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存稿缘故,所以发的时间和写的总是有时间差的,基本隔一天,多则三四天吧。
最近又开始为难了,其实是自己为难自己哈,就是觉得自己做的好多事情或者一些观点都太极端了,冷静下来想想不是非要那样不可,可感性在关键时刻总是最喜欢发挥作用的那个,本着自身喜好,不仔细分析,就盲目做了,不管有没有反悔的空间,但这样确实不容易得心梗哈~~毕竟顺从了本心,不加修饰,才最纯粹。
最优选项当然是于人于己都看起来是最好的那个,但是那样让我感觉自己像个机器人,所以在家人亲戚都觉得我长大了懂事了,可我却在怀念小时候那些无理取闹的日子,不管别人怎样,心情就挂在脸上,和同龄人有矛盾的时候,能动手就不动嘴,不需要动手的时候我也可以独当一面。听家里人回忆,我基本一对三没问题……现在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感觉现在自己要真是遇上了类似的事,好像只会沉默了,在简短几句反驳之后。也不是怂了,因为我一想自信的很,一般是很少和别人有矛盾的,别人对我的印象都是脾气很好,我不否认,因为在我这里不涉及原则性问题,我是可以自行化解的,没那么多计较,但一旦遇上挑事或者触及我底线的时候,我就开始显现性格强硬的一面了。但是现在吵架基本是以别人为主,因为分析了吵架的焦点后,知道不会有结果,索性就晾着对方,现在冷战可能是我比较擅长的。
但是自信之余,就容易走极端,虽然知道两方的观点都不是客观的,但自然是以自己为主,这样至少在吵架的时候自己心里好受。一方面不愿意委屈了自己,一方面又知道自己应该找到那个客观的点,但是真的很难,所以对那些被评价为叙述客观公正的史学家我总是保持怀疑,如何限定这个标准呢?只要是人总是有一定的偏颇的吧,拿战争史来说,这不一定是个人立场问题,如果只是战争双方的相关资料不全面也会影响判断的吧……还是说只要大方向正确就是OK的呢?
历史书上学习的,都是学界争论了那么久然后按多数同意的情况下编排的,当然是有道理的,只是我们已经在知道事实之前就已经给它分好了时期,这样确实也有利于我们把握大方向、各个阶段的特点,也有利于记忆。但我们就已经站在了上帝视角去看历史了,至少我是这么感觉的,在心里评判某位古人的时候,总是将自己看中的那一方面无形中放大,然后在心里给了那个人物一个评价,成为我的第一印象,接着学习过程中,可能受别人观点的影响,我又对这个人物有所改观。
也不知道有些品质是必须有年龄限制的吗?虽然明明知道有些事情应该怎么做才是最正确的,但心里就是不愿意,或许也不是年龄的原因,但就是一意孤行了,又觉得在世一场,不能随心而活,便是白活了,可一意孤行又并非是好事,后悔是常事,或者称为遗憾吧……说了这么多,还是倾向于顺从本心的,毕竟年少轻狂的时候不知道能持续多久。但同时也要提高警惕,明白应该会有的风险,好好规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