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陈撷芬
生卒年:1883~1923年
又名吉芬,笔名楚南女子,出生于江苏阳湖(今常州),祖籍湖南衡阳 。
是上海爱国女学校第一批学生。是《苏报》馆主人陈范的长女。
1899年冬在上海创办《女报》,并担任主笔。该报不久即告停刊。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续出《女报》月刊,仍由她担任主编。次年改名《女学报》继续出版,由苏报馆发行。同时还担任上海爱国女校的校长,参加了一些进步活动。
1903年“《苏报》案”发生,《女学报》也只得暂停出版。
为了资助《国民日日报》的出版,她曾典卖首饰。
后随父避居日本,在东京续出《女学报》第四期,并参加反清秘密组织三合会,同留日女学生组织共爱会,被推选为共爱会会长。
留日期间,肄业于横滨基督教共立女学校。
后与四川人杨儁结婚后,同赴美国留学。
作品:《独立篇》、《妇人政党》《女子从军》《女子经商》等。
十八、吴芝瑛
生卒年:1867一1933
字紫英,别号万柳夫人。
桐城县高甸人。近现代著名女书法家。
生于诗书之家。父吴康之历任宁阳、禹城、蒲台、武城等地知县,所至皆“恤民兴学,不遗余力”。伯父吴汝纶,系民主主义教育家。曾是曾国藩的入室弟子。夫为无锡名士廉泉。
自幼聪慧,静处深闺,博及群书,励志继承家学,工诗、文、书法邑人誉为“三绝”。
年十九,嫁无锡文士廉泉,泉有诗名,人称“无锡才子”。
光绪二十四年(1898),芝瑛随夫移居北京。未及数载,以诗、文、书法闻名京师,慈禧太后曾召芝瑛入宫,对伊书法、文才甚为赞赏。期间吴芝瑛陈列了对《辛丑条约》的看法。她提倡“国民捐”,主张“产多则多,产少则少,无产则不捐”。
芝瑛居京时,与女侠秋瑾近邻,朝暮相处,遂成至交。唱和频繁,共斥清廷腐败,同抒报国情怀。
1904年,秋瑾去日本,旅费多赖芝瑛资助。不久芝瑛劝夫勿屈事清廷,遂南归,于上海曹家渡建“小万柳堂”居隐。
1907年,秋瑾于绍兴被害,尸体在绍兴街头曝晒数日,因为如领尸体便被视作同党,芝瑛闻讯,悲痛欲绝。秋瑾死后旬日,芝瑛冒死将秋瑾尸体“偷”回,并埋葬在西湖湖畔,芝瑛悲撰《秋女士传》、《秋女士遗事》。
又与盟妹徐寄尘营葬秋瑾于杭州西伶桥畔。作《西伶吊秋》七绝四首,并亲笔为墓碑题“鉴湖女侠秋瑾之墓”,又于住宅“小万柳堂”院内建“悲秋阁”。在丈夫廉泉的全力协助下,义葬秋瑾于杭州西泠桥畔,徐自华撰写墓表,吴芝瑛书写碑文,勒之于石。她还在秋瑾就义的绍兴古轩亭口造“风雨亭”,在杭州南湖别墅内建造“悲秋阁”,以志哀悼。
当年,吴芝瑛、徐自华冒险义葬秋瑾的壮举令海内外革命志士极为振奋,深受鼓舞,却触怒了清廷的鹰犬爪牙。吴芝瑛一腔正气,毫无惧色,她致书两江总督端方,郑重声明:“是非纵有公论,处理则在朝廷,芝瑛不敢逃罪。”一时间,其命运受到各国舆论关注。英国《泰晤士报》在头版刊登吴芝瑛大幅照片,发表她的美国女友麦美德撰写的专文,声援吴芝瑛和徐自华。迫于中外舆论的强大压力,清王朝未敢贸然加害于二位女士。
芝瑛秉承先父“恤民兴学”遗志,曾筹款贩济苏、皖灾民。清光绪廿十四年(1908),将其父原籍之田地、房产,约值银万两,悉数捐出,于浮山西麓创立鞠隐小学堂。此前,吴族中有恶痞贿通府县,图谋霸占此笔财产,阻挠芝瑛义举,然芝瑛不畏恶痞恫吓,呈文拜谒两江总督周玉帅,周批示“披览来犊,深堪嘉尚”,支持芝瑛义举,使学堂得以创立。自此,当地学风宏开,远近乡民,纷纷送子来学。该校一直沿办至今,现已扩建为初中。当地人民,至今仍颂扬芝瑛捐产办学之惠泽。她变卖了家中珍藏的董其昌手书《史记》真迹全部,得数千金,替误落风尘的才女李苹香赎身。晚年为沉疴所困,万不得已,将沪上小万柳堂变卖给人。
作品:《秋女士传》、《秋女士遗事》、《西伶吊秋》七绝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