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8年5月23日,波西米亚
波希米亚(现捷克)首都布拉格的新教徒发动起义,冲进布拉格城堡,以侵害宗教自由的罪行将三名帝国钦差从窗口扔出窗外,是为布拉格抛窗事件。
这三人侥幸坠落堆肥中而未受伤,随即逃至国王斐迪南二世处报告“有人造反”。
抛窗事件发生之后,愤怒的新教起义者做了三件事,以表明自己确实要造反了。
其一,他们占领了布拉格的市政厅,将信奉天主教的国王斐迪南二世的势力清理出去,成立了由三十名新教领袖组成的临时政府。宣布波西米亚独立,不再受制于哈布斯堡家族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其二,6月,他们举兵进入奥地利王国境内,兵临维也纳城下,要求和斐迪南二世就波西米亚地区的宗教政策谈判。
最后,同年11月,他们推举信奉新教加尔文宗的普法尔茨选帝侯腓特烈五世为波西米亚国王,并在布拉格为其举行国王加冕仪式。
斐迪南二世一面假意答应谈判,一面却暗中向天主教同盟求助,答应将普法尔茨选帝侯的爵位和领土转让给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以换取后者出兵相助。天主教同盟也将此视为新教势力的公然挑衅,于是,巴伐利亚、西班牙相继加入,支援斐迪南二世兵力和资金。
1620年底,波西米亚
波西米亚和普法尔茨组成的新教联军与天主教同盟军在布拉格附近的白山交战,拉开了三十年战争的序幕。
三十年战争一方面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一方面也是欧洲宗教改革引发的信仰之争。新教与天主教之争16世纪就开始了,为什么到这个时候在神圣罗马帝国爆发了呢?
主要跟两件事有关。其一是以普法尔茨选侯为首的新教联盟的成立,其二就是斐迪南二世继承波西米亚王位。
1555年,奥格斯堡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签署了《奥格斯堡宗教和约》,提出帝国内224个诸侯国允许自行决定各自领土的法定国教,即“教随国立”,路德派信徒能够在信奉天主教的采邑主教辖区内保留自己的信仰。
因为这一和约,新教势力在此后的半个世纪内得以在神圣罗马帝国境内发展壮大。到了17世纪初,在鲁道夫二世统治下,帝国境内形成天主教、新教加尔文宗、新教路德宗三足鼎立的局面。
当时的莱茵河畔、多瑙河南岸是以天主教占多数,新教路德派在帝国北部和北欧占多数,加尔文派立足于帝国中西部、瑞士、荷兰。而在一些自由城市,三派信徒人数处于均等,比如利伯维尔(位于今德国巴伐利亚州境内)。
1606年,利伯维尔
利伯维尔发生了一场暴乱。起因是该市信奉路德宗的市长禁止天主教一年一度的圣驾巡游礼。主教徒奋起围攻市政厅,结果遭到政府的武装镇压。最后,由于信奉天主教的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介入,该市长被迫收回命令。
此事件结束后,帝国境内的新教徒认为巴伐利亚公爵的行为已经违背了《奥格斯堡宗教和约》,新教的“地盘”受到了威胁,遂于次年组建了以普法尔茨选侯为首的新教联盟。作为回应,天主教方面也立即组建以巴伐利亚公爵为首的天主教联盟。
1612年,神圣罗马皇帝、波西米亚国王鲁道夫二世去世。鲁道夫二世在世时一直住在波西米亚首府布拉格,对波西米亚地区的新教徒也始终采取宗教宽容政策。他死后,由其弟弟马蒂亚斯继承皇帝称号和波西米亚王位。
马蒂亚斯没有子嗣,他死后,由其堂兄弟斐迪南二世继位。
斐迪南二世是哈布斯堡王朝施蒂里亚(现今奥地利南部与斯洛文尼亚北部地区)支系的代表人物。他能够继位,除了血缘关系之外,还有一个决定性因素,就是来自哈布斯堡家族西班牙王室的支持。而西班牙之所以支持他,正是因为他奉行极端的天主教统治,非常仇视新教。
可想而知,斐迪南二世在1617年登上了波西米亚王位,引起了波西米亚地区新教徒多大的恐慌。登上王位后不久,斐迪南就撕毁了前皇帝鲁道夫二世颁布的在波希米亚准许宗教信仰自由的敕令,拆毁新教教堂,逼迫新教徒改宗,还扬言要在境内设置火刑柱处置不肯改信天主教的人。
于是,就有了布拉格抛窗事件和随之而来的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是欧洲宗教宗教改革的产物,是天主教和新教的矛盾冲突累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经此一战,神圣罗马帝国内部的分离倾向更加严重,皇帝的权力和影响更加被削弱,哈布斯堡家族也受到沉重打击,帝国变得名存实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