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朝的箕子因为规劝纣王而被囚禁。后来,在周武王伐纣的过程中,箕子被释放并被召公召见。武王向箕子询问殷朝灭亡的原因,但箕子不忍心说出真相,于是武王转而向他请教天道。箕子感到恐惧,担心自己的回答会带来灾难,于是他讲述了《洪范》九畴的道理,但并没有臣服于周朝。最后,他向东逃往朝鲜,跟随他的殷朝百姓有五千人左右,他们带走了《诗》、《书》、阴阳、卜筮、百工等技艺。当他们到达平壤时,这些技艺和知识被传承下来。
箕子虽然逃离了周朝,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信仰和智慧,而是将这些知识和技艺传承给了后人。同时,他也表现出了对殷朝的忠诚和怀念,这种忠诚和怀念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
平壤的居民知道箕子有高尚的品德,一起尊奉他。箕子看到那里的民风强悍,认为需要以柔性的引导来教化他们,于是命令家家户户种植柳树。有人建议他,将柳树编成篱笆作为田地的边界,以此展示如何规划和分配产业。他还制定了法律,规定赔偿命案的代价,以及处理盗窃案件的方式。如果有人犯下杀人或伤害他人的重罪,男性罪犯会被处以死刑,女性罪犯则会被卖为奴隶。在平壤的几年里,箕子的教化深得人心,男女之间以奴隶身份存在的现象虽然被免除,但仍然被视为可耻的事情。因此,百姓们不再偷盗,社会秩序逐渐建立起来。他们开始为箕子建立宗庙,设立门户,妇女们也被允许在田间劳作,饮食中也开始使用豆类。箕子活了九十三岁,最终在朝鲜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