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素材灵感摘抄本
本书标签: 古代 

古代官职(6)

素材灵感摘抄本

地方官职

节度使

节度使,中国古代军事将领,后来成为地方官。唐代驻守于各道的武将称为都督,都督带使持节的称为节度使。一般情况下也时常称持节的各镇守军官,如观察使、招讨使和安抚使等为节度使。(其此之谓乎)

经略使

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太守

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都督

都督是中国历史上的中国古代军事指挥官官名。最初是军队中的监察官,与监军相同。在晋之后演变为统领军队的军事长官之职。突厥语与蒙古语中的脱脱一名来自都督。(其此之谓乎)

巡抚

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从事

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知府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职官名。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据古代正史职官志(百官志)记载,唐朝时已有相近的权变做法,宋朝时正式设立州府级地方长官"知府事",明朝时才最后有了以"知府"为名的地方官职,由于好古,士人经常雅称知府为太守。

知府掌一府之政令,总领各属县,凡宣布国家政令、治理百姓,审决讼案,稽察奸宄,考核属吏,征收赋税等一切政务皆为其职责(其此之谓乎)。

《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通判

在州府的长官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

县令

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里正

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里胥

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武官

太尉

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司马

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上一章 古代官职(5) 素材灵感摘抄本最新章节 下一章 古代官职(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