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结束后,木宣本想挽留,但娘子李芳若是回来便住不下了,木宣稍欠考虑,但也是真心。温茹婉拒后带云溪及温莹回到之前与夫君住的房子。
因为没搬走多久,积灰不是很多,稍加打扫便住了下来。
云溪看这屋子虽无金壁辉煌却也温馨惬意。坐在木藤上思索着如何帮助木宣。
云溪想着如果想把木瑛(木宣母亲)一人救出来十分容易。云溪想既然救一位老人是救,何不把所有老人救出来呢?让此种事情再不发生。但这事有些难度,本想想出主意却无果。与这些时日太累没休息好也有关。云溪也困倦了,熄灯和衣而眠。
第二日清晨,云溪缓缓睁开双眼,走至窗边打开窗,云溪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迎面伴随着一缕缕金色的光芒,欣赏窗外景色。真是"日出雾露馀,青松如膏沐。″出自唐·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释义:太阳出来照着晨雾余露,苍翠松树宛若沐后涂脂。
早膳后……
始终没想到办法的云溪有些郁闷,温茹看云溪有些闷闷不乐建议云溪出门散散心。
云溪走至集市,集市上敲罗打鼓,热闹非凡。若是平日里云溪必定不理会,但今日竟生出一丝好奇。向路人询问得知今日戏班要表演。
云溪一听居然是戏班,虽然自己也唱过但总归与别人唱不同,便去听听。
云溪站在那里人群喧闹,熙熙攘攘。即使相隔甚远仍能将声音传至耳内。云溪听着唱的这出戏,不经意间深受启发。
疑惑戏台声音为何传得那么远呢?
回答切,装得倒有些高人模样,不过和我比倒是差远了(傲娇)。咳咳,[因为在戏台的表演区,古人运用了水缸共鸣的原理,在单层厚木板铺成的戏台下面,放着4口大水缸,可使演员的演唱及锣鼓声产生共振,具有扩音的效果。]这有什么难的。
疑惑确实不难但你漏了一点。[戏台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随着朝代更迭愈发精湛。]
回答你懂什么,我…我那是让着你。(有些气急败坏)
疑惑哦,我又没说什么,你着急解释什么。
回答你这个人,没法愉快交流了。
云溪想好主意后离开戏班开始四处逛。临近午时找了一家饭馆,吃了一碗葱花牛肉面。
[注: 中国古人食麦的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最初还是整粒食用,由于石磨的发明人们开始食用面粉,春秋战国已经出现面饼,东汉时期石磨普及人们开始广泛食用面粉。此后,随着炊具和灶具的改进,中国面点小吃的原料、制法、品种日益丰富,出现许多大众化的小吃,例如饺子、面条、拉面、煎饼、烧麦、春卷、元宵、油条等等。各地依其物产及民俗风情,又演化出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油炸及蒸制的面点,如蜜饵、酏食、糁食等。此后,随着炊具和灶具的改进,中国面点小吃的原料、制法、品种日益丰富。
面食是指主要以面粉制成的食物。世界各地均有不同种类的面食。西餐有面包、各种烤饼等。中国的面食小吃历史悠久,风味各异,品种繁多,主要有面条、馒头、花卷、油条、麻什、烧饼、饺子、包子、凉皮、馄饨、麻花等。]
未时(文中时间现代1:00)云溪去木宣家中,与木宣一番交谈。
原来云溪已想出办法名曰请神。既然村中人迷信便以神制之。其实云溪也想过这种方法但苦于无法让声音洪亮,若只是近距离出声容易暴露位置从而被发现是场骗局。今日去戏台发现在戏台上发出声音十分洪亮,而且戏台虽与请神台(水木村一族祭祀之地)有些距离但却在传声范围内。这些是云溪在四处逛时发现的。
[注:古语中的下午一般叫作晡时,一般指下午3时正至下午 5 时正。
中国古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今的两小时。相传是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故下午在3时正至下午 5 时正称作晡时。
古代各个时间点的叫法(从早晨7点开始):
1、食时即辰时(早上7:00—9:00)
2、隅中即巳时(9:00-11:00)
3、日中即午时(11:00—13:00)
4、日昳即未时(13:00—15:00)
5、脯时即申时(15:00-17:00)
6、日入即酉时(17:00-19:00)
7、黄昏即戌时(19:00-21:00)
8、人定即亥时(21:00-23:00)
9、夜半即子时(23:00—凌晨1:00)
10、鸡鸣即丑时(凌晨1:00—3:00)
11、平旦即寅时(凌晨3:00-5:00)
12、日出即卯时(早上5:00—7:00)]
疑惑云溪究竟要怎样请神呢?
回答下一章不就知道了。切,就会吊人胃口。
疑惑呵,本来想告诉你的。唉!算了吧,着实可惜。
回答别呀,别呀!
疑惑逾期不候!
回答你……你这个人…罢了,我等下一章不行吗。哼,小气鬼。
疑惑和回答是不是很配呢?这就由你们评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