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脚印
文/孙雁群
也是一件石刻作品。
说作品有些夸张。一个山里石匠,无田无地,学点刻石雕墓的手艺只为糊口。
石匠手艺不错。但能够欣赏他的人不能享受他的手艺,能够享受他手艺的人却并不欣赏他——比方说为刘大户修房子,窗户上,门墩上,石桌石椅上,要弄出点模样还得雕出点花样。辛辛苦苦忙乎了大半年,刘大户却嫌这嫌那,克扣他的工钱,他争辩了几句,就被几个如狼似虎的家丁拳打脚踢,赶出大门。
刘大户是有钱有势的,儿子是国民党,腰上挎着盒子枪,在街上走一圈,赶集的人个个低下脑袋,他一个小小石匠,只能猫在铁匠铺里,大气也不敢出。
心中是愤恨的,但却没有办法。而且这样事在张大户李大户那儿总是重演。认命吧!穷人苦,穷人受欺压,穷人没有人撑腰。
听说红军来了,是穷人的队伍,领头的就是贺龙(1934年,贺龙率红四军转战湘鄂西)!
喜庆的消息总是奔走相告。看到刘大户畏缩着十几天没有出门,石匠相信了。他来到铁匠铺,听见多识广的人讲贺龙的故事:贺龙,就是一条“活龙”,两把菜刀闹革命,一身是胆真英雄。讲的人眉飞色舞,听的人心花怒放。
贺龙来利川沙溪了!今后的日子有盼头了。
铁锤和凿子打得当当响,虽然接的只是修个石磨、打个食槽之类的小活儿,但石匠却越干越有劲。
这天,石匠到山里取石,快到响水洞时,远远看见一支队伍。石匠脚步慢下来,一位长官站在一块大石头上讲话,他慢慢挪过去,看真切了:两撇小胡子,一个大烟斗,那不就是传说中的“活龙”吗?
贺龙正在给战士们讲“取消田租制度”、“平分田土”等革命主张。石匠一字一句听着,这些话都说到了他的心底——他频频点头的样子引起了贺龙的注意,贺龙亲切地跟他打招呼,又让战士们给他让路。
“活龙”就在眼前,石匠却不敢抬头仰视,他看着地下,记住了大青石上一双穿着草鞋的大脚。
一次次向人们叙说自己的心情感受,一遍遍学说着贺龙讲的革命道理。但石匠明白,那一份激动感激和崇拜是说不出的。如果他是山里猎户,他可能像李勇奇一样喊一声:“早也盼晚也盼望穿双眼,怎知道今日里打土匪、进深山、救穷人、脱苦难、自己的队伍来到面前……”
但他是一个石匠,他用自己的手艺,在那块大石头上刻下了一双贺龙的脚印。
贺龙走了,刘大户又猖狂起来,带着家丁来到石匠家,一通乱砸乱打,还逼着他来到大青石。铲掉脚印。
一声凿响,一道鞭影,一行血泪。脚印凿没了,刘大户耀武扬威地回家了,石匠昏倒在大青石上。
但贺龙毕竟是一条活龙,1935年6月,由贺龙任总指挥,红二、六军团在咸丰忠堡一举歼灭国民党四十一师师部、一二一旅和特务营,活捉纵队司令兼四十一师师长张振汉。“忠堡大捷”!是牵制国民党军围追堵截,实现红军万里长征的关键一仗: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鼓舞民心,威慑敌胆。
满街的人都在放爆竹,舞大龙,敲锣打鼓。石匠带上工具,来到沙溪,凭着记忆,再一次将“活龙”的脚印深深地刻修在了大青石上。
这个留存至今受人瞻仰的作品,刻下了石匠最朴素的感情,最坚定的信念。
这双脚印在利川沙溪,这个苗族石匠叫杨守勤。
贺龙中学赋
文/胡勤毅
长江中游,洪湖岸边,一座名校,矗立其间。名曰贺龙高级中学,实则深含办学理念。吸苍天之仙露,得大地之灵气,借贺总之雄风,谱黉门之巨篇。绿荫掩映,好似天造地设之碧玉;情景交融,恰如神谋化力之盆景。壮观、秀美;丰盈、深沉。
忆前身,地处两厂夹缝之中,一室九用,箪食瓢饮,虎困斗室,铁血男儿,鼎力支撑师范一片天;喜今朝,雄居三顷龙脉之地,十楼百厅,电教屏显,龙游沧海,贤哲明星,全员勇当高中排头兵。
历尽沧桑八十年,宝刀愈磨愈锋利;培育桃李数十万,源泉越拓越清新。年年结出高考状元硕果,次次享誉省市先进美名。北大教授,曾到学校传经送宝;两届总理,亲临贺中指引航程。
春风化雨,催人奋进。贺中腾飞,登天吻星!
点一盏心灯
文/卜庆萍
在人生旅途中,我们不能盲目往前走,更要及时点亮一盏心灯。
《元史·许衡传》记载:许衡做官之前,一次酷暑天外出,天热口渴难耐,刚好道旁有棵梨树,众人争相摘梨解渴,唯独许衡不为之所动。有人问他为何不摘?他回答说:“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劝解道:“乱世之时,这梨是没有主人的。”许衡正色道:“梨无主人,难道我心中也无主吗?”终不摘梨。许衡用心中的“主”来约束自己,这心中的“主”,便是自律和自爱。
贺龙爱抽烟,有一次去延安开会,带了一些旱烟叶过去。没几天,烟叶抽光了。没有烟,他实在难熬啊。后来,警卫人员叫后勤部的同志买来一些烟叶。当贺龙得知这烟叶是用公款买的时候,沉痛地说:“我贺龙犯了挪用公款之罪喽。”他对警卫员说:“你马上给司务长捎个信,告诉他,这烟钱,一定要记在我贺龙的欠账上,不可用其他经费冲掉,会后如数补还。”贺龙为了补还那笔烟叶钱,与司务长订了一个加倍节省个人生活开支的“合同”,每餐给他减盐、减油、减菜。有时,甚至端起碗吃白饭,不肯吃菜。就这样,贺龙一直坚持了两个月,才将那一斤半烟叶款如数还清。
周总理的廉洁众所周知,当年在国务院会议厅入口处,有一块镌刻着“艰苦朴素”四个大字的木屏风,这是总理身体力行工作作风的写照。在国务院召开的会议上,人们不止一次地听到总理拒绝装修会议厅的建议,总理说:“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周总理饮食还很清淡,每餐一荤一素,吃剩的饭菜,要留到下餐再吃,从不浪费一粒米,一片菜叶。国务院经常召开国务会议,会议过午还不能结束,食堂便做出工作餐。总理规定工作餐标准是“四菜一汤”,饭后每人交钱交饭菜票,谁也不准例外。总理吃完饭,总会夹起一片菜叶把碗底一抹,把饭汤吃干净,最后才把菜叶吃掉。吃饭时,偶尔掉在桌上一颗饭粒,马上拾起来吃掉。有人对他如此节俭感到不解,总理说:“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
这几则小故事,穿透历史走过来,看似很轻,却能照亮我们前行的路,尤其在我们迷惘时,会让我们在正确的道路上越走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