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试一般在每年的二月举行,流程是到本县礼房报到,填写自己的相关信息,比如,姓名、籍贯、年龄、以及三代履历,为防莫名顶替,需要有本县廪生的保洁,考试时由知县担任主考官,共考五场,分别为,“正常、初复、再复、连复、连复”。
考八股、诗赋、经纶、骈文、不拘定格,第一名称为“县案首”。只有合格者才可参加下一轮府试。
府试 府试一般四月举行,大体流程与县试差不多,但保洁的廪生需要两名,由知府担任主考官,考三场“分帖经、杂文、策论”。共录五人,分甲乙两等,甲等为前十,第一名称为“府案首”。(前两试通过可称为“童生”)
院试 院试(也称“章试”)由省学政担任主考官,分为两场“正试、复试”(也称“出案”) 第一名称“院案首”。
三者皆合格者才有了参加科举的资格,称为生员、秀才、茂才或相公。考完之后可进入官办的府学、州学、县学,读书。称为“身入黉门”。有了秀才的身份就有别于普通的庶民,而且自家的门槛儿可以比别家高上三分,普通人家的门槛儿也就七尺高,但这时还不能为官可以设馆教育童生。
生员还需参加两场考试“岁考、科考”合格后才可参加乡试03 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 每三年举行一次,逢子、卯、午、酉年的八月举行也称“秋闱”,时间略有不同,明朝是三场一天一场,清朝是三天一场。
第一场考《四书》义三道必答题,每道200字。《诗》《易》《春秋》《书》《礼记》,考试者在五经中任选一经,义四道,每道三百字,而且第一场考试就要写七篇八股文。
第二场一道试论,第三场五道试策,合格者称之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叫“亚元”、第三名至第五名称“经魁”、第六称“亚魁”、第七名往后均称“文魁”。(放榜时叫“桂榜”)
会试 会试在乡试举行后的第二年的三月举行称“春闱”,由礼部主持分三场,三天一场,题目均是从四书五经、五言八韵等经典中出题。
会试录取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员”,到了这时都是学霸,也是最荣誉的时候,因为下场是皇帝出题。
殿试 殿试只考策问,大致流程是,黎明入,历经点名、散卷、赞拜、行礼等,策文一般两千字左右,书写格式也是有讲究的,需大体、方正。
殿试开榜分一甲、二甲、三甲,一甲三名也就是“状元、榜眼、探花”均赐进士及第,二甲百余名赐进士,三甲二百余名称同进士出身。
明代有“非进士莫入翰林,非翰林莫入内阁。”之说法。也就是说不是进士出身做宰相也是名不正言不顺。
“解元、会元、状元”若是三连冠可真是国家的大熊猫,明朝有两人,清朝有三人。此外若是当年有重大庆典则会加一个“恩科”。
两榜进士,是中了贡士,又中了进士。“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白居易“唐人登科,燕集曲江,提名雁塔” “雁塔题名”意指考中了进士,要先在曲江,杏园游宴,然后登塔提名留念,象征从此步步高升,这个提名也是有考究的,题名时寻一位书法好之人帮忙提上姓名、籍贯、时间等,而且若是将来官至宰相,还要将当时提的名字改为朱笔书写。
曲江宴是皇帝恩赐新科进士的宴会,皇帝、王宫贵胄,都会出席,此宴设在杏园曲江岸边的亭子中,故也称“杏园宴”。
独占鳌头,专指状元。据说皇宫殿前石阶上刻着一只巨螯,状元面见皇帝时身穿公服,头戴三枝九叶冠,所站的位置刚好是那巨鳌的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