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明天我会面对漆黑的枪口和带血的刑器,但在今晚,我只想吻你。”
杭盼俯身,双眸映着窗外的烟火,似碎冰般溢满破碎的美感,琥珀色的瞳仁恬淡如秋水,却又熠熠生辉。那句话像往他犹如死寂的湖泊般的心底扔去一颗石子,泛起涟漪又转瞬即逝,但石子永远留在湖底。
既然万劫不复,那就轰轰烈烈地放肆一次吧。
所有不舍和情思,都止于今夜。
硝烟弥漫的年代,最不缺的就是离别。
-楔子
.
民国三十七年,九月廿七日,苏州城。
开明戏院是苏州城有名的戏院,常驻的德云戏班子更是整个苏州乃至整个江南都赫赫有名的。它的场向来都是人满为患,最红火的时候满园的人鼓掌喝彩的声儿能传到数几十里之外,为苏州城当之无愧的头号戏班子。
可惜自从日本人攻进苏州城以来,雀占鸠巢地将戏院封锁,还“美名其曰”为皇军服务。班主领着妻儿在一个夜晚不辞而别,从此杳无音讯。这支由天南海北聚集而成的戏班子也就树倒猢狲散,大难临头各自飞了。这个在苏州城闻名了二十余载的戏班子,最终也黯淡地拉下了帷幕。
直到后来,日本人签了投降书,灰头灰脸地迁出了苏州城。这戏院也就空了下来,直到后来,一位先生就领着一大班人马住了进来。他们将日本人的东西砸的砸卖的卖,修缮起了多年未曾用过的戏台,听城里那些好事的人估摸,这张先生重新开个戏园子,大抵是要将被战火侵扰的苏州城恢复当时的模样,重新将昆曲发扬光大。毕竟来苏州城之前,这位先生的美名就已凭着作为郭德纲先生的闭门弟子而扬名淮扬一带。
说起这郭德纲先生,正是德云的班主,但凡苏州城内好这口的,就没一个没听过他师傅的名声。
一开始,大家伙也只当是年青人一时意气,都没把这茬放在心上,毕竟彼时的年青人不是在闹革命就是出国,哪有人惦念这罕为人知的老古董。直到修缮得完完整整、一如当年的开明戏院重现在他们眼前,戏院门口的宣传海报贴满了大街小巷,大家才真正审视起了这位名不见传的张先生。
有人说这位张先生必然是一位痴醉于昆曲的公子哥,家里有钱没处使,空谈梦想不谈实际,师承郭先生又何妨,时局动荡,有那钱还不如留着给自己攒个棺材板板。
大家都表示很赞同,认为他顶多是个绣花枕头。嘴上说着,开园那天还是挤满了整个戏院,战火纷飞的年代,老百姓过着都很艰苦,但他们仍能空出时间安心看戏,也可称为一大奇观。
一晚过后,整个苏州城都惊了,不亚于当时德云的红火。这位大名鼎鼎的张云雷先生,凭借着一曲《钗头凤》,征服了苏州城的一众昆曲爱好者,成为当时炙手可热的小生。
……
“讲得我都快感动了,这位张先生可真乃位传奇人物。那唱词都唱进我心尖儿上去了。”杭望托着腮帮,脸蛋红扑扑得似二月的山茶,娇俏的模样一如少女怀春。
杭盼好笑地看着自家老幺,她可见多了她这幅模样,上次的飞行员,上上次的记者,稍微好看的她都能回家遐想一番。
这位留洋回来的妹妹可不似寻常人家的姑娘,人家遇上年轻后生可是都能脸红心跳不敢吱声,她倒好,看完戏就风风火火蹲后门堵人家,惨遭拒绝还能隔这思来想去,可见这位公子得有多招人了。
“你要是炒的茶也有你说的话半分漂亮多好。”看着自家幺妹恼羞成怒转身跑出来,杭盼摇头轻笑,手里的功夫没停半刻,她在七星灶前边捅着煤灰,灵巧又熟练。一双手肤如凝脂纤如青葱,仿佛应了诗里那般。“腕白肤红玉笋芽,调琴抽线露尖斜。”烟雾白蒙蒙笼着她的脸,化成香汗沁出。
细看,指尖覆着一层茧,仿佛与这双手格格不入。细细小小的口子肉眼可见的狰狞,削弱了几分美感。
灶上预热着待烧的水,准备着茶馆的开张。
杭家世代以茶为生,从祖上就开始种植洞庭碧螺春,自从父母双双死在日本人刀下后,杭盼一个人撑起整个杭氏茶行,虽未比父母尚在时那般如日中天,好在她是位灵光的,倒也守住了根基,留住了家业。行内外无不夸赞她巾帼不让须眉,分明是娇女郎却有着比男子更强上许多的本事。
她仍在忙活,就听见咚咚咚的脚步声急促地响了起来,还伴着整栋楼都听得见的骂声:“尼阻,怎么又下雨了,我刚刚才端出去晒的茶哟。”
杭盼往窗外望去,果真下起了雨。茶楼临湖,一年到尾都有杨柳依依的景象,雨落在青砖灰瓦上,像是细细轻吻着这座山岚雾霭中的小楼。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她有些出神,仿佛遥想到很久很久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