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华夏五千年历史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特别篇 诸葛亮

华夏五千年历史

诸葛亮,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在琅琊阳都的一户书香门第中降临,他的姓氏诸葛,象征着当地的名门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汉元帝的时代,以刚正不阿之姿担任司隶校尉。其父诸葛珪,也在动荡的东汉末年,担纲泰山郡丞的重任。然而,生活的波澜早早地叩响了诸葛亮的命运之门,三岁的他便失去了慈爱的母亲章氏。八载春秋,父亲诸葛珪也离世,留下他与胞弟诸葛均,一同随叔父诸葛玄踏上前往豫章(今南昌)的路途,那时的诸葛玄,受袁术之命,即将就任豫章太守。岂料,东汉朝廷的一纸调令,朱皓替代了诸葛玄的地位,迫使他们再次漂泊,最终在荆州刘表的庇护下找到了暂时的归宿。

建安二载(197年),诸葛玄撒手人寰,诸葛亮自此匿迹隆中,日常常低吟《梁甫吟》,自喻为管仲、乐毅,然世人大都不以为然,唯有挚友徐庶、崔州平等人深信其才。在荆州求学之时,他与石韬、徐庶、孟建同窗,三人钻研典籍力求通透,而诸葛亮却独步高远,只览大意。晨昏之间,他常抱膝长啸,意态闲适。他曾对三位同窗戏言:“尔等皆可胜任刺史、郡守之职。”三人追问其自身前程,诸葛亮只是含笑不语。后来孟建有意北返故土,诸葛亮却笑劝道:“中原之地,英才辈出,你尽可自在驰骋,何须急于归乡?”

建安六载(公元201年),刘备在曹魏的铁蹄下败退,投奔至荆州刘表麾下,暗中密结荆襄之地的豪杰势力。彼时,刘备依附刘表,驻军新野,伺机而动。一日,司马徽与刘备晤面,直言:“儒生之见,往往短视,不识时务之真谛。识时务者方为俊杰,如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之辈,乃世间英豪也。”及至建安十二载(公元207年),经徐庶力荐,刘备心切欲见诸葛亮,然徐庶却言:“此人非寻常人物,不可轻邀,宜将军亲自登门以示敬意。”刘备遂决定躬身造访,数次往复,终得诸葛亮之面。二人独处,刘备屏退左右,恳切问道:“汉室凋敝,奸佞窃权,朕虽心怀匡扶社稷之志,然智短力薄,屡遭挫败,至今未竟其志。先生可有良策助朕一臂之力否?”诸葛亮闻之,条分缕析,提出了三分天下之策。他娓娓道来:“自董卓乱政,各地英豪并起,群雄割据。曹操初与袁绍相较,声名微薄,然其终能以弱胜强,非仅得天时,更赖人谋。今操拥百万雄师,挟天子以令诸侯,非可匹敌。孙权据江东,三代基业,地利险固,民心所向,且能人尽其用,宜结为援,而非图之。荆州北枕汉沔,南接南海,东连吴越,西通巴蜀,战略要冲,然其主无力固守。益州险阻,沃土千里,天资丰饶,高祖以此立国。刘璋昏庸,张鲁据汉中,民殷财厚,而不知珍重。将军身为皇族,威望昭著,若能广纳英豪,渴求贤士,占荆益二州,据险而守,外联孙权,内修新政。待天下有变,遣一猛将率荆州之师直捣中原,将军亲领益州之众自秦川而出,试问天下百姓,谁能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若能行此,霸业可期,汉室有望中兴矣。”

这篇被誉为《隆中对》的策论,刘备听完不禁拍案叫绝,盛情邀请诸葛亮共襄大业,于是乎,智者诸葛亮离草庐,踏入了权谋的幕府。刘备时常与他促膝长谈,两人的纽带日渐紧密。关羽、张飞等猛将初时颇有微词,刘备却诚恳地对他们言道:“孔明之于我,犹如鱼得水,望诸位理解并接纳。”闻此,关羽、张飞等方释疑怀。这《隆中对》不仅成为刘备数十年来治国的基石,亦是蜀汉兴衰的经纬,而诸葛亮,那时不过二十七载韶华。

建安十三年,时光荏苒至公元208年,刘表长子刘琦,一颗仰望星空的心,独钟于诸葛孔明的智谋。然而,家中的暗流涌动,蔡氏的蜚语如毒蛇缠绕,刘表宠爱幼子刘琮,对刘琦的青睐渐行渐远。刘琦亟待解困之道,屡次向诸葛亮请教,却只见他淡然推辞,不轻施良策。一日宴席间,刘琦施展上屋抽梯之策,迫使孔明开口。他诚恳道:“今日唯有你我二人,言语如风入耳,秘密无他,此刻可愿赐教?”诸葛亮无可避让,遂借古喻今:“申生居内而罹祸,重耳流亡反得生,此中深意,公子可悟否?”刘琦心领神会,意在让他离家避祸。恰逢黄祖陨落,刘琦顺势请缨,出任江夏太守,以求自保。八月秋风起,刘表病逝,刘琮承袭父位,却在曹操的铁骑威压下颤抖。号称汉相的曹操,挥师二十万南下荆楚,刘琮仓皇纳降。诸葛亮力劝刘备趁乱取荆州,刘备却心怀仁德,不忍下手。樊城一战,曹操大军如猛虎下山,刘备携军民南逃,却在当阳长坂坡遭遇重创。同年,刘备狼狈退至夏口,孙权遣鲁肃探听虚实,意在联刘抗曹。诸葛亮自告奋勇,前往柴桑舌战群儒,与鲁肃一见如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为赤壁之战埋下了合作的种子。

刘备抵达夏口之时,诸葛亮语气深沉如渊:“此时刻,局势千钧一发,我愿亲赴江东,恳请孙权相助。”彼时,孙权的雄师正驻足于雾气缭绕的柴桑湖畔,静候风云变幻。诸葛亮一踏入柴桑,即刻晋见孙权,他娓娓道来:“当今乱世,将军雄踞江东,而刘豫州聚义于汉水之涯,共谋与曹操争夺天下。曹操已席卷四海,北方疆土尽入囊中,今又挥鞭南指,荆州沦陷,其威赫震动天地。英雄壮志无处施展,故刘豫州至此寻求庇护。若吴越之师有抗衡中原之力,理应早与曹操划清界限;若觉力有未逮,何不收兵自保,以求安宁?”孙权闻此,反问诸葛亮为何刘备不屈膝求和。诸葛亮随即颂扬刘备的豪情壮志,描绘其傲骨凌霜,宁折不曲,以此触动孙权的雄心。孙权闻后怒火中烧,坚决不降曹操,但对刘备的实力仍存疑虑。诸葛亮于是详尽分析战局,先是指出刘备散兵游勇的重新集结,加上关羽统帅的万名水军,以及刘琦率领的江夏士兵,总数不下万人;再言曹军长途跋涉,疲态尽显,疾进追击刘备,犹如强弩之末,无力穿杨;北方兵士水土不服,荆州百姓心怀怨恨;最后断言,曹操此役必败无疑。孙权听罢,心中大喜,继而在鲁肃、周瑜的力劝之下,决心联手刘备对抗曹操,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领三万水军,毅然投身这场震古烁今的大战。

诸葛亮随军回到刘备处;十一月,曹操大军在赤壁遭遇孙刘联军火攻,曹操军遭受了非常大的损失,而此时曹操军中又爆发瘟疫,曹操不得已引军北还。

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刘备趁曹操北归之机,听从诸葛亮之计,平定荆南四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

建安十五年(210年),刘备以庞统为耒阳令,庞统因没有政绩而被罢官。诸葛亮向刘备进言,庞统有大才,不可小用。于是刘备任命庞统为治中,与诸葛亮一样被器重,与诸葛亮并列为军师中郎将。

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牧刘璋在张松的怂恿下,派法正到荆州请刘备率兵入,保护益州安全。 诸葛亮认为机不可失,劝说刘备应允。诸葛亮便与关羽、张飞、赵云等镇守荆州,刘备亲自率军在谋士庞统的陪同下进入了益州。至次年十二月,刘璋发觉张松私通刘备,将张松处死,下令守关诸将不准刘备兵马通过。刘备与刘璋决裂,还攻成都。刘备棋先一着,占领涪城(今四川绵阳)。刘璋派遣李严等退保绵竹,刘备则调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入川,分定蜀中诸县。

建安十九年(214年)诸葛亮与张飞、赵云率兵溯长江而上,攻克巴东,与刘备会师成都。刘璋被迫出城投降。成都攻下后,诸葛亮受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并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每当刘备出兵征伐,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足食足兵。当时法正统御外军、于内为谋士,治理蜀地睚眦必报,擅自杀死了诋毁自己的多人。有人对诸葛亮说:“法正太过于跋扈,将军应该告诉主公,压制一下他的势头。”诸葛亮说:“主公在公安,北面有曹操的大军,向东忌惮孙权的威逼,于内又怕孙夫人生事。自从法正辅佐主公之后,犹如有了翅膀翱翔在天空,不再受人所困。现在为什么要约束他,让他不能如意呢?”于是对此事不再追究。 诸葛亮治理蜀地,崇尚严刑峻法,有怨气的人很多。法正对诸葛亮援引汉高祖进关中后废除秦朝苛法,约法三章的故事,希望能宽容治理。而诸葛亮却认为法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认为如今形势与秦末不同,刘璋昏聩无能,自从他主政蜀地以来,没有制定行之有效的法律,而且不修德政,威刑也没有。蜀地的大族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渐被大族的专擅所替代。所以自己如今实行严刑峻法,就是为了纠正这种政治形势。

建安二十三载的炎炎七月,魏王曹操亲率铁骑西指,直逼刘备的汉中之地。次年,两军在汉中的崇山峻岭间对峙,宛如两条蓄势待发的龙,彼此凝视。危急之际,刘备急召成都的诸葛亮,恳请调遣援军。孔明问计于杨洪,杨洪深谙时局,直言汉中乃益州的生死咽喉,曹操之举无异于家国之灾,存亡之刻。他力劝诸葛亮速决,挥师北上。经过一番血战,刘备终于在汉中的硝烟中胜出,七月的天穹下,他自立为汉中王,实现了诸葛亮隆中对中的荆、益并举之策。然而,东吴的吕蒙暗藏锋芒,他力倡夺取荆州,白衣渡江如幽灵般悄无声息,关羽陨落,荆州易主,隆中对策的理想在建安二十四年的寒冬中遭遇了沉重的打击。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其子曹丕篡汉自立,当时蜀中传言称汉献帝刘协为曹丕所害,于是群臣劝已成为汉中王的刘备登基为帝,刘备开始不答应,诸葛亮就用耿纯游说刘秀登基的故事劝刘备,刘备同意后,于章武元年四月丙午日(221年5月15日)在成都武担山登基称帝,国号为“汉”,任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同年张飞被害,诸葛亮领司隶校尉一职。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刘备为夺回荆州,亲率大军伐吴。章武二年(222年)闰六月,刘备兵败夷陵(今湖北宜昌);八月,刘备撤退至永安。诸葛亮大叹:“可惜法正故去,否则必能阻止陛下东征之举。”

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诸葛亮涕泣地说:“臣必定竭尽股肱的力量,报效忠贞的节气,直到死为止,”刘备又要刘禅视诸葛亮为父。延至四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

建兴二年(224年)诸葛亮领益州牧,任命秦宓为别驾、五梁为功曹、杜微为主簿。 当时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交给诸葛亮决定。本来南中地区因刘备逝世而乘机叛乱,诸葛亮因国家刚逝去君主,先不发兵,而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

建兴三年春,诸葛亮毅然领兵南征,启程之际,后主刘禅亲赐金光熠熠的鈇钺一柄,华盖如云,曲柄轻摇,前后羽葆鼓吹声动天地,更有威武虎贲六十大士护驾左右。诸葛亮深入蛮荒之地,与雍闿、孟获展开殊死较量。他采纳马谡之策,以智谋攻心为上,先挫雍闿锐气,随后七擒孟获,七度释放,直至孟获心悦诚服。秋风起时,南中大地重归宁静,十二月,诸葛亮凯歌还朝,成都城内一片欢腾。蜀汉自此稳固了南疆,汲取丰厚的资源,更铸就了一支所向披靡的无当飞军,为北伐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兴四载(226年),魏文帝曹丕撒手人寰,留下的是尚未磨砺成熟的子嗣曹叡,他登基后面对着江山重担与朝局动荡。诸葛亮,那位运筹帷幄的智者,洞察到了这瞬息万变中的天赐良机,毅然决定挥师北上,踏上披荆斩棘的复兴之路。

建兴五年,诸葛亮挥师北上,驻军汉中,铁骑临沔阳,雄心壮志犹如江水涌动。次年春日,他施展妙计,虚张声势,欲经斜谷直取郿地,赵云、邓芝为疑兵牵制曹真,而他亲率大军直扑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望风归附,关中为之震撼。然马谡街亭之败,赵云箕谷之挫,使得首次北伐功亏一篑。诸葛亮深感自责,上疏请罪,贬职为右将军,行丞相事,仍掌国政。冬日,他趁魏军主力东进,果断再伐,直捣散关,围陈仓,虽郝昭坚守未破,粮尽后只得退回汉中,王双追击,却命丧黄泉。建兴七年春光里,陈式受命攻打武都、阴平,郭淮援救,诸葛亮亲至建威,郭淮闻风而退,蜀军收两郡入囊中。同年秋,魏军三路来袭,司马懿、张郃、曹真各据一方,蜀军驻守城固、赤坂,大雨连绵,魏军无奈退兵。魏延、吴懿乘胜深入羌地,于阳溪大败费曜、郭淮。建兴九年,诸葛亮再踏祁山,木牛流马运输粮草,曹真病重,司马懿领兵抵御。诸葛亮在上邽收割麦穗,司马懿在卤城筑营自保,世人嘲其“畏蜀如畏虎”。五月间,魏军大败,蜀军凯歌回响,但六月,李严的粮草之忧迫使诸葛亮班师。张郃追击至木门,不幸中箭身亡。建兴十年,诸葛亮于黄沙之地休整军民,制作木牛流马,厉兵秣马,为下一次北伐做准备。建兴十一冬,蜀军在斜谷口囤积粮草,修建邸阁。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再度出师,五丈原下扎营,与司马懿隔渭水相望,直至秋日,他病逝军中,留下千古遗憾。

郭淮深谙兵法,料定蜀军北伐必图北原,此见解得到司马懿的赞同,于是郭淮领命抢先布防。果不其然,蜀军压境,却未能撼动郭淮的防线,只得悻悻而退。诸葛亮反思往昔北伐之败,皆因粮草供应不济,遂在渭滨与滨河之地推行屯田,以期自给自足。百姓因此安居乐业,生活如常。孙权感召于蜀汉,亲率十万雄师北伐,却遭魏明帝曹叡亲征挫败。武功水畔,孟琰奉诸葛亮之命驻守,岂料河水暴涨,隔绝了诸葛亮与孟琰的联络。司马懿窥得良机,挥师攻打孟琰。诸葛亮从容应对,一面组织士兵筑桥,一面以弩箭压制司马懿的攻势。见桥梁渐成,司马懿无奈撤军。自此,魏蜀两军在战场上对峙百日,诸葛亮屡次挑起战端,司马懿却固守不出,以静制动。为回应诸葛亮送女装以嘲讽其怯战,司马懿佯装愤慨,上书魏明帝请战。曹叡应允,派遣卫尉辛毗为节度使,以约束司马懿。司马懿私下问蜀汉使者诸葛亮的生活琐事,得知他夙兴夜寐,严苛律己,食量微薄。司马懿据此判断,诸葛亮时日无多。诸葛亮见状,决定分兵屯田,与魏民共耕,以求长久立足。然而,过度的辛劳使他的健康每况愈下,病魔悄然而至。

八月的风,带着秋日的凉意,拂过诸葛亮疲惫的病榻。他的身体,如同落叶般在风中颤抖,却依旧紧握着蜀汉的未来。刘禅的关切如一缕薄雾,透过尚书仆射李福的匆忙脚步降临军营。两人间的对话,犹如丝线穿针,牵动着国运。李福离去,又复返,仿佛在犹豫与决心之间徘徊。诸葛亮洞察一切,平静地指出,蒋琬是蜀汉未来的支柱。李福的歉疚与不安,被诸葛亮的智慧化解,他逐一揭示接班人的名字:费祎。然而,当追问更远的未来,诸葛亮选择了沉默,只留下深沉的目光和未竟的事业。临终之际,他对将领们做了最后的安排,杨仪与费祎将引领军队稳步撤离,魏延、姜维则如磐石般断后。在这静谧的军帐中,诸葛亮悄然离去,而他的计划,如同他生前的智谋,被秘密执行,确保了蜀军有条不紊地退却。

当司马懿确信诸葛亮已逝,他胸中涌动着胜利的豪情,策马扬鞭,疾驰追击。然而,未曾料到姜维施巧计,一尊栩栩如生的木雕诸葛亮赫然立于阵前,仿佛那位智者仍在运筹帷幄。司马懿目睹此景,心中陡生疑窦,深恐中了空城之计,急令大军掉头,马蹄声疾如惊雷,震响山谷。他们奔行数里,始终未曾敢再窥探敌军动静,直至安全距离,司马懿方敢稍作喘息,暗自庆幸未被诸葛亮的幽魂所欺。蜀军则在斜谷之内,按部就班地撤退,待到远离追兵,这才正式发布讣告,举哀发丧。民间流传起一句谚语,戏谑间透着敬仰:“死诸葛走生仲达。”司马懿闻此谚语,虽面带苦笑,却也自省:“我善揣测人之生,却不解人之死也。”事后,他亲临蜀军驻扎过的营地,只见营寨布局精密,不禁由衷赞叹:“诸葛亮,真乃世间罕见的奇才也!”

蜀军凯旋归于成都,刘禅感念诸葛亮的鞠躬尽瘁,特追赠其为忠武侯,以彰其忠诚与勇武。诸葛亮遗愿轻盈,只求安葬于汉中定军山,依山势而建的墓冢仅容一棺,简朴至极,映照着他一生的清廉。他曾上表朝廷,坦诚家无余财,唯有八百株郁郁葱葱的桑树,十五顷耕作之地。衣物皆由朝廷所赐,而他的儿辈亦能自给自足,不曾沾染一丝公款。此言非虚,直至辞世,诸葛亮依然坚守着这份清贫,临终之际,仍嘱咐丧事从简,只需掘地为穴,棺木刚好容身,身着常服,无需陪葬之物。这便是位于定军山的武侯墓,静默诉说着他的俭朴与高洁。蜀中各地人民怀念孔明,纷纷上书请求建庙祭祀,然朝廷以不合礼制未予采纳。然而,民间的敬仰之情无法阻挡,每逢节令,百姓自发于路旁设祭,表达对这位贤相的无尽哀思。直至景耀六年(263年),在习隆、向充的力劝之下,刘禅终于在沔阳为诸葛亮建立了官方祠庙,以慰民心。

上一章 北朝(386年~581年) 华夏五千年历史最新章节 下一章 隋(581年~6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