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都,天仁王朝最重要的城市。自天都向西走上几百里,有个郡叫吴郡,吴郡有座山叫青垩山。那山上有个老捉妖师,世人皆不知其姓甚名谁,亦不知其为何方高士,只道其自号武太公,专拣那街头乞儿,破落贵族家中弃子收来为徒。
哲煌十八年六月十四日,武太公弟子陆议下山。
说起陆议,那孩子也算吴郡名人了。他五岁那年,陆家一家眷招惹了一个混混,那人到陆家闹,被门口仆人赶走。谁知,那人是混道上的,第二日夜里便呼了一群浮浪少年,将陆家满门悉数屠尽,最后一把火点燃了整个宅院。
灭门夜的第二日,陆家邻居在废墟的一角找到了哭泣的男孩。稀奇的是,昨夜火势奇大,男孩竟是毫发无伤!自那日起,吴郡便有传闻,陆家小公子陆议身有神仙庇护,凡人不能伤他半分,否则会遭天谴的!
细细算起,陆议五岁习道,已有十年,至今恰好十五岁,方是及冠之年。
陆议相貌清秀,性子也好,待人更是谦谦有礼。见过他的人无不暗叹一句,世家大族子弟皆是如玉般儒雅,果是不错的。与陆议熟络起来后,少年的直率天真也招人喜爱。武太公弟子中不知多少女孩芳心暗许,却都是铩羽而归。没办法,少年本就不通情事,陆议自己对这种事又不上心,一心习道,最后导致他自己掐了自己不少桃花。
但他出山也不是什么小事啊。
武太公的弟子很少有十几岁下山的。武太公的“道”对于那些少年来说太过艰深,十几岁下山的有很多都是耐不住性子的,对外人说那老头子传的道听也听不懂,剑术,捉妖法更是学也学不会。
陆议不同,他下山是因为武太公实在没什么可教的了。陆议在这方面多少有点慧根,一点就通,再加上陆议自己也刻苦,到十三岁时他就可以一个人出去降妖了。
聪明的学生不会不招老师喜欢。少年十三岁那年,武太公亲自为其赐字曰“伯言”。伯者,长子也,言者,通“议”也。武太公为陆议赐这个字,还是花了不少心思的。掐指一算,得武太公赐字者,也唯他陆议一人而已,足见武太公对他的重视。
还是说回陆议下山。
陆议本身对下山这事也是挺上心的,毕竟当年曾立过“造福天下之百姓”之誓言,说不想下山自然是不可能。但是他毕竟割舍不下那些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这一告别又费去好多工夫。中午烈日当空,他才去与师父告别。
“伯言啊……”武太公悠悠开口。
“师父,弟子在此。”
“你可知,捉妖师该如何行事?”
“自然是降妖伏魔,嫉恶如仇!”
“……那可不是什么好想法。有些妖本就无害于人,自是不必斩尽杀绝,至于嫉恶如仇……伯言啊,你还太小,这世上最难辨,最危险者不过人心啊……”
“弟子谨遵师父教诲!”
“去吧,伯言。”
“是。”
陆议转身走出武太公府门,迎面碰上了师兄吕蒙和鲁肃。
“阿议啊,出了山可别忘了我们啊!”鲁肃笑道。
“怎么可能忘了师兄呢,别的不说,子明师兄可还欠着我十铜钱呢!”陆议笑嘻嘻的看着吕蒙。
“伯言,可别翻旧账啊,等我下山,下山一定还!”吕蒙笑说。
“那你想让人伯言等到哪年月去?赶紧攒钱吧!”鲁肃向陆议招招手,“伯言,一路顺风!”
“师兄再见!”陆议向二人招招手,走出门后却又顿步回首,喃喃道:“山上的梨花开了啊……”
山门前的石刻上刻着不知哪朝诗人题的诗陆议走上前去,口中念诵着碑文:
“人间归离复归离,借一浮生逃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