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同人小说 > 民族的服饰特点以及习俗
本书标签: 小说同人  华夏民族  民族 

第十八章门巴族

民族的服饰特点以及习俗

生活在门隅的人,世代聚居于藏东之南的门巴族,有哪些特色民俗?

大约5000多年以前,在神秘的东方大地上,就出现了独树一帜的华夏文明。虽然这支古老而又神秘的文明体系,是以华夏文明为理念、中华文化为契机,但是围绕华夏文明而展开的少数民族文化,在华夏民族的发展历程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认为如果说华夏文明是树干,那么少数民族文化就是枝叶。当华夏文明成长为参天大树时,也一定会呈现出枝繁叶茂的景象。而这颗华夏文明之树的根,却深植于古老的东方热土之中。在不断开枝散叶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创造的文化开始郁郁葱葱。

五十五个少数民族所呈现出的文化盛景,让华夏文明之树更为繁茂壮观。每一个少数民族的发展历史,以及文化、习俗等都各有特色,再加上人口数量也有多有少,所以才会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华夏文明。

早在大约公元四世纪左右,西藏东南部地区的喜马拉雅山脉,南坡的崇山峻岭、峡谷中,就生活着一群以采集、狩猎,以及简单农业耕作为生的少数民族。他们的主要聚居地就是门隅和墨脱,所以其族人自称为“门巴”,汉语译为“生活在门隅的人”。

世代聚居藏东之南的门巴族

门巴族先民世代聚居于西藏边陲地区,但在十七世纪之前一直处于原始公社阶段。大约在十七世纪之后,才逐渐步入封建农奴制社会,并成为西藏地区的一部分。但是门巴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直都没有形成单一民族。

直到1964年在进行民族考察时,才发现这个具有民族属性的门巴族。于是才将其正式确认为单一民族,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时,发现门巴族人口仅有一万多人。虽然其民族人口数.量相对较少,但却有比较完善的民族文化基因。

一、门巴族的历史起源

1.门巴族形成契机

每一个民族在形成的过程中,都需要具备很多综合性的因素。长期居住于同一地域并拥有共同语言,以及千百年来沉淀下来的共同生活习惯,外加可以被全部族人认可的习俗文化等。当具备了这些客观因素之后,才可以循序渐进的促成其民族形成。

作者认为从民族形成的契机和条件来看,门巴族的形成不仅完全符合这个客观规律,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民族发展。虽然门巴族并未创造出民族文字,但由于长期聚居于西藏属地,所以他们平时记录事情的时候通用藏文,日常交流用语主要是藏语。

2.传说中的门巴族起源

(1)门隅土著族群

根据门巴族以及藏族传说可知,门巴族先民在约公元前4世纪,吐蕃地区正处于聂赤赞普统治时代。而此时的中原地区则是两晋,以及五胡十六国并立时代。也就是说在唐朝建立之前门巴族就已经存在,并且聚居于当时吐蕃的门隅地区。

作者认为如果从这个传说来看,门巴族应该属于门隅地区的土著族群。但由于雅隆人与门巴族的聚居地相近,所以门巴族与雅隆人有密切的文化往来。

(2)融合民族

据藏文文献记载以及考古论证,门巴族的构成并不单一。除了源自门隅地区的土著族群之外,还有西藏高原北部族群融合痕迹。笔者认为如果从这个角度去深入分析,可以发现门巴族不仅是融合民族,而且早在吐蕃王朝统一之前其族民就已经形成。

相传聂赤赞普曾游览“二十九地”,在达到普吉昌时遇到了三位门地童子。“门地”是古时对门隅的古称,但当时社会中的“门地”范围较广,除了包括门隅地区之外,还覆盖了今门巴、珞巴居住的广大的地区。

作者认为从这些传说中可见,公元四世纪聂赤赞普统治时期,西藏边陲门隅地区就已经有土著族群活动,而这个族群就是门巴族的先民。门巴族先民还曾与生活在北部的,其他少数民族先民有着密切往来,这其实也是门巴族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门巴族的族称起源

1.门巴族族称

“门巴”两个字乍一听起来,会给人一种很错愕的感觉。因为很多人都会以为是一种食物,或者说与门有一定关系。但事实上“门巴”是藏语,译为“生活在门隅的人”。而门隅则是西藏边睡地区的一个地名,也就是说门巴族是生活在门隅的人。

“门巴”是门巴族人的自称,当然藏族人以及周边其他民族,也都将其称为“门巴”。事实上门巴族在发展过程中,也曾出现过很多各式各样的族称。比如,“主巴”、“勒波”就是比较常见的族称。

居住于门隅邦金一带的门巴族人自称“学增”;而住在达巴一带的族人则称“达巴”;如果再往北走可以发现珞瑜北部,也就是生活于雅鲁藏布江谷地门巴族人则称“主巴”。直到1964年根据其民族意愿,确立门巴族为单一民族后统称“门巴”。

2. 居于雪域门隅的门巴族

而门巴族之所以会出现很多族称,主要与其聚居地差异,以及历史上的民族迁徙有很大关系。据《西藏王臣记》记载吐蕃建立之后,当时的吐蕃赞普称门隅人为“黑门朱”。而且门巴族在历史发展中,也曾出现过三个族群,即门巴嫡系以及西夏、工布。

作者认为通过传说和史料记载,可以大致分析出门巴族的族源。可以肯定的是门巴族先民,自古以来就是聚居在门隅的土著族群。然后在其民族不断发展过程中,又先后融入了外部群体变成了融合民族。然后其后裔不断繁衍生息,最终成为现代门巴族人。

此一雪域南方门隅地,自古逐渐形成之人类”,这句记录于《西藏王臣记》中的文字,其实已经写出了门巴族的族源,以及其族人的聚居地和民族形成历史。作为世居于雪域高原之南的门巴族人,创造了独属于其民族的习俗文化。

生活在门隅的门巴族特色习俗

门巴族作为生活于西藏东南部地区,主要聚居于门隅和、墨脱的少数民族,从公元十三世纪开始就纳入了西藏管辖。据成书于1346的藏文史籍

《红史》记载,“南自珞与门……等均置于吐蕃统治之下”,而此时正处于松赞干布统治西藏时代。

由于在古代社会中门巴族与藏族联系密切,所以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藏族文化的影响。比如,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以及生活习俗等方面,基本上都可以看到藏族的影子。而且门巴族和藏族长期互通婚姻,这也是一种巩固民族基础的重要手段。

门巴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逐渐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习俗文化。而这种习俗文化又与其,比较原始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息息相关。门巴族人在采集、狩猎,以及耕地的过程中形成了很多比较有特色的习俗,而且现代社会中的门巴族人,依然保留着比较传统的习俗文化。

一、门巴族服饰文化

相比较于其他少数民族的服饰来讲,门巴族女性的传统服饰,可谓五颜六色、绚丽多彩。生活在门隅达旺一带的门巴族妇女,有一种被称为“堆通江坚”的花上衣,就可以完全的展现出门巴族妇女的服饰习俗。

“堆通江坚”以白、蓝、黄、红四色搭配,然后衣服上会刺绣上人、牛、太阳。当然心灵手巧的门巴族女性,还会在衣服上绣上各种花卉。这种服饰文化时至今日,依然流行于门隅达旺一带女性群体中。

作者认为,无论哪个民族的服饰文化,都体现于其民族女性的服饰中。门巴族女性有上身穿白色短内衣,下身着筒裙的特色服饰习惯。“筒裙”是门巴族女性的服饰标志,因为这种形制的裙子主要是由条纹花布做成。

生活在勒布地区的门巴族女性,相比较于其他地区的门巴族女性来讲,在服饰搭配方面相对来说比较特殊。因为她们会在后背上披一张小牛皮,而且小牛皮的毛翻在外侧。最重要的是这张小牛皮的四肢,以及尾巴、头部都特别完整。

二、风趣多姿的门巴族婚俗

1.迎亲和“三道酒”

门巴族虽然人口相对较少,但却因长期与藏民通婚,所以时至今日依然富有活力。门巴族的婚礼习俗不仅特别热闹,而且相比较而言也非常有特色。一般情况下在结婚当日,按照门巴族的习俗新郎不会亲自迎亲。

而是派出一名“噶尔东”,也就是媒人,一名迎接新娘的“巴萨”和“朗朗”,也就是汉族人所说的未婚伴郎、伴娘。同时,还要有两位长辈一同前去,他们两人的作用是迎接新娘的舅舅和其他客人。

在门巴族婚礼中,“三道酒”习俗特别重要。第一道酒由娘家人摆设于村口,等待迎接的队伍过来时先敬一杯酒,一般情况下都是一碗甘甜的米酒;第二道酒由男方家出资摆设于半路;第三道酒在新郎家的村边敬酒,这种习俗意味着祝福两位新人白头偕老。

2.门巴族婚礼“换衣”习俗

“换衣”顾名思义就是换掉旧衣穿新衣,在门巴族婚礼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新娘子来到回家之后无论穿多么华贵的衣服,都要在跑家女眷的帮助下换掉,而且可以说一件不留全部换成婆家给准备的衣服。

这种习俗的主要意义就是让新娘子,彻底改变原来的生活习惯,从此之后死心塌地的在婆家生活。这种习俗直到现代社会也依然存在,只不过只是象征性的换掉外衣而已。门巴族的“换衣”习俗不仅很有特色,而且其寓意也非常值得借鉴。

结 语

门巴族作为生活在门隅的人,其先民世代聚居于藏东之南的大部分地区。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虽然在民族发展过程中。一直都受到其他民族的统领,并且人口数量也非常不占优势,但是却形成了非常有特色的民族习俗文化。

作者认为作为我国众多少数民族中,一个存在感并不是特别高的民族。门巴族之所以能传承至现代社会,主要是因为其独特的生活习惯,以及渊源流传的风俗习惯。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一个民族,从开始出现习俗文化就注定了其发展历史。

上一章 第十七章赫哲族 民族的服饰特点以及习俗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十九章白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