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丘宫是人间君主帝喾在亳所居的宫殿。
在帝喾与太阴星君常仪婚后不久,帝丘宫便传出常仪受孕的喜讯。
帝喾与常仪圆房的那个晚上,正赶上千禧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直至千禧年的最后一个月圆之夜,常仪临盆,足足十二个整月,比常人妊娠多出两个月。
尤为奇特的是,在常分娩的那个晚上,圆月当空,彻夜月光通明。
自日入至第二日日出,圆月悬于帝丘宫上空,月相不凋不残,云遇之,则云避;星会之,则星隐。
然而,与此同时,常仪仿佛得了一种怪病。
眼睛见不得光,见光则泪流不止,难以辨物,俗称“光下黑”。
这种病,见日光则倦,逢月夜却欢。自此,常仪只好昼伏夜出。
为此,帝喾先后请了很多巫医前来诊治,俱无效果。后来,请来了神医岐子。
那岐子乃是岐伯之孙。
据传当初,岐伯与黄帝、鬼叟区、伯高、少师、少俞、雷公六君臣以医理问答,而传下《内经》一书,即后来的《黄帝内经》。
《内经》创立了中华医学“歧黄之术”,着重从阴阳六气和脏腑经络上治病救人。
岐子得祖父真传,已是九州顶尖之神医。然而对于常羲的病症,也是束手无策。
于是,岐子举荐俞生。
据传,俞生乃是俞跗曾孙,人称“外科圣手”。
相传轩辕帝时期,华夏出现三位名医。除了雷公和歧伯外,名气最盛者为俞跗。
俞跗医道高明,尤擅长外科手术。
据说,他治病一般不用汤药、石针。而是问清病因后,用刀子划开皮肤,解剖肌肉,结扎筋脉,除去病根。
经过这番手术,病人可很快恢复。所以,时人赞俞跗的医术是"出丧的灵车能返回,要埋的死人能复活。"
后来,黄帝派仓颉、雷公、岐伯三人,把俞跗的医术整理出来,纂成卷目,为《外经》。
可惜未及公布,仓颉便已去世。由俞跗之子俞执,将书带回交于父亲修订。
后来,不幸家中遭遇大火,俞家化为灰烬。
外人只当《外经》一道焚毁,不知当日俞执妻儿在外,得以保全性命,并在已烧焦的俞跗身下寻到《外经》。
之后,作为俞跗曾孙的俞生,为继承曾祖父衣钵,潜心研习《外经》,已是时下可与岐子比肩的神医了。
得岐子举荐的俞生,在帝丘宫查验了帝妃常仪的病症后,向帝喾陈述了病因。
“《外经》中有言:目者,光彩之源,色暖则魂聚体健,色寒则邪侵魄散。”俞生说,“臣下据此诊断,王妃病因有二:一是眼疾,二是奸邪入侵。”
帝喾忧心道:“敢问圣手,这病该当如何?”
俞生献上经书一卷,道:“君上,此书曰《山经》,为臣下偶然所得。”
“哦?”帝喾问,“此书作何用处?”
“书中悉数记载四海之内名山风物。”俞生禀道,“距此地往西四千九百里处有山,曰鸟山,山中有鸟,曰扈鸟。此鸟形如野雉,无翅,却以髯毛奋起高飞。据说,食其肉,可使眼疾者明目,吮其眼,可使失明者复明。”
“哦。”帝喾喜。
“再由鸟山往南,越过七七四十九座山,便到的一山,曰青丘山。”俞生再禀道,“山中有兽,曰九尾灵狐,此兽叫声如婴儿啼哭,能吃人。若得此兽,食其肉,可祛邪毒。”
“哦哦。”帝喾大喜,“圣手已有良方?”
俞生答曰:“以盈补虚,乃平;以阳滋阴,乃和,皆医理之道。若果真捕得此鸟兽,定能治好王妃眼疾。”
帝喾欢喜道:“甚善!”
俞生再建言道:“君上,《山经》中还有记载,由此往南八千一百里,有山,曰丹穴山,山中有鸟,身披五彩,头戴花纹曰‘德’,翅穿花纹曰‘羲’,脊背花纹曰‘礼’,胸绘花纹曰‘仁’,腹缀花纹曰‘信’,此鸟仪态自若,自歌自舞,烨然若神。美其名曰凤凰。”
“世上果有此鸟乎?”帝喾问。
“有书为凭,定然不虚!”俞生道,“据说,凤凰一出,天下太平!时下,自天狗吃月,海内骚然,人心惶惑,必有大事发生。王乃仁义之君,何不遣智勇之士,兵分两路,一路向西寻捕扈鸟、九尾灵狐,医治王妃眼疾,一路往南请得神鸟凤凰,惠泽黎民苍生?”
帝喾正色道:“为苍生黎民计,敢不效命!”
……
三日后,十名勇士谨遵帝喾旨意,在帝丘宫前社稷坛祭拜了天神,喝了壮行酒,便雄赳赳地出发了。
一路向西,由驭兵长车御领队,寻捕扈鸟、九尾灵狐。
另一路往南,由弩羽长大羿领队,前往丹穴山寻访神鸟凤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