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鸟中的智者雕来到了花园,看到唯独可爱的小橡树在一旁闷闷不乐,便上前打听。听了小橡树的困惑后,它说:“你的问题并不严重,地球上许多人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我来告诉你怎么办,你不要把生命浪费在去变成别人希望你成为的样子,你就是你,你永远无法变成别人,更没有必要变成别人的样子,你要试着了解你自己,做你自己,要想知道这一点,就要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说完,雕就飞走了,留下小橡树独自思考。
橡树自言自语道:“做我自己?了解我自己?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突然,小橡树茅塞顿开,它闭上眼睛,敞开心扉,终于听到了自己内在的声音:“你永远都结不出苹果,因为你不是苹果树;你也不会每年春天都开花,因为你不是玫瑰。你是一棵橡树,你的命运就是要长得高大挺拔,给鸟儿们栖息,给游人们遮阳,创造美丽的环境。你有你的使命,去完成它吧!”小橡树顿时觉得浑身上下充满了自信和力量,它开始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很快,它就长成了一棵大橡树,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小橡树认识了自己,成为了自己,从而找到了自己的价值。看来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是成就自我的前提。那么我们怎么更好的认识自己呢?心理学告诉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自我认识。
第一个方面是生理自我,即包括高矮胖瘦、性别年龄等物质自我。表现为对身体健康的关注、和外表美的追求等。
第二个方面是心理自我,指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等诸方面心理特点的认识,表现为追求智慧、能力的发展和追求理想、信仰等,比如我是喜欢打篮球还是踢足球。
第三个方面是社会自我,在宏观方面指个体对隶属于某一时代、国家、民族的意识;在微观方面指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受人尊敬、接纳的程度,拥有的家庭、亲友及经济、政治地位的意识,表现为追求名誉地位,与人交往,与人竞争,争取得到他人的好感和认同。比如自己是否受到同学们的喜欢。
人生就像是一锅汤,要想让这锅汤变的美味,就得有五味,而味不止只有甜,还有酸、苦、辣。所以,人这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只有甜,而是有失败,挫折和艰辛组成的。当人们经过这种历练,就会变得更加努力,更有经验。成功的殿堂由无数次失败奠基。失败一次努力一次,回过头来,你会发现自己又向成功的目标迈了一步。王羲之苦练书法二十年,写完了十八缸水,才成了书圣,贝多芬练琴专注时手指在琴键上练得滚烫滚烫的,为了能长时间练下去,他把手指放在手中泡凉再接着弹。爱迪生发明电灯泡不也是第三千多次失败时,他还说当我第一千次失败时我总相信第一千零一次能成功!就是失败与挫折中,他们在历练就会成功,他们会坚持。
缺乏行动的想法,只会止步不前。如果说想法是火箭,那么行动就是燃料,是火箭冲破大气层的原动力。光说不做假把式,光想不做又何尝不是虚幻且脆弱的泡沫,甚至已经成为禁锢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枷锁,回想过往,王阳明便曾批判当时的儒者 学士“知行不一”,正是因为这种观念将“知”与“行”彼此独立、相互割裂开来,让明中叶的学术宛如一潭死水,毫无活力。正如作家克雷洛夫所言,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行动是我们跨越理想与现实的鸿沟。而倘若连想法与行动之间的鸿沟都无法逾越,那我们的想法终有一日也会丧失活力,枯竭在脑海中。
想法是前提,行动才是最终目的。我们在开始行动前,往往需要深思熟路,详尽规划,做到三思而后行。但是,如今大多数人却本末倒置,只注重“三思”,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行动”,如此,想法便仅能止步于脑海,悬浮于表面,无法转化为现实。从我们儿童时期,科学家梦、航天梦、明星梦等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便在我们心底生根发芽;迈入成年,开创副业、学习一技之长成为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语。但转眼间,这些想法又被淹没于“明天再说吧”“现在开始已经老了”的说辞中。反观71岁向影视行业转型的国民奶奶吴彦姝,研精覃思,84岁终成一代影后;60岁才在灶台前开启写作生涯的杨本芬,笔耕不辍,终写出影响万千大众的女性主义著作。这些难道不是“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你走的每一步都算数”的最好诠释吗?
“如果当时我开始做就好了。”我相信,这是世界上每个人都曾发出过的感慨。生活中,我们进发过无数个精彩纷呈的想法,但真正去做的人却寥寥无几。然而,只有将想法转化成行动,才能握牢成功的密钥,才能开拓无限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