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华夏五千年历史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南宋(1127年—1279年)

华夏五千年历史

*南宋的天空下,赵构生于北宋的繁花之中,身为徽宗第九子,钦宗之弟,显仁皇后韦氏的爱子。他自幼承蒙恩宠,先后被封为蜀国公、广平郡王,直至康王之尊。在动荡的靖康年间,他曾在金人的铁骑下挺身而出,充当和平的使者,尽管短暂成为人质,却展现了不屈的胆识。当京城陷落,他在历史的波澜中被推上风口浪尖,于商丘的南京应天府接过了沉重的帝位,开启了南宋的新篇章,建炎之名响彻天下。面对金军的步步紧逼,赵构辗转于扬州、建康、杭州、越州之间,最终在杭州的烟雨中定都临安,确立了南宋的根基。他一手握着韩世忠、岳飞这样的抗金猛将,一手却又与秦桧等人策划和议,最终在绍兴和议的签订中,以妥协换得了半壁江山的安宁。然而,那抹不去的英雄血色,随着岳飞的冤死,也深深烙印在了他的政绩之上。在位三十二年后,赵构明智地禅位于养子赵昚,退居德寿宫,将余生留给风雅。他精于书法,真、行、草书皆有独到之处,引领了南宋的艺术风尚,其《草书洛神赋》等墨宝流传至今,见证了一代帝王的文采风流。终其一生,享寿八十一载,高宗的庙号承载了他的历史地位,而受命中兴的谥号,则是对他在乱世中维系国家的评价。他的故事,如同一幅幅泛黄的画卷,诉说着那个时代的荣辱与沧桑。*

*赵昚,生于秀州的青杉闸,字元永,是南宋的璀璨明星,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他的生命篇章在初名伯琮时已悄然展开,后于宫中受赵构养育,次年更名为瑗,犹如一颗被精心打磨的瑰宝。绍兴年间,他步步晋升,从建国公到普安郡王,再到建王,名字又改为玮,每一步都承载着皇家的厚望。终于在三十年后,他被立为储君,名曰昚,标志着宋朝皇位重回太祖血脉。赵昚登基之初,如鹰击长空,决心恢复河山,平反岳飞冤案,启用张浚,发动雄心勃勃的“隆兴北伐”。虽然北伐未能如愿,却也与金朝订立“隆兴和议”,换来了长久的和平。他励精图治,整顿腐败,剔除冗员,关注民生,开创了被誉为“乾淳之治”的繁荣时期,被誉为南宋诸帝中的翘楚。然而,命运多舛,淳熙十六年,赵昚因守孝禅位于子赵惇,却被儿子的不孝之举深深刺痛,终在绍熙五年病逝,享年六十八载。世人以其庙号孝宗,尊其为哲文神武成孝皇帝,其英名永镌于永阜陵,历史铭记其贤明与成就。*

*宋光宗赵惇,生于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九月,于孝宗的王府中翩然而降,是孝宗与成穆皇后郭氏的第三子。自幼便承蒙恩赐,名为赵惇,肩负起右监门卫率府副率的重任,后又转任荣州刺史,其人生的每一步都踏着皇家的荣光。孝宗登基,他被封为镇洮军节度使,位高权重,又晋封为恭王,如日中天。乾道七年,他被立为储君,皇太子的身份昭示着未来的辉煌。淳熙十六年,孝宗禅位,赵惇接过了大宋的江山,绍熙之名镌刻在历史的石碑上。然而,绍熙五年的内禅,他又将帝位传予次子,退居太上皇,这戏剧性的转折在史册中留下了“绍熙内禅”的印记。直至庆元六年的秋风中,他在寿康宫悄然离世,五十四载的岁月,化作了一部名为“宪仁圣哲慈孝皇帝”的长卷。他的身后,加谥号繁复,犹如他一生的起伏,终归于永崇陵的静寂之中,只留下嘉泰三年那更为详尽的追忆——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赵惇的统治初期,虽有纳言之姿,却未能深究国事之本,反而在制衡与党争中,埋下了政局动荡的种子。*

*赵宁宗,字扩,生于公元 1168 年冬月的霜雪之中,光宗赵惇的次子,慈懿皇后李凤娘的娇儿,南宋王朝的第四代天子,亦是一位文采斐然的词人。他在淳熙十二年的春光里,被册封为平阳郡王,四年后,又荣膺嘉王之尊。绍熙五年的秋风里,他被立为储君,在韩侂胄与赵汝愚等重臣的拥戴下,登上了那象征权柄的宝座。宁宗即位后,礼贤下士,延请朱熹这样的鸿儒进宫讲论大道,一时之间,朝堂焕然一新。然而,开禧二年的北伐壮志,却在金兵的铁蹄下化为泡影,宋军无奈转为守势,最终在和议的阴影中结束了这场战事,签订了屈辱的“嘉定和议”,两国君主的称呼也因此从侄叔变为了侄伯。改元嘉定,宁宗试图扫除旧弊,但他的执政手腕却显得力不从心,时而被权臣韩侂胄牵引,时而又落入史弥远与杨皇后的政局漩涡。尽管如此,他始终保持着谦逊好学的态度,生活简朴,乐于倾听臣下的谏言,这使得他在艰难的局面中,仍能保持一份帝王应有的尊严。宁宗的一生,犹如一部波澜起伏的历史长卷,前期的朝政动荡,后期的皇权旁落,他的决策在战争的风云变幻中摇摆。然而,嘉定年间,南宋的繁荣可见一斑,人口户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文化上江南禅院五山十刹的设立,更是彰显了那个时代的艺术鼎盛。《宋史》对他评价道:“独当事势之难,能不失礼节焉,斯可谓善处矣。”这或许是对这位复杂君主最公正的注脚。*

*赵昀,生于绍兴府的烟雨江南,原名赵与莒,后经皇恩浩荡,赐名赵贵诚,再改为赵昀,是宋太祖赵匡胤第十世孙,赵德昭第九代后裔。嘉定十五年的春风里,他被选定为沂王的继承人,蒙受天眷,赐名贵诚。又过两年,他被宁宗册立为皇子,从此踏上皇家之路,名曰昀。然而,命运多舛,他在宁宗驾崩后,被权臣史弥远扶上宝座,却在那十年间如傀儡般存在,政事皆由史弥远操持,自己则耽于理学,流连于丝竹声色之间。直至绍定六年的秋风扫落了史弥远的权柄,赵昀才真正握紧了国家的舵轮,决心振作,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端平更化”。他亲自下令联蒙伐金,虽成功一雪前耻,收复三京,却也在蒙古的反攻下,揭开了长达四十余载的宋蒙战争序幕。在这场血与火的洗礼中,他的晚年渐被奢华与沉沦所吞没,朝政先后落入丁大全、贾似道等奸佞之手,国家的辉煌犹如夕阳西下,渐行渐远。景定五年的深秋,赵昀在临安皇宫的金色琉璃瓦下,走完了六十年的风雨人生,四十一载的帝王之路,仅次于仁宗。他被后人追谥为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庙号理宗,长眠于永穆陵,留下一段斑驳的南宋史话。*

*赵禥,生于乱世之中,号孟启,字长源,乃南宋王朝的第六代天子。身为宋太祖的十一世孙,他是宋理宗的亲侄,赵与芮嫡出的公子。自幼便身负重任,历任贵州刺史、宜州观察使等职,步步高升至开府仪同三司,受封益国公、建安郡王、永嘉郡王,直至忠王之尊。宝祐元年,命运的巨轮将他推上皇子之位,七载后,理宗驾崩,他接过大统,改元咸淳,登基为帝。然而,这位年轻帝王并未能担起振兴江山的重任。他册封贾似道为太师、魏国公,权柄尽归其手,自己却沉迷于酒色,无视朝廷的危局。贾似道借此大权独揽,滥发“金银关子”,百姓生活苦不堪言,通货膨胀如野火燎原。自咸淳三年始,蒙古铁骑再度南侵,襄樊重镇告急,贾似道却坐视不救,致使城池失陷,南宋的江山摇摇欲坠。咸淳十年,赵禥英年早逝,年仅三十五岁,如同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他的遗体被安葬于永绍陵,身后留下“端文明武景孝皇帝”的谥号和“度宗”的庙号,留给后人无尽的哀思与评说。*

*赵㬎,生于南宋临安宫阙的烟雨之中,身为度宗次子,自小便笼罩着皇族的荣光。咸淳之秋,他被册封为嘉国公,皇宫内的金桂飘香预示着他未来的权柄之路。次年,宝座向他敞开,他登基为帝,改元德祐,然而权柄的背后,是谢太后垂帘听政的阴影与贾似道弄权的暗流。此时,北方的铁蹄已逼近南宋的疆界,元军的锋芒如剑,直指临安。德祐二载,元军的战鼓震破了江南的宁静,赵㬎无奈禅位于元,从九五之尊沦为瀛国公。岁月流转,至元二十五年,他被送往遥远的吐蕃之地,研习藏文,沉浸于佛经的深邃。在那里,他以僧侣的身份,将余生献给了佛法的研究与翻译。然而,即便远离尘世,命运的枷锁并未松绑,至治三年,一场文字的风暴将他卷入,元英宗的一纸赐死令,终结了他的生命。尽管生前身后事如浮云聚散,但张世杰等人的尊号“孝恭懿圣皇帝”,犹如历史的一抹哀婉,铭记着他短暂而复杂的帝王生涯。*

*赵昰,生于祥兴之年,字照临,历史的波澜中,他被誉为宋帝昰,亦称宋端宗,南宋王朝的第八代天子,宋末三帝中的璀璨星辰。自幼被册封为吉王,1276 年的春风吹过,他又加冕为益王,肩负起镇守福州的重任。然而,当元军铁蹄逼近临安的那一刻,他已悄然踏上了逃亡之路,隐匿于婺州的山岚之间,随后辗转至温润的温州之地。闰三月的风里,他被推上天下兵马都元帅的宝座,众人寄予厚望。福州府内,右丞相陈宜中、英勇的张世杰与忠贞的陆秀夫等朝臣拥立他登基,改元“景炎”,杨淑妃则被尊为太妃,共同辅佐这年轻的帝王,矢志复兴宋室的荣光。然而,元军的阴影始终紧随其后,他们在泉州短暂驻足,又不得不奔向潮州的海天一色。1278 年的春风带走了这位少年帝王的最后一息,四月的某个清晨,11 岁的赵昰在颠沛流离中与世长辞,他的短暂一生,如同流星划过南宋的夜空,留下一道无法抹去的光芒。*

*赵昺,生于繁华落幕的钱塘烟雨中,宋度宗膝下聪颖的第三子,其名寓意着明亮如冰的希望。自幼便被册封为信国公,后又晋封广王、卫王,肩负着王朝的寄托与期待。在那动荡的景炎三年,他在远离故土的碙州登基为帝,轻轻一挥衣袖,便换上了祥兴的年号,试图唤起乾坤间的吉兆。然而,历史的车轮无情地碾压过希望的花朵。祥兴二年二月的某个清晨,崖山海面风起云涌,南宋与元朝的铁舰在波涛间碰撞出最后的火花,那场令人心悸的“崖山海战”就此拉开序幕。元军的铁蹄逼近,崖山如同一只被围困的雄鹰,左丞相陆秀夫的背影在夕阳下显得无比决绝,他背着年轻的赵昺,犹如背负着一个王朝的尊严,毅然跃入无尽的碧波,紧随其后的是十万忠魂,他们以生命为诗,咏唱了宋朝最后的挽歌。三百一十九年的宋室江山,在那一天,伴随着海浪的悲鸣,沉入了岁月的深渊。*

—————————————————

作者上图

助手2号

助手2号

助手2号

上一章 北宋(960年-1127年) 华夏五千年历史最新章节 下一章 元(1271年—136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