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8—1648年,欧罗巴
以宗教问题为导火索,欧洲爆发了大规模的混战。
1648年10月,威斯特伐利亚
神圣罗马帝国与法国、瑞典等新教国家分别签订《明斯特和约》和《奥斯纳布吕克条约》,统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随着和约的签订,作为欧洲天主教势力代表的奥地利哈布斯堡皇室与瑞典王国、勃兰登堡邦国、新教国家之间的三十年混战也随之落幕。
对于数百年来一直控制神圣罗马帝国的哈布斯堡王朝来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是一记沉重的打击,使得它在欧洲恢复天主教统治和建立统一君主制国家(如同英法一样)的计划成为泡影。
而且在帝国内部,因宗教、民族和地域差异而产生的分裂力量,都通过此和约获得了合法性,像勃兰登堡-普鲁士和萨克森这样的诸侯实力还得到了加强。
具体来看,和约规定,领土方面,哈布斯堡皇室的部分“外奥地利领地”割让与法国,瑞典和帝国境内的一些新教诸侯;其中,勃兰登堡-普鲁士获得东波美拉尼亚(今德国与波兰北部,波罗的海南岸)等地。
在宗教方面,哈布斯堡皇室承认加尔文宗在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的合法宗教地位,同时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帝国境内各诸侯国可自行订定官方宗教(“教随国立”原则)。
外交方面,神圣罗马帝国内各诸侯邦国有外交自主权,唯不得对帝国皇帝及皇室宣战;而帝国皇帝无权决定任何重大问题,如宣战、媾和、课税和征兵等。
哈布斯堡王朝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签订了这样一份和约呢?
1618年,波西米亚
因波西米亚国王、来自哈布斯堡王朝的斐迪南二世在波西米亚境内推行拆毁新教教堂、逼迫新教徒改宗、没收新教徒财产等一系列不得人心的举措,导致新教徒在布拉格起义,还推举了新教联盟的领袖普法尔茨选帝侯腓特烈五世做波西米亚的国王,来对抗斐迪南二世。由此引爆了三十年战争。
1620年底,波西米亚
腓特烈五世带领波西米亚和普法尔茨的新教军队在布拉格附近的白山和斐迪南二世的天主教军队决一死战,结果腓特烈战败逃亡,波西米亚重新被斐迪南二世掌控。
白山战役前一年,斐迪南二世还继承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和奥地利的王位。出于同样的对新教徒的仇视,斐迪南二世和哈布斯堡王室西班牙分支的腓力四世关系非常紧密。
而眼看哈布斯堡家族两大分支有联手称霸趋势,法国铁腕首相黎塞留坐不住了。一旦西班牙与神圣帝国联合,法国的东北、东部、南部国境线都将受到威胁。
和法国留一样担忧的还有英国和荷兰。
斐迪南二世夺回了波西米亚,并占领了腓特烈五世治下的普法尔茨(现捷克奥地利边界),还打败了腓特烈五世的新教军队,而腓特烈五世是英王詹姆斯一世的女婿。
同一时期,西班牙企图占领荷兰,双方在地中海和北海沿岸频频发生冲突,而且荷兰作为新教国家,对哈布斯堡家族迫害新教徒的行为也十分不满。
就这样,英法荷在反哈布斯堡家族这件事上站到了统一战线。在这三方的支援和蛊惑下,信奉新教的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以援救新教盟友为由,发兵南下,很快就占领了神圣罗马帝国西北部的萨克森地区,而英王为帮助自己的女婿重新夺回领地,则出兵占领了波希米亚的西部。
1628年,萨克森
腹背受敌的斐迪南二世决定雇佣以骁勇善战闻名的波希米亚贵族华伦斯坦的雇佣军。华伦斯坦不负其所望,于4月击败英军,其后又击败丹麦,夺回了萨克森,并且逼得丹麦保证再不插手日耳曼地区事务。这一回合以哈布斯堡家族的胜利终结。
然而好景不长,华伦斯坦打了胜仗之后,便计划在波罗的海建立一支强大的舰队。瑞典国王害怕从此神圣罗马帝国会和自己争夺波罗的海的地区的霸权。于是在法国的资金援助下,于1630年7月出兵,登陆帝国北部的波美拉尼亚地区。
双方在吕岑(今德国莱比锡东南)决战,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阵亡,但是波西米亚雇佣军也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退回波西米亚,直到三十年战争结束都未能恢复战斗力。
瑞典国王的阵亡还是影响了军队的士气,而神圣罗马帝国和西班牙组成联军趁机反攻,将瑞典军逼回波罗的海沿岸。
这一回合,哈布斯堡家族又获胜了。
此时,一直在幕后操纵丹麦和瑞典的法国终于亲自下场。法国的参与扭转了整个战局。先是1638年,西班牙海军主力舰队在地中海遭到法国海军痛击。随后,西班牙陆军又被法国的陆军名将孔代亲王歼灭。斐迪南二世就此失去了他最强大的盟友。
1648年,欧罗巴
战至此时,双方都已元气大伤:法国由于连年战争、持续增税,造成一系列平民起义,政局动乱不堪;而哈布斯堡家族和斐迪南二世,强敌环伺而无盟友,家族的财富也无法再支持军队的消耗了。
于是,在这一年10月,双方终于坐到了谈判桌前,《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就由此诞生。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了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的宗教纷争,承认了新教的合法地位,但同时也增加了帝国境内的分裂倾向,是哈布斯堡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