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篇【叁】历史向
时间线借鉴b站历史纪录片《英雄之路》第一集
《司马迁:往事不成空》
后附创作灵感及参考材料
历史小白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什么?这个问题他从小就在想,子承父业,命运似一只大手,从一开始就将他拨到了史学那边。
“历史是过去所有在这世存在过的人来过的痕迹。”
这是他少年时想的答案,现在依然是这个答案,只是沉思之间多了几缕哀愁:
世间之事纵横如棋局,终局早已注定,他不是那个下棋的人,他什么都决定不了,也什么都改变不了。
他梦见自己是一只蝴蝶,一次次拼命飞离脚下的无边黑暗,却一次次在最后关头被一只巨网束缚,他的翅膀翕动,羽翼残破,一缕光从窗外穿破灼烧着他的触角,他微合双眼,终是接受了这荒谬的结局。
不过是求情,何至乎死?
他看见了小时候的自己,闹市街头,写真画像,父亲说那是用来抓罪人的,画师的画笔担当了记录现场的角色,其实他们做的都是一样的事,扮演记录者的角色,为公道做一次又一次见证。
不过,史家人追求的公道太过久远,此生无法亲眼见证的公正,只能寄托后世。
年幼的司马迁回首,画像上赫然画着自己现在的脸。
高坐明堂的“画师”正筹划着自己的宏伟蓝图:一统天下,德主刑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一己以力守汉室江山永固……
“仙人在上,山河在下,朕所做一切皆非辜负列祖列宗……”汉室宗祠内,刘彻点燃一盏长明灯,跪坐沉吟。
大汉天子,虎狼之心,上以承文景,下以传子孙,政传四海,青史留名。
只是这青史当由谁来记?
刘彻眉心微蹙,烛火轻曳,他的手不由自主向前抓了一下,一如若干年前,他抓不住那个人的身影……
他早看过那个人的文章,王朝更替,不过成王败寇,他敢将老刘家的死对头项羽写作英雄,不献媚权贵,不混淆是非,若是有天自己的宏图志向能得以实现,他希望由他的笔来记录。
其实在更早的时候他们就见过,那时刘彻还是皇子,司马迁来长安探寻先秦史迹,偷偷混出宫的刘彻一眼便看中了马上的俊朗小少年。
“你为何要对那阿房遗址行礼?”
司马迁闻声下马,向刘彻行了个礼,眉眼弯弯看着眼前的青年:
“因为这里曾经有无数像你我一样鲜活的生命,生灵在前,不得不敬。”
“你是来干什么的?”
“我来,探寻历史的真相。”
司马迁拂袖转身离去,刘彻想追过去再问些什么,却只抓住了一阵风。
多少年的朝堂上他问出了那时的疑问:
“从前之事无法还原,爱卿怎知自己记录的是真相还是被伪饰后的假象?”
司马迁早已忘却了生命中的过客,面对眼前威严的君主,他躬身行礼道:
“臣当身尽全力,为后世存今时,虽九死而无悔矣。”
高堂之上,他始料未及的初遇,是他处心积虑的重逢。
此后,他是他的郎中,伴君左右,心意无间。
再此后,司马谈逝,司马迁继父任成了太史令,在司马迁等人的提议下,刘彻命司马迁邓平等人新改历法,从此,太初历现世。
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着手他的梦中宏图,直至那一天……
“李都尉以五千步兵对敌八万大军,虽败,如何能仓促定罪?”
“乱臣贼子!”那一天,刘彻回到自己的寝宫,摔了一盏青铜杯。
“为李陵那个叛徒,他甘愿站在朕的对立面,如此大逆,视纲常伦理何在?春秋决狱,朕不可容!”
身陷囹圄一年,狱中传来李陵为匈奴练兵的消息,悬心已死,摆在司马迁面前的是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那一刻,在难以形容的剧痛中,司马迁看到了湘江边高冠长带的屈原,那是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自己选择的结局,他看到了站在万人之巅俯视天下的秦始皇,祖龙之命天下归一,他看到了垓下之战的项羽,壮士断腕虽败犹荣,世人只知他败于汉,可世人所知不过是权贵对世人的说辞,人生碌碌,需要有人探究真相,有人看到另一面,有人为其申辩,再一眼,他看到战火连天,饿殍满地,天下兴亡,皆苦于百姓,在无数繁华与落寞之中,一介凡人究竟有多大把握决定自己的命运?官宦之家尚且如此,何况黎民百姓,他听见了百姓的喊声: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是今亡亦死,举大计,死;等死,死国可乎?是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最后一眼,他看到了父亲,完成史家绝唱,那是父亲的希冀,亦是他的毕生所求。
“活下去——”
“活下去——”
“活下去——”
一只蝴蝶飞过群山峻岭,在史海掀起一场从未有过的惊涛巨浪。
京中传来消息,为匈奴练兵之人并非李陵,刘彻思虑一夜过后,决定将司马迁召回,封为中书令。
上任前,他去见了刘彻。
“子长,朕于你有愧。”
烛火微晃,刘彻攥紧衣角,无上威严的帝王此刻竟有些惶恐。
“陛下,臣已经答应上任了。”
“朕……不是说这个。”
司马迁眼眸低垂,长长的睫毛盖过半面眼睑,整个人看起来阴郁又清冷,轻叹一声后,郑重回道:
“人活一世,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这是臣自己的选择。”
刘彻眉心微蹙,半晌憋出一句:
“无论你今后想做什么说什么,朕都不会反对。”
司马迁抬眸,似乎是很惊讶,思来想去,还是冷着声音回了句:
“陛下器重拓土开疆的将军,从史者肯秉笔直书为苍生言太平为后世续薪火,未必不是战士。”
那一日,刘彻仍未抓住司马迁的身影。
“我从未想过,有一日我会畏惧庙堂高殿,畏惧同僚,畏惧众人的眼光……”
司马迁来到父亲的墓前,跪在地上,双手嵌进泥里,痛哭一场。
他不知他在哭什么,是在哭远去的童年时光,在怀念那些在父母膝下无忧无虑的日子,在哭自己的心境不似年轻时那般意气风发,在哭离开家乡后受了莫大的委屈,在哭自己居然会如此害怕……
刘彻杀了李陵家人,李陵因此投降匈奴,司马迁知此消息后,独自静坐了一夜。
心中感慨万千,不过一句天命不由。
“是时候选择自己的结局了。”
此后数年,一人完成恢宏一统成就千古一帝,一人修传奇史书终成终唱,在命运之书里,他们同道又殊途,殊途却同归。
“此书赠予任安,我并不是没有想过死亡,可是人这一世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我想在这个时代用自己的笔书写自己的结局,这是我的战斗,如今史书已成,我终于完成了使命, 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又不知过了多少年,年迈的刘彻来到司马迁的故居,那是他的家乡,也是他安度人生最后时光之所,田园风光,静谧美好。
不过现在,无人知他在哪,是死是活。
“往事不成空。”刘彻轻叹一声,历历往事在目,那个疲惫不安却又无比坚定的身影最终和年少时惊鸿一瞥的身影交织,成了那人最是少年意气时的模样。
一只蝴蝶从刘彻的肩头飞过,将要穿越无数繁华与落寞的时空,飞向更遥远的远方。
谨以此文致敬太史公及所有历史学子
以下是创作思路及相关资料
本篇以历史纪录片《英雄之路》第一集《司马迁:往事不成空》为基本参考,掺杂了很多我个人对历史的参考,因为一次人生岔路,我阴差阳错开始学习一个和历史有关的学科(当然是初学者什么都不懂),在社会制度的变更和个人命运的交错中我逐渐意识到每个人都是一本厚重的史书,这本书记载了这个时代的一餐一饮,悲欢离合,历史的进步鲜明地体现在这个时代的普通人对自身命运的掌握程度上,与“执棋者”皇帝不同,对于臣子来说,他们的命运并不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虽然皇帝也未必,但对于百姓来说,可能自己的人生剧本早已注定,所以我更倾向于从臣子的视角来写身处不同时代的无奈,再看纪录片时,发现里面有一句被我忽略的“司马迁的《史记》常站在平民立场……”我特别惊喜,自己的想法能和几千年前的太史公产生共鸣,所以在刻画司马迁对史学的理解时,加了很多以现代观念来看要和百姓站在一起的感觉吧
因为是cp文,所以增加了一些两人的宿命纠葛,刘彻对司马迁一定是欣赏有加的,不然不会让他担任中书令,但是关于汉武帝的性格相信大家在读历史故事时一定汉武帝的生平有一定了解,我和同学也浅聊了一下,刘彻是有点暴君属性在身上的,他迁怒于司马迁(甚至有人猜测司马迁的死与他有关),当然,这只是没由头的猜测,不过就史书上的痕迹来看,刘彻向司马迁表示愧意并许他自由书写史书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是作为一个功远远大于过的君主,我相信他是出于对司马迁才能的欣赏(或许还掺杂了内心的愧意)才让司马迁再任中书令的,所以中间那段是希望在我的笔下能以此微不足道地慰藉一下太史公
在这里回顾一下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
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设立中朝和刺史制度,加强皇权
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铸币权收归中央
文化上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确立察举制选官
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关于宫刑的选择,纪录片给出的答案是,司马迁其实有死刑,宫刑和赎刑三种选择,但是苦于无钱只有死与宫两种可能
赎刑的渊源可追溯至西周《吕刑》的赎刑:
【先秦时期:根据《尚书·吕刑》记载,周代时,“五刑而疑者,均听金赎”各刑之金额均有详细规定:“墨辟疑赦,其罚百锾(huán,古代重量单位,一锾等于旧制度六两),阅实其罚;劓(yì,古代割鼻子的刑罚)辟疑赦,其罚惟倍,阅实其罪;剕(fèi,古代砍脚的酷刑)辟疑赦,其罚倍差,阅实其罪;宫辟(gōng pì,宫刑)疑赦,其罚六百锾,阅实其罪;大辟(dà pì,古代五刑之一,指砍头而杀的死刑;古代的五刑是指历朝历代的五种典型刑罚,有不同的说法,主流指笞、杖、徒、流、死五种刑罚)疑赦,其罚千锾,阅实其罪。”这段话的意思是,对于前面提到的这些刑罚,如果有所疑虑,存在证据不足的情况,可以用赎金来暂缓处理】
这里从某材料上摘取一下对汉代赎刑的介绍:“自耐至于死皆可赎,通用于吏民”
也就是说自耐刑自死刑皆可用交钱的方式来获得刑罚的减免,所以本着历史向同人的角度,我更倾向于对于三种刑罚,司马迁是有选择权的,但是对他来说只有宫与死两种选择,选择活下去完成史书对个人命运来说是一个小举动,对中国史学发展来说却是一次意想不到的“蝴蝶效应”。
选用蝴蝶这个意象,也是因为坟墓前常有蝴蝶,希望太史公的灵魂可以他在热爱的史海遨游。
中间穿插《离骚》中的句子是受《风声》角色李宁玉的影响,太史公在《史记》中记载过屈夫子,二人一人死一人生,却是气节上的殊途同归。
因此,关于司马迁的结局我们不得而知,只是我个人特别希望他在那个封建时代能决定自己的结局,回到最思念的地方,过想过的生活。
文中的《报任安书》当然不是原文,是作者结合原文和文中情境自己写的,希望以白话文的形式便于理解同时表达出太史公的心情
其实本来这篇君臣篇是要写嘉靖&海瑞的,但鉴于没有时间看《大明王朝1944》,再加上我因为一次人生岔路害怕回到学校面对老师和同学,在忘川里看到司马迁说自己害怕回到庙堂时顿时就哭了,他的坚持给了我巨大的勇气,心中虽畏,然做法无畏。
我知道无论在哪个时代表达与强权者不同的见解都需要付出代价,史者法者尤其如此,这里献上《破云》里韩小梅的一句话作为结尾:
“就算大家众口铄金,至少我可以偷偷保留一点自己的想法只要我不说出来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