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名叫潘秉文。
他的父母死在工地,他从游戏厅回来后只见建筑工地血流成河,楼上有人喊他快跑!
依从恐惧本能,他跑回了家。
等到一切平息后,他意识到自己没有家了。
……
桃源没有因他的独身一人而不分配房子,反而处处照顾他。
今天的早晨格外朦胧,拉开窗帘看到一片片雪花降落,早起的孩子们只匆匆看了一眼,就进入了中心楼。
这个时代,不容得孩子们丝毫懈怠。
潘秉文用电热壶烧了一些热水,冲泡了几颗红枣,这是桃源去年从城内得到的幼苗长成的,按人头分给每个人。
他被吸纳进安保,实行三班轮班制。
等到八点就该他去中药园看守,由于生活不规律,常常会错过一些消息。
比如,明年的种植与产量计划,以及需要每个人都掌握的农具的使用方法等。
其实这些也不是很重要,如果能隔着人群远远看到那个公布重大消息的人,他就很满足了。
她说话坚定,永远理智清醒。每每被她所看一眼,他的灵魂都在颤抖。
门外有敲门声,是桃源为了照顾不会做饭的人而执行的政策,给做饭送饭,一日三餐放在门口自行取。
他的房子是109号,远了些,不能在偶尔发呆时仰望她所处的位置,但依然阻挡不了他的思绪,在想她此时做什么,和人交流时会想如果是她会怎么说怎么思考呢?
打开房门,门口是两个铁盒。
如果没猜错,就是水煮鸡蛋和包子。
他取出鸡蛋揣在兜里,包子则几口吃完,铁盒扣好后又放回原处等待回收。
站岗并不辛苦,两个人轮着来,还搭了个小亭子供避雨躲雪,就是每天得写工作日志,另一个人总是抓耳饶腮让他写。
“秉文,你文化程度比我高,你来写。”
他当然没有拒绝,或许哪天她会亲自翻阅。
中饭是三菜一米饭或馒头或面条,基本每天都是一荤菜两素菜,偶尔过个已被摧毁文明的节日,会有额外菜色,而那是每户都有的。
今天是芹菜炒肉片、红烧茄子、西红柿鸡蛋,米饭给的很足,显然他们研究出种植水稻的办法。
他的同事咂咂嘴,“今天这饭还是老一套,不能老是为了照顾个别人的口味而忽略我们这些爱吃辣的!”
潘秉文没搭话,拧开保温杯,里面的红枣已经泡的涨起来,圆鼓鼓的又富含水分很好吃。
“你说,咱这每天看守园子有啥意思嘛。”同事吃饭也絮絮叨叨的。
他塞了一口炒的焦香的鸡蛋,随意搭话道:“你可以去图书室借点书看打发时间,那里又不是禁地,找几本你感兴趣的看看呗。”
同事忙摇头,“你明知道我文化不高,我宁愿看老电视剧也不看书,那网虽然断了,但上头给发了U盘,可以打开电脑看电视剧看纪录片看电影啥的。”
出于人性化考量,在保障了一定存货后,所收集的电子产品都发放给了桃源居民,一户一台电脑。
平时也就当个电视用。
下午两点,千百带着几个孩子来了,手提着小桶,桶里放着铲子和书。
“下午好啊,领导。”同事常常这么叫她,潘秉文也跟着这么叫,但他其实想更为亲昵的叫她一声千百姐。
千百每天待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
这段时间是他最欢欣的时间。
等他们值完班,不远处的木屋门前大树下早就聚满了人,劳作早已结束,人们之间说着闲话聊着家常,不过这种情况下已经没什么秘密了。
因为现在这种情况加上前不久颁布的规章制度,几乎没人会偷懒,劳作是实打实的劳作,每个人生怕被流放回城。
那几乎等同于死。
下午的饭菜比较应付差事,几乎是中午剩的菜混着大米饭炒了炒,但做菜人手艺不错,闻着喷香,貌似还放了点火腿丁。
大家聚在一起吃饭,说着过去和将来。
有时候会有人兴起表演点才艺,这其中就有个老大爷,会吹萨克斯,逃跑时都没忘记带,可见其重要性。
下午六点路灯亮了,巡逻队穿着厚重的棉衣举着手电筒来来回回的巡查,人们慢慢的也就散了。
潘秉文也回了家,打开灯散开被子窝进去拿起前几天借的书继续读,虽说桃源还没什么防寒措施,只能靠暖水袋度日,但没什么不好。
在这里每分钟都能思考,不再那么忙碌,被无数的讯息塞满鼓鼓胀胀的头脑,连他也在想能为未来做些什么能为以后做点什么。
这本书,是她曾借阅过的书籍。
《过去与未来》
关灯后,醒来又是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