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章。
一年又三个月的居丧守礼后,苏家举家迁往京城。他们在二月安抵京城,买了一栋房子,附有花园,约有半亩大靠近仪秋门,远离繁华的街道,绕房有高大的老槐树和柳树,朴质无华的气氛,颇适于诗人雅士居住。
一切安顿之后,在忙碌之间,苏辙时不时想着母亲的教导,便也重新振作起来。开始自己的新生活。
兄弟二人又经过了两次考试,一次是考京都部务。而另一种更为重要,名为“制策”要坦白批评朝政,仁宗求才若渴,下令举行此种考试,以激励公众舆论的风气,所有读书人经大臣推荐都可以申请参加。
而苏氏兄弟是经大臣欧阳修的推荐都申请而蒙通过。
苏轼蒙朝廷赐予的等级,在宋朝只有两个人获得。他又呈上二十五篇策论文章,后来皇后曾告诉别人,仁宗曾经说:“今天我已经给我的后代选了两个宰相。”
在仁宗嘉佑六年,朝廷任命苏轼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有权联署奏折公文。
子由也被任为商州军事通官,但是父亲则在京为官。兄弟二人必须有一人与父亲同住京师,因为无论如何总不能使老父一人过活。
于是苏家两兄弟便在商量此事。
苏轼子由,你呢,好好去上任,这外职我辞了就是了。没多大事儿。
苏辙哥自幼便才华横溢,怎能辞职不就?况且子由现在尚且年幼,让我来辞谢外职自然是最合适的。
苏轼哎,这么不听话。
苏辙母亲病故,已让我深深感受到什么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哥就留我在京都侍奉父亲吧。
苏轼那既然你同意,就这么决定吧。
苏辙多谢兄长。
苏轼不用
于是苏辙辞谢外职不就。兄长临行前。子由为兄嫂赴任送行。直到离开开封四十里外的郑州。这次,是兄弟二人平生第一次分手。此后三年内,苏轼在外,子由一直携同妻子,侍奉老父!苏轼便又写下了寄给弟弟的第一首诗。
诗中提到了风雨对床之思。这种想法成了兄弟二人团聚之乐的愿景,后来有两次兄弟二人又在官场相遇,彼此提醒在诗中曾有此风雨对床之约。
(原文会放在文章最后)
苏轼既已定下来,判官之职又无繁重公务,他遂得出外遥游,到南部东部山中游历,动辄数日。
苏轼年富力强,无法安静下来,这是他平生第一次独自生活,只与娇妻稚子在一起。但这并不如他梦想的那么美妙,离开京都的骚扰杂乱,在外充任判官。颇使他感觉厌倦无味,有时难免感觉寂寞。但也有时举杯在手,月影婆娑,又感觉欣喜振奋。
由于苏轼那坦白直爽,甚至有时急躁火爆的性格。他需要妻子的思言箴劝。
在外任职期间,王弗与丈夫是相辅相成。
下面来欣赏一下苏轼寄给弟弟的第一首诗吧。
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归人犹自念庭帏,今我何以慰寂寞?登高回望坡陇隔,惟见乌帽出覆没。苦寒念尔衣衾薄,独骑瘦马踏残月。路人行歌居人乐,僮仆怪我苦凄恻,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在外做官时,苏轼按规定用泥和西两字做韵脚,写出了下列的诗。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这首七绝也成了苏轼的佳作。此处飞鸿一词是人心灵的象征。真正的苏轼的心灵,如同一只虚幻的鸟,这只鸟,也许直到今天还梦游于太空星斗之间呢。
期待下一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