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字叔德,生于陇西成纪的名门望族,一生注定不凡。自幼承袭唐国公的尊贵爵位,七岁的他便已肩负家族的荣耀。隋炀帝的时代,他先后执掌荥阳、楼烦两地,以其卓著的政绩赢得赞誉。殿内少监、卫尉少卿的职位,更见证了他在朝廷中的步步高升。大业年间,李渊被委以重任,成为山西河东的安抚大使,随后在动荡的大业十三年,他又被任命为太原留守。当隋朝的烽烟四起,李渊洞察时局,从太原挥师南下,直指长安。义宁二年的那个五月,他顺应天命,接过了隋恭帝禅让的帝位,开创了辉煌的唐朝,定都长安,开始了统一全国的宏图伟业。然而,武德九年的玄武门之变,使他退居太上皇,将王权交予儿子李世民,开启了贞观之治的新篇章。李渊于贞观九年与世长辞,身后留下了“太武皇帝”的谥号和高祖的庙号,安息在献陵的幽静之中。其妻窦氏,亦得享太穆皇后之尊,陪伴在他的身边。岁月流转,他的英名未减,上元元年,他被尊称为神尧皇帝,天宝十三载,更是被冠以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的崇高尊号,永载史册。
李世民,这位伟大的君主,以其“贞观”之名,昭示着他对盛世的渴望与人民的关怀。出生于开皇十八年的翩翩公子,是陇西成纪的骄傲,他的生命如同璀璨的星辰,早早地在历史的舞台上闪耀。伴父李渊,他在长安的烽火中锤炼意志,于618年共同开创了大唐王朝的辉煌篇章,秦王、天策上将的威名响彻云霄。玄武门之变,他以铁血手腕问鼎九五,却也以智慧与仁德书写了贞观之治的华章。虚怀若谷,纳谏如流,他以俭朴的政风轻徭薄赋,百姓安居乐业,四方民族和睦共处,成就了“国泰民安”的壮丽画卷。他的剑锋所指,东突厥、薛延陀纷纷败退,高句丽颤抖于其威仪之下,安西四镇的设立,更是彰显了他的雄才大略。天可汗的尊号,是他和平外交的象征,如日中天的国力,为开元盛世铺就了坚实的道路。太宗,这个庙号承载着他无尽的功绩;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这长长的谥号诉说着他的文治武功。他的陵寝昭陵,静默地诉说着他的传奇一生,而他的英名,如同他亲手书写的书法,永载史册,为后世明君树立了无上的典范。
李治,雅号为善,乃唐太宗李世民膝下第九子,生于长孙皇后温柔的怀抱,贵为嫡出第三子。贞观五年(631年),这位少年王侯被册封为晋王,其时风华正茂,犹如春日初绽的牡丹。然而,命运的波澜起伏,嫡长子皇太子李承乾与次子魏王李泰的王位之争逐一落幕,使得他在贞观十七年(643年)的朝堂之上,接过了那象征权柄的玉如意,被尊立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治于长安的太极殿正式登基,他的统治犹如贞观之治的余晖,照亮了“永徽之治”的辉煌篇章。唐代的疆域,在高宗李治的手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辽阔,东抵朝鲜半岛的浩渺烟波,西至咸海(一说里海)的苍茫边际,北界贝加尔湖的冰封雪原,南界越南横山的热带雨林,这一盛况绵延了三十二载。李治在位三十四年间,以其深思熟虑的政略,稳固了大唐的江山。弘道元年(683年),五十五岁的他在时光的流转中悄然离去,安息于陕西乾县西北梁山的乾陵之中,庙号高宗,永载史册,谥号天皇大帝,其名如星辰,照耀千古。
李显,原名李哲,身披唐朝的皇袍,作为唐高宗李治与权谋皇后武则天的第三子,他的人生如同历史舞台上的一幕幕戏剧。弘道元年的冬雪尚未消融,他就接过了父亲的权杖,然而短暂的帝位犹如晨露,次年便在武则天的威权下黯然退场,化身为庐陵王,流离于均州、房州的山水之间。岁月流转至圣历二年,他重返洛阳,再次登上那象征无上权力的宝座,重立为皇太子。神龙元年的政变如惊雷破空,李显在张柬之等忠臣的簇拥下,重登大宝,复兴大唐,终结了武周的时代。然而,中宗的统治并非一帆风顺。韦后的野心如同暗夜的阴影,逐渐侵蚀着他的朝堂,武三思的势力如毒蔓般蔓延,令他疲于应对。尽管如此,李显并未彻底沉沦。景龙元年,太子李重俊的反叛虽以悲剧收场,却也凸显了中宗对皇权的无力守护。他在位期间,尽力恢复先朝制度,减免百姓赋税,设立巡察使,倡导学术,与吐蕃的和平交往更如一道桥梁,金城公主的和亲,巩固了边疆的安宁,为动荡的时代带来一丝温暖的春意。唐中宗李显,一生两次问鼎九五,五载半的帝王岁月,既有荣光也有无奈。他于公元710年离世,享年五十五岁,身后留下“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的美誉,长眠于定陵,其一生的波澜壮阔,如同一部未曾落幕的历史长卷。
李旦,字旭轮,是唐高宗李治与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幺子,其兄为唐中宗。初封殷墟王,兼领冀州大都督之职,一生跨越两朝,三次将帝位拱手让人,其在位时光洒落在文明元年至载初二年(684年至690年)以及景云元年至延和元年(710年至712年),共计八载春秋。690年,他以孝顺之心逊位于母后,身担皇嗣之尊。710年,历史的车轮再次将他推向宝座。然而,五年后的712年,他以太上皇的身份,将江山禅让给子嗣李隆基,即后来的唐玄宗,自此退居幕后,直至五十五岁的他在唐桥陵(位于陕西蒲城县北丰山)长眠。世人尊其庙号为唐睿宗,谥号玄真大圣大兴皇帝,他的传奇一生,如诗如画,镌刻在历史的卷轴之上。
武曌,生于公元624年的春风之中,籍贯山西文水,那片孕育了她雄心壮志的土地。她是中华历史长卷中独一无二的璀璨篇章,中国唯一一位正统的女帝,其登基之龄,已届花甲,却开启了她长达八十余载的传奇人生。初入后宫,她被唐太宗赐予“武媚”的称号,仿佛预示着她未来的魅力与威严。在唐高宗的时代,她由昭仪晋升至皇后,其地位如日中天,与李治并肩,共掌朝政,被誉为“二圣”。683年,她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听政,如同日月当空,无人能及。她改名为“曌”,象征着她的权力与智慧照亮了整个国度。在洛阳的宫阙之间,她宣告建立武周王朝,这座新的都城被她命名为“神都”,犹如她的意志降临人间。然而,神龙元年的暮冬,武曌病重,张柬之等宰相发动兵变,武周王朝的辉煌就此落幕。唐中宗复辟,她被尊为“则天大圣皇帝”,最后依其遗愿,以则天大圣皇后的身份,与唐高宗同葬于陕西乾陵的苍茫山岭之间。唐玄宗时期,她的谥号历经变迁,最终定为则天顺圣皇后,她的名字与事迹,如同那镌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历经风雨,永不磨灭。
李隆基,生于洛阳牡丹簇拥的神都,生于九月秋意的温婉之中,是唐睿宗的第三个儿子,窦德妃的爱子。他的一生犹如一部壮丽的史诗,庙号“玄宗”,又因那至高无上的“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之谥,人们尊称他为唐明皇。清廷为避康熙“玄烨”之讳,常以唐明皇呼之,而他的尊号则是“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在唐隆元年的那个庚子日,申时的金色霞光中,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并肩掀起了“唐隆政变”的惊涛骇浪,荡涤了韦后的乱政。七一二年,李旦将王位禅让,李隆基登基,不久便挥剑斩断了太平公主的权柄,牢牢掌握了大唐的乾坤。他在位初期,英明果断,才情横溢,不仅通晓音律,更以一手流丽的书法闻名。他倚重姚崇、宋璟等贤能,励精图治,开创了令后人向往的“开元盛世”。然而,盛极必衰,他晚年沉迷杨贵妃的柔情,疏忽朝政,被李林甫、杨国忠等奸佞蒙蔽。为了稳固边疆,他重用安禄山等异族将领,却未料种下了安史之乱的祸根,这场长达八年的动荡,让大唐帝国的辉煌黯然失色。天宝十五载,李亨继位,他退居太上皇。至七六二年,这位曾指点江山的明主,最终在岁月的流转中长眠于泰陵,留下了一段耐人寻味的历史。
李亨,原名李嗣升,又唤作李玙,生于盛唐的繁华之中,身为唐玄宗李隆基膝下第三子,他的人生轨迹注定与皇位紧密相连。在历史的波澜壮阔中,他成为了唐朝七主之尊(若不计女帝武则天与殇帝李重茂),在位期间为756年至762年。安史之乱的狂澜骤起,天宝十四载(755年)的动荡将他推上了历史的风口浪尖。当玄宗西遁蜀地,李亨于灵武毅然登基,肩负起力挽狂澜的重任。然而,七年帝位,他饱受战乱与宫廷诡谲的煎熬,最终在五十一岁的年纪,因政变的惊惧与忧虑黯然离世,被后人铭记为唐肃宗。他的陵寝建陵,静立于陕西礼泉县东北的武将山下,见证着曾经的辉煌与沧桑。
李豫,生于盛唐的辉煌之中,汉族血脉的继承者,唐肃宗的长子,初以广平王的身份闪耀于世,后历封楚王、成王。马嵬坡的风云变幻,他伴父肃宗挺身北上,担起了“兵马大元帅”的重任,犹如一柄利剑,直指叛军心脏,引领众将重夺两京之威。公元758年,他被郑重地册立为皇太子,763年,亲手平定了那场撼动大唐根基的安史之乱,如同一道曙光驱散了国家的阴霾。然而,乱世之后的大唐并非重归太平,东边的藩镇各自为政,北方回鹘的贪婪如影随形,西陲吐蕃的铁蹄不时侵犯,763年,长安城竟一度落入吐蕃之手,十五日的沦陷,如刀割般刺痛着帝国的骄傲。唐代宗为求一时安宁,无奈之下大肆封赏节度使,却也因此种下了藩镇割据的恶果,朝廷的权力与经济进一步凋敝。779年,这位睿智而英勇的君主离世,庙号代宗,谥号“睿文孝武”,他的英魂长眠于元陵,静观着富平西北的檀山,默默守护着曾经的盛世荣光。
李适,生于盛唐余晖中的七四二年五月廿七,身为唐代宗的嫡长子,他的一生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绵延在大唐的江山之上。他在位长达二十六载,六十四载的岁月里,他的名字与大唐紧密相连。初登大宝,他秉持着对文臣武将的信任,严防宦官干预朝政,一度令朝廷焕发新生,仿佛重现了盛唐的辉煌。然而,泾原兵变的骤然爆发,打破了这一切。文臣的背信弃义与宦官的忠诚护主形成鲜明对比,深深地触动了他,使他对原有的治国理念产生了动摇。执政后期,他无奈地将禁军大权交予宦官,全国范围内增设的税赋如同细雨般落在百姓的肩头,积怨渐深。终于,贞元二十一年的二月二十五日,这位曾试图中兴大唐的君主离世,身后留下的是“神武孝文”的谥号和“德宗”的庙号,他的身躯安息在崇陵,那座位于陕西泾阳北嵯峨山的皇家陵寝,静默地诉说着他的功过是非。
生于大唐动荡的岁末,李诵,这位德宗李适的长子,自幼便被寄予了江山社稷的重托。初封宣城郡王,犹如一缕江南烟雨,温润而蕴藉;随后晋升宣王,他的名字在朝野间渐次响亮,如同宫商角徵的序曲,预示着皇室的新篇章。779年,他被郑重地册立为储君,太子之位,承载的是万民的期待与帝国的未来。四年后,德宗驾崩,历史的接力棒交到了李诵手中,他登基为唐顺宗,仿佛一道曙光穿透阴霾,欲为大唐带来新的气象。然而,这一年八月,他又以太上皇的身份退居幕后,将权柄传给了太子李纯。他的生涯如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短暂却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806年,李诵离世,身后留下“至德大圣大安孝”的美誉,庙号顺宗,其陵寝丰陵静卧于富平县东瓮金山,诉说着一个时代的故事。
李纯,大唐帝国的一颗璀璨星辰,生于公元778年,逝于820年,以其睿智与坚韧,书写了唐朝历史上的辉煌篇章。作为唐顺宗的长子,他初被册封为广陵郡王,贞元二十一年,如同春风吹拂,他由淳转纯,接过了太子的重责大任。那年八月,他登基为帝,是为唐宪宗,开启了他十五年的励精图治之旅。宪宗在位期间,犹如一位挥毫泼墨的丹青手,精心绘制国家的未来画卷。他深知国家之需,重用贤才,锐意革弊,犹如砥砺前行的航船,破浪而进。这场名为“元和中兴”的盛世,见证了他力挽狂澜的决心与手腕。他不仅在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更以雷霆手段暂时平定了那些桀骜不驯的藩镇,中央政府的威严得以重振。然而,英雄常被乱世吞没,43岁的他在宦官的阴谋中不幸陨落,短暂的帝王生涯留下了无尽遗憾。他的陵寝静卧于景陵,如一座历史的丰碑,诉说着他的功绩与悲壮。后人追忆,赐予他“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的谥号,他的故事,如同一首未竟的史诗,流传在陕西蒲城的金帜山下,回响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李恒,生于大唐盛世的幽深宫阙之中,乃宪宗李纯与懿安皇后郭氏的第三子,生于贞元十一年那如诗如画的七月。甫一降世,便被赋予了李宥这个名字,初封为尊贵的建安郡王。时光荏苒至元和元年,他如日中天,晋封为威仪赫赫的遂王。元和五年,年仅十五岁的他,肩扛彰义军节度大使的重任,如雏鹰展翅,准备翱翔于帝国的辽阔疆域。然而,命运的波澜在元和七年骤然掀起,惠昭太子李宁的离世,使朝堂局势动荡。左神策军中尉吐突承璀意欲扶持澧王李恽,无奈李恽母家地位不显,难担大任。此时,遂王李宥的光芒被慧眼识中,他以其母后的高贵血统与自身的才德,被册立为储君,同时更名为李恒,象征着恒久的国运。长庆四年那个冬日的黄昏,他在寝殿悄然离去,短暂的五年帝业,如流星划过天际,年仅二十九岁的他留下无尽遗憾。十一月,他的英魂安息于光陵,山川为之肃穆,陕西蒲城北的尧山见证了一代帝王的永恒。后人追忆,赐予他睿圣文惠孝皇帝的谥号,以此缅怀他短暂而璀璨的一生。
李湛,生于公元809年,唐穆宗尊贵的长子,初被册封为威仪万千的鄂王,随后又被晋封为蕴含深远寓意的景王。在他父亲穆宗的身体状况日益堪忧之际,这位年轻的王子便以太子的身份临朝摄政,肩负起国家的重担。公元824年那个凛冽的正月,穆宗驾崩,丙子日的天空仿佛蒙上了一层哀戚的纱,他顺理成章地接过了帝位的权杖。次年,他以全新的年号“宝历”昭示着一个时代的更迭。然而,这短暂的帝王之路仅持续了两年,就被一场宫闱中的阴谋画上了句号,年仅18岁的他在宦官的策划下不幸遇害。他的英魂最终安息在庄陵,那位于陕西省三原县东北30里的静谧之地,静静地诉说着那段未竟的辉煌。
李炎,生于大唐盛世的烟云之中,名为瀍,后以炎昭示其炽烈之志。他是穆宗帝脉的第五子,文宗胞弟,身披颍王的尊荣,屡次受封,直至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吏部尚书之职。公元840年,文宗病榻危殆,权臣仇士良与鱼弘志暗中操纵,废太子而立炎为皇太弟。文宗驾崩后,李炎登基,次年改元会昌,开启了他短暂却波澜壮阔的统治。在位期间,李炎倚重宰相李德裕,力图革除时弊,一扫朝廷积弊。面对泽潞镇的刘氏割据,他果断采纳李德裕之策,铁腕平叛,刘稹终为乱世吞没。武宗对道教的虔诚信仰,与对佛教过度盛行的忧虑交织,受道士赵归真影响,在李德裕的支持下,大举灭佛,四万四千余座梵宇塔林化为尘土,二十多万僧尼回归世俗,十五万奴婢重获自由,国家财力因此大增,中央权威得以稳固。对外,他勇挫回鹘,边疆烽火暂熄,国内政局渐趋安定,史称“会昌中兴”。然而,英明如他,亦难逃病魔纠缠,公元846年春,武宗李炎在含风殿撒手人寰,七载帝王路,短暂却辉熠,庙号武宗,长眠于端陵,留下一段中兴佳话,供后人追忆。
李忱,生于公元810年,卒于859年,汉族,是唐代英明君主唐宪宗李纯的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恒的异母弟弟,初名为李怡,被封为光王。在动荡的时局中,他在唐武宗驾崩后,被宦官马元贽等拥立为帝,登基后的他在位长达十三年,定年号为“大中”。这位深思熟虑的君主,以其对政事的热忱和追求治理的决心而闻名,他酷爱研读《贞观政要》,致力于国家的整顿与改革,尤其在抑制皇族特权和宦官势力方面表现出坚定的意志。对外,宣宗展现了他的雄才大略,成功抵御了吐蕃的侵扰,收复了河湟之地,稳定了北方边疆,同时平定了南方的安南动乱,一系列的军事胜利为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的恢复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段辉煌的时期被誉为“大中之治”,在唐朝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直到王朝终结,人们仍怀念他的统治,尊称他为“小太宗”。公元859年,即大中十三年的八月,唐宣宗在50岁的壮年离世,他的遗体被安葬于贞陵,位于今天的陕西咸阳泾阳县。他的英明统治和深得民心的举措,如同一曲悠扬的挽歌,久久回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李漼,唐宪宗李纯之孙,唐宣宗李忱长子。本名李温,初封郓王,母元昭皇太后晁氏。宣宗病死后,被宦官迎立为帝,是为唐懿宗。在位14年,终年41岁。死后葬简陵,谥号昭圣恭惠孝皇帝。唐懿宗是唐朝倒数第四个皇帝,是著名的无能昏君,其即位后,唐朝政局更加风雨飘摇。他是唐朝最后一个以长子即位而且是最后一个在长安平安度过帝王生涯的皇帝。然而,懿宗在位14年,骄奢淫逸,不思进取,宠信宦官,迎奉佛骨,面对内忧不知其危,遭遇外患不觉其难,把宣宗在位期间重新点燃起来的一点希望之光彻底熄灭了。咸通十四年(873)七月十九日,41岁的懿宗在咸宁殿结束了他骄奢淫逸的一生。第二年二月,被安葬在简陵。
李儇,字俨,唐懿宗的第五个儿子,生于咸通三年的温煦五月,生命如流星般短暂,却承载着历史的厚重。873年至888年,他在位的十三年间,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记录了唐朝末年的风起云涌。年仅十一岁的他,于懿宗病榻前,在宦官势力的推举下,从李俨变为李儇,肩负起皇太子的重任,紧接着在懿宗离世后接过了帝国的权杖。咸通十四年那个沉重的七月二十日,少年天子登基,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大唐的江山。然而,命运无常,他在二十七岁的芳华陨落,留下“惠圣恭定孝皇帝”的身后哀荣。公元888年三月六日,长安城内,一颗璀璨的星陨,长眠于靖陵,静默地诉说着他的故事,那是一段被风尘掩埋,却又永载史册的岁月。
李晔,原名李杰,继位后犹如破茧之蝶,先后蜕变,最终定名为李晔,这位唐懿宗李漼的第七子,与唐僖宗李儇手足情深。自公元888年起,他坐镇龙椅,执掌大唐十六载,岁月在他手中流转,如同一曲跌宕的史诗。然而,生命如烛光短暂,38岁的他在904年陨落,静谧地安息于和陵,那位于河南偃师县太平山的皇家墓冢。身后,历史赋予他“圣穆景文孝皇帝”的无尽缅怀。
李柷,字祚,唐昭宗的第九个儿子,生来便承载着唐朝末世的沉重命运。他在干宁四年的春风中,被封为尊贵的辉王,如一颗璀璨却短暂的星辰照亮乱世的夜空。天复三年,他被委以重任,成为开府仪同三司,握住了诸道兵马的大权,仿佛预示着历史的车轮将由他推动。然而,天佑元年的惊变,昭宗的离世,蒋玄晖手中的那道伪造遗诏,将他推向了皇位,但也埋下了悲剧的伏笔。三年短暂的统治,如同烛火在风雨中摇曳,最终被废,次年便饮下毒酒,年仅十七岁的生命在温陵画上了句点。后唐明宗以其哀怜的一生,追谥他为“昭宣光烈孝皇帝”,尽管景宗的庙号并未流传,人们更愿意记住他的悲壮,他是唐哀帝,是唐昭宣帝,他的故事深深刻在温陵的石碑之上,诉说着那个时代的哀歌。
———————————————
作者上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