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桃园三结义”,这是个问题。
《三国志•先主传》中记载:“先主好结交豪侠年少争附之”,《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记载:“先主于乡里合徒,而羽与张飞为之御辱。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张飞字益德涿郡人也,少与关羽俱事先主。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三人传记中都无一字提及结义,更无半字提及桃花。“桃园三结义”极有可能是罗先生为我们编织的一则男人的童话。“这一拜春风得意遇知音,桃花也含笑映祭台”,灼灼桃花沾染了关二爷的三尺长髯,娇媚的粉白更彰显了庄重的枣红,这画面,喜庆。
“先主为高唐尉,迁为令,为贼所破,往奔中郎将公孙瓒。瓒表为别部司马,使与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绍”。此时正值十八路诸侯反董卓之际,正史记载,也只有孙坚敢与董卓正面交锋,十八路一说当属子虚乌有。彼时公孙瓒与袁绍正打得不亦乐乎,刘关张三人被派往青州刺史田楷处与袁绍对峙。所以呢,三人根本无从分身,再与吕布战于虎牢关之下。三英战吕布,歇歇吧!关二爷不用举起他的青龙偃月刀,玄德公也不必再去耍剑了。
孙坚着实让董卓吃足了苦头。“坚复相收兵,合战于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中明确记载了华雄是孙坚所杀。温酒斩华雄如梦一般,被击碎了。孙坚喝没喝酒我不知道,我敢肯定的是,当罗先生妙笔生花撰写关二爷宝刀屠雄时,桌边竹炉之上,正温着浊酒一壶,酒香醇厚,熏醉了偏爱舞台而罔顾史实的国人。
中国人历来讲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所以投降之人大多为人不齿,名将尤甚。关羽则是特别的一个。一个人能以投降经历,反让苛刻的文人愿意为此不断粉饰,甚至浓墨重彩,以各种艺术手段加以渲染乃至最终成圣成神,关羽是唯一的一个。
关羽降曹确有其事。《关张马黄赵传》里面记载,“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投降就是投降,不须那么多的铺垫借以掩饰投降本质。“屯土山约三誓”是不见于正史的。但礼之甚厚几个字倒也跟民间传说中“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金下马银”的说法颇为相合。“斩颜良诛文丑”,则只对了一半。文丑之死在《三国志•武帝纪》里有记载,“时骑不满六百,遂纵兵马击,大破之,斩丑”。斩杀文丑的是曹操,见证人吗?则是当时正在袁绍营中,此次与文丑一起出征的玄德哥哥。
关羽斩杀了颜良之后,就辞别曹营追寻故主刘备去了。曹操身边的人当然怒气冲冲,“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轻描淡写的一句,对后人来说无疑是兜头的一盆冷水。舞台上各种版本的戏曲,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的唱词,荡气回肠的桥段都在这简单随意的一句话中无所遁形。“灞桥挑袍”是假的,“过五关斩六将”是假的,关老爷最为传奇色彩的一战,竟然也是艺术加工啊。一声长叹过后,再哼一段西河大鼓吧。“这位圣贤爷,桥前立饮三杯酒,青龙刀,刀尖斜挑大红袍。摔杯催马扬长去,曹孟德,手扶着灞桥泪嚎啕。可叹我曹营千员将,难比他有勇有谋的将英豪。圣贤爷五关连斩六员将,黄河岸,刀劈秦琪命要了。兄弟相逢古城会,到后来,义薄云天在华容就放了曹操。华容道吗?二爷很忙,没空!
“冬走涪陵夏行船,鲁子敬摆酒约请圣贤。那胆大**把书下,下至在荆州关羽的帐前”这段唱词当然出自《单刀会》。戏文里关二爷单刀赴会,睥睨群雄。东吴良将怯如鸡,鲁肃呆痴似小儿。只可惜这只是脸谱化的舞台形象,单刀赴会是有的,但逞英豪的却是鲁肃,关二爷倒是结结实实地做了一次背景板。《三国志•周瑜鲁肃吕蒙传》中写道,“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俱会。”
好吧好吧,这些彰显个人英雄的事迹都没有。但又能怎样呢?千里随主,刮骨疗毒,水淹七军,辱使拒婚都曾真实上演过,这些都足以证明,关羽不愧为蜀中名将。他“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他有高洁的品行,有千秋的忠义,也有目空一切的傲慢,有计失业败的狼狈。这样一个血肉丰满活生生的人,比端坐在庙堂飨食烟火的神,更令人可怜可叹,可亲可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