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明朝大昏君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穿越  铁血 

第71章佛郎机

明朝大昏君

沸沸扬扬的建昌侯案,经过了十天左右的时间最终落幕。

督察院经过审讯,认为此次械斗,只是一次意外引起的普通械斗。督察院左都御史王璟亲自参与,又有刑部、大理寺监督,但结果还是让不少人失望。因为督察院没能够查出此次事情和建昌侯张延龄有什么直接关系。

因为建昌侯府的外管事一口咬定是自己做的事情,然后在督察院监狱自杀。张延龄再怎么说也是张太后的弟弟,还是拥有爵位的外戚。督察院可以对建昌侯府的外管事用刑,但对于张延龄却无法用刑。

事情就僵在了这里。

没有任何直接证据,可以指正张延龄。等督察院报告上来之后,朱厚熜迅速的批示,让督察院结案。因此督察院才会有这样的结论。

此次械斗,只是意外引起的械斗。

参与械斗的建昌侯府外管事处斩,当然他已经自杀。其他参与的家丁各处以不同的处罚。

建昌侯张延龄虽然不是主谋,但也是驭下不严。

这个必须要有。

这么大的案子,已经引起了这么大的风波。如果不处罚张延龄,完全说不过去。不过又不能往死里处罚张延龄,所以给张延龄的罪名是驭下不严。

结果是建昌侯爵位降一级,成为了建昌伯,且罚了建昌伯两年的俸禄,还负担此次械斗出现的所有死伤人员的费用。建昌伯张延龄上奏,表达对于此事的忏悔,承认自己驭下不严,愿意接受所有的处罚。

且此事是因为清查庄田出现的问题。

建昌伯上奏,表示愿意接受庄田清查。建昌伯上奏之后,寿宁侯也上奏,表示愿意接受庄田清查。不仅仅是寿宁侯府、建昌伯府,也包括寿宁侯和建昌伯家奴,以及张家其他族人也都愿意接受此次杨廷和一手推动的清查庄田。只要查出有侵吞官田或者民田的,寿宁侯府和建昌伯府,以及张家其他人,都愿意退还。

直接把本来的械斗案,推向了另外的方向。

清查庄田,才是杨廷和最关注的事情,而不是张延龄的案子。现在张鹤龄、张延龄都退了一步,甚至愿意配合庄田调查,杨廷和就不会抓着不放。因为相比起清查庄田来说,张延龄根本就是一个小人物。

要是杨廷和一直抓着这个问题,朱厚熜想要轻判张延龄也不是这么容易。

“皇上,此次清查庄田,从内廷内官开始。经过四十多天的勘查,已初步查清内廷内官的庄田情况。此次勘查的田地共有42126顷地。其中庄田为20934顷地,侵占官田民田为21192顷地。”

建昌侯一案,虽然很重要。

但朝廷其他工作也要进行,朝廷还在正常运转,还在正常处理政务。督察院左都御史,负责清查庄田的彭泽,站出来告诉大家这段时间的清查结果。

彭泽不是莽汉。

虽然彭泽能文能武,又是一个刚硬之人,但也懂得做事情需要徐徐图之。就跟石珤清理冗员的时候,也是从内廷开刀一样,彭泽清查庄田也是从内廷宦官开始。

相比起勋贵和外戚来说,内廷宦官是最好捏的。

明孝宗、明武宗,他们都给他们宠信的太监,赐下了大量的庄田。

这些太监受到宠信的时候,跟其他权贵一样,也是大量的侵占民田。把民田诬陷为荒地,然后要求皇帝把这些田地赐给自己。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大量的投献土地,这样他们的庄田规模就急剧扩大。

“是一半一半。”

朱厚熜翻阅彭泽上交的庄田清查报告,忍不住叹了口气。

难怪杨廷和他们对于庄田是如此重视。勘查了四万顷地,其中一半是皇帝赐下的庄田,一半是他们侵占的民田。4万顷地,就是400万亩。

皇帝倒是大方,给这些太监赐下田地直接就是200多万亩。而且这些太监胆子也不小,侵吞的官田民田就有200多万亩。这可不是亩,是万亩。如果这些田地都收税,那么能够收超过十万石,也就是一千二百多万斤以上的粮食。如果多一点,那么甚至可以收近两千万斤粮食的税。

除了这些田赋,还有丁赋也就是人头税,以及大量的徭役。这些都算起来,这400万亩的田地,收到的税就非常惊人。因为明朝的田赋是比较低的,历朝历代来说都是属于相当低的税率。但大明朝的丁赋和徭役,和古代任何朝代一样,都是非常繁重,远远超过田赋。很多农民选择投献,想要避开的并不是田赋,而是丁赋和徭役,这才是他们无法承担的重税。换算成粮食,估计可以有40万石到50万石左右。

可惜被这些内廷太监控制之后,你还想从他们手中收税?

这都是朝廷的损失。

该死。

这才是这些内廷大太监在京畿地区的庄田,根本不是整个北直隶的数据。而且还没有算上这些内廷大太监家奴的财产。除了庄田,这些内廷大太监的家人、义子、家奴他们拥有的田地就不是庄田。

这些土地的数量也不少。

他们也用各种各样的方式逃避税收。

“彭宪臣(彭泽),你是怎么考虑的。”

“皇上,臣接受此任务的时候,皇上已经批准内阁的‘庄田清查疏’。既然查清,原来该是谁的,就要还给谁。官田归官田,民田归民田,庄田归庄田。”

彭泽回答很干脆。

为什么要清查庄田,就是因为庄田规模扩大,直接影响了朝廷税收。现在清查的庄田还是极少数。据估计光是京畿地区的庄田总亩数就在12万顷地以上。当然这没有包括皇庄,如果加上皇庄那么这部分耕地数量会更加惊人,超过20万顷地,也就是2000万亩。京畿地区三成的土地,都是皇帝和权贵拥有的庄田。

如果是全国,那么庄田数量就是一个惊人的数目。

目前全国收税的耕地数目在420万顷地到430万顷地左右。看看光是京畿地区的庄田数量,就知道为什么全国能够收税的土地数量会这么稀少。

“彭宪臣,接下来准备怎么做?”

“皇上,四十多天的清查,已经完成内廷内官庄田的清查。臣接下来准备清查外戚庄田,此次寿宁侯和建昌伯愿意配合庄田清查,正是好机会。”

从好欺负的人开始进行。

先是弘治朝、正德朝的太监开始,然后是外戚。外戚本来就是靠着皇帝,靠着后宫之人。这几十年来说,外戚第一家族就是张家,因为张太后风光里三十多年时间。

其他的外戚,都是早年的外戚,早就没有了实力。就连明宪宗亲母周家,也随着太皇太后在十五年前崩逝没落。现在因为张延龄的事情,连张太后都灰头土脸,只能是表达认输。现在正是一个好机会。

外戚当中最得势的张家都认输了,其他的外戚就更不算什么。

相比起那些盘踞大明朝百年的勋贵来说,外戚、宦官实力都很差。外戚和宦官,一切的荣辱和皇帝息息相关。只要换了一个皇帝,外戚和宦官就会失宠,就会没落。和外戚、宦官不一样,勋贵别看没落,但他们毕竟是在大明朝连绵百年的家族。关系盘根错节,在各个卫所当中也是有很深的关系。

因此要清查勋贵,会比清查宦官和外戚困难很多。

“好。此事就全权交给彭宪臣。”

虽然彭泽是杨廷和的人,朱厚熜当初并不想让彭泽官复原职。只不过朱厚熜没有借口阻挡彭泽官复原职。但现在看彭泽雷厉风行,朱厚熜还是很满意。

朱厚熜有些时候也是感叹。

人真是一个复杂的动物,人类社会更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杨廷和、彭泽都是能力很强的大才,被杨廷和罢黜的王琼、王阳明他们同样都是大明朝文武双全的人物。

可是他们怎么就不能团结呢?

就算不能团结,也不要窝里斗。如果他们能够和谐相处,最少不要斗的那么激烈,那么现在自己手底下人才就更多了,使用起来就更加游刃有余。

可这就是现实。

因为各种利益的纠葛,这些顶级人物,互相之间斗的你死我活,消耗的是大明朝的元气,实在是太可惜。

“皇上,臣督察院左都御史林俊奏:臣自接任清查太仓任务以来,经过对于京仓的清查,发现如下问题。第一,总督京仓等官牧养牛、羊、鹿、豕、鸡、鹅等畜,千百为群,借言岁贡。然岁贡数量不及总数十之一二,实乃率兽食人。此等情况应予以纠正,停革为宜。”

谈完了庄田清查的问题之后,负责太仓的林俊报告。

太仓清查还不到一个月时间,根本就来不及仔细清查。林俊只是简单进行了清查,主要是查了京仓的问题。查出了一些问题之后,给皇帝报告。

林俊是铁面御史。

大明朝的御史,并不是人们印象当中只知道无事生非,天天盯着某些人,动不动就弹劾的官员。相反在大明朝能够当御史,那都是非常厉害的。

大部分御史都会巡视地方,甚至需要的时候亲自出面处理事情。

特别是到了佥都御史这个级别,就能够直接巡抚一个省份。再往上右副都御史、右都御史,甚至可以直接总督地方,带兵打仗。很多官员都会走御史这条路,就是因为这个位置容易立功。

林俊就是这样的官员。

他早年在地方为官,当过地方大员,一直到按察使。后来在督察院当上佥都御史,就开始巡抚地方。处理地方政务的经验非常丰富,别看仅仅只是清查京仓一个来月时间,但已经看到了一大堆的弊端。

第一个就是总督京仓所属官员牧养家畜。这些家畜主要是供应宫中的。不过林俊的意思很简单,说是给宫中饲养家畜,其实进入宫中的少之又少。都是被中间的官员贪污了。

“第二,京仓某些仓库,所藏粮食少,看守人员多。某些京仓仓库,所守粮食不过一千石左右。然守卫此仓库的人员,每年就要支出达到六七百石,甚至更多。若任由发展,这些仓库很快会入不敷出,完全没有设立的必要。”

“第三,京仓不少仓库登记在册,然已经废弃使用。各仓所需人员都有定额,却以尽废。可朝廷依旧拨款。”

“第四,漕粮抵京,一直是户部委主事监收。后京仓大部分由监督太监亲自监收,且不受御史考察。”

林俊说出了一大堆目前太仓存在的问题。

朱厚熜一边看林俊的奏折,一边听林俊简洁的介绍。林俊能力果然不错,难怪七十岁了,杨廷和还念念不忘。杨廷和此人权力欲很强,但他看上的人、提拔的人,能力都是很出色的。还不到一个月之内,就已经有了这么多的成果。

而且也的确是敢说。

林俊说的这些东西,都直接影响和太仓有关系的利益阶层。这里面不仅有户部,还有内廷太监,更有京卫一些大佬。朱厚熜合上了林俊的奏折,并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

因为这就是皇帝的权力。

朱厚熜直接对杨廷和道:“着内阁商议,拿出清查太仓下一步计划。”

“遵旨。”

这种事情让内阁讨论,内阁票拟,才是程序。毕竟相比起一个皇帝,内阁这些政治经验丰富的大佬,他们考虑的会更加全面。

等他们拿出了一个办法,朱厚熜根据他们的票拟,可以增加自己的看法。这样一来一去,就是一份完整的圣旨。

“今天到这里。内阁阁臣、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兵部左右侍郎留下。”

上一章 第70章寿宁侯 明朝大昏君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72章佛郎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