。K在一下午就数自己脑袋里面的文化,数来数去,天暗了下来,火烧云从很远的地方腾了起来,鸟雀四散归巢,很远很远的地方挂了个白月亮,等着接太阳的班。
天就要黑了,他开始找自己的住处,面向果园的东南角前进,因为他发现原处有一个木屋。腐烂的果子铺的遍地都是,有苹果、橘子还有一些红色的浆果,蚊虫在上面跳舞、盘旋。K大踏步地向前走,也要留神地面,不要陷入落叶的地毯。他离木屋越来越近,发现这片果园不止有枯树,竟然还有几株活着的树,仿佛沙漠中的绿洲。他这才想起自己还没有吃饭,就随手摘下一个脆甜的苹果,边啃边走,嘴角都是汁水,他渴了,喜欢上苹果这种果子,很是喜欢。木屋到了,只有一层,上面有个斜斜的烟囱,有一扇大大的落地窗,可以看见里面有炉子、床、躺椅还有一个巨大的书柜,没有任何电子设备——K的脑海里突然闪过一系列的片段:手机、电脑、游戏、考试、婚姻、生命和死亡、存在与虚无、战争(究竟是什么战争,K暂时想不起来,也无意思索),但很快这些片段就消失了,只留下一个欢迎他的木屋,等待K推门而入。
门里有一个老人,白发苍苍,穿一身考究的西服和衬衫,额头左侧有密密麻麻的老人斑,或浅或深。他坐在木屋最内侧的扶手椅,靠暖炉,也紧挨着书架:克尔凯郭尔、尼采、司汤达、萨特和波伏娃、博尔赫斯、德布林......这些书整齐地排列在里面,如同一个个沉默的士兵。K问老人,老师,这难道是您的房间?老人咳嗽了一声,说,是我们共有的房间,你这时候才到,虽然晚了一会儿,但毕竟太阳这才下山,真正的夜晚仍未到来,你尽可以休息。K的眼睛从老人移向火炉,噼啪的柴火肆无忌惮地燃烧,他问老人的名字。老人说,我叫刘勇,现在叫格非,是一个过时的作家,你从前曾经和我在一个下午探讨了很久的存在主义,现在是末世,但也是2002年3月13号。K一脸疑惑地问道,2002年,我好像经历过,如今为什么是末世?老人沉默片刻,回答道,你当然经历过,因为那是你出生的日子,你、我和世界上所有的人类几乎都死了,这就是末世的真相,但同时,你又回到了2002,准确地说,是你的大脑回去了。当然,我跟着你一起走了,因为没有我,也就没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