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老爷。”
袁宅。
袁宗皋的宅邸,袁宗皋接旨。
朱厚熜和内阁大学士、大九卿、翰林学士见面之后,立马是拟旨。翰林学士石珤亲自拟旨,内阁和大九卿都赞成,因此盖上了玉玺,成为了有法律效应的圣旨。
袁宗皋官升两级,被任命为吏部尚书。
其实这个程序也是有一些瑕疵的。甚至认真说起来,这个程序是不对的。但因为朱厚熜这个新皇,以及内阁阁臣,大九卿都同意,所以程序有些问题,大家也不关注。
袁宗皋拿着圣旨,双手有些颤抖,甚至眼睛湿润。袁宗皋也是文官,也是读书人,从小也是想为朝廷效力,施展才华的抱负。
可惜袁宗皋并不是杨廷和这样的才子,并没有机会在朝廷施展才华。中了进士仅仅四年之后,就跟着兴献王就藩,去了安陆。一些成绩不好的进士,才会跟着藩王就藩,这样就彻底离开了朝廷。因为他是藩王府长吏,不可能再成为朝廷大臣。兴献王对他很好,在兴王府他的地位也很高。但这个和成为朝廷大员,施展才华完全是不同的东西。
谁能够想到皇位竟然落在了朱厚熜的头上。
袁宗皋是真的没有想到,自己竟然还有机会重回京城,还有机会成为朝廷大员。按照袁宗皋当年的成绩,想要爬升到六部尚书的位置,说实话是非常困难的。可是兜兜转转,袁宗皋竟然有机会迂回回到朝廷。吏部尚书,在六部尚书当中是最具有含金量的位置,号称天官。
连内阁大学士都要礼让三分的位置。
袁宗皋很是虔诚的把圣旨供起来。
“老爷,杨中堂求见。”
“哦?快更衣。”
袁宗皋更衣之后,立马是走出去,在会客室见到了杨廷和。此时杨廷和穿着一身常服,神色如常的喝茶。倒是伺候他的袁府下人战战兢兢。
因为杨廷和是目前朝廷的实权人物。
“中堂大人。”
“恭贺袁尚书。”
“不敢当。”
两个人不熟悉。
要说两个人第一次交锋还是很不愉快。当时还是在行殿,为了朱厚熜以什么样的礼入宫问题对峙几个小时。不过杨廷和和袁宗皋不会因为当初的事情,就变成政敌。
如果一次两次的矛盾,就成为仇敌,那么杨廷和早就仇敌满天了。
“今天皇上和内阁阁臣以及六部尚书、大理寺卿、左都御史、通政使、翰林学士见面。”
“听说了。”
“毛学士(毛纪)提出江彬案子牵涉司礼监掌印太监魏彬,要求魏彬避嫌,放下司礼监掌印太监职务。不过皇上以莫须有为由,拒绝了此提议。”
袁宗皋静静地听杨廷和说话。
新皇第一次和内阁阁臣以及大九卿、翰林学士见面,朝野都在关注。因此里面谈了什么内容,很快就传遍了整个朝野。里面的内容袁宗皋也是听说了。
但听杨廷和亲口说出来,袁宗皋更能感受到当时朝臣和内官之间的剑拔弩张。
“袁大人,宦官、锦衣卫之祸,乃是国之大患。锦衣卫控制工匠、滥封旗校,内廷高级宦官蓄奴十多万人,冒领几万匠籍,这些已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新皇年幼,需臣下时时提醒。”
“中堂大人,皇上虽年幼,但聪慧天授,心有丘壑。只要臣下谨记忠君爱国,皇上定能明察秋毫。”
袁宗皋毫不客气的顶了杨廷和。
杨廷和他们动不动就说朱厚熜年幼,这是袁宗皋不能忍受的。因为皇帝年幼,无法处理事情,需要朝臣的辅助。甚至阁臣可以用这样的借口,侵蚀皇权。
朱厚熜继位诏书当中,杨廷和他们就公然表示皇帝年幼。朱厚熜为了顺利登基,对于杨廷和他们起草的继位诏书并没有改正,但不代表心里就高兴。
袁宗皋是朱厚熜最依仗的朝臣,在这个时刻他必须要维护朱厚熜的权威。
“袁尚书所说甚是。”
杨廷和能做到内阁首辅,当然能屈能伸,立马是点头。
今天找袁宗皋,杨廷和是有重要事情的,不想和袁宗皋发生其他方面的口角。如果是其他人,敢这么跟杨廷和说话,杨廷和必然会报复。
内阁首辅,那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岂能让人随意侮辱。在正德朝和杨廷和关系不好的政敌,这段时间杨廷和可是处理了不少。能够走到杨廷和现在位置,就没有什么君子之说的,没有一个是心慈手软的。
“袁尚书,今本官来此,是为了大明江山。皇上聪慧,因此更需学习,才能成为一代明君。绝不能被一些佞人蒙蔽。袁尚书,你认为呢?”
袁宗皋这一次没有反驳。
说白了,袁宗皋和杨廷和都是一路人,都是读书人。他们的目的就是能够施展才华,把自己的学识用上,最后能够青史留名。后来东林党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个是真的描绘了这个年代读书人的想法。
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所有读书人的梦想。
而读书人这种梦想,大部分都是寄托在了明君身上。袁宗皋也好,杨廷和也好,都期待朱厚熜成为一代明君。当然他们对于明君的定义,可能不太一样,但期待是一样的。
杨廷和的意思,袁宗皋已经明白了。
杨廷和这是担心朱厚熜和正德皇帝一样,宠信宦官,养出很多权阉。担心嘉靖朝,也出现正德皇帝在的时候那种大太监,折腾朝臣。所以才会找到了自己。
“中堂大人的意思,本官明白了。”
袁宗皋点头。
对待宦官的问题上,袁宗皋和想法和杨廷和没有多少区别。都是认为必须要打击宦官。杨廷和担心朱厚熜宠信宦官,袁宗皋又何尝不担心。
如果朱厚熜也放出一个大太监,这是整个朝臣的噩梦。
不过虽然认同杨廷和对待宦官的看法,但袁宗皋还是再次强调道:“皇上虽年幼,然皇上聪慧,必然会成为大明中兴之君。皇上自小就胸有丘壑,因此需要朝臣说服皇上,而不是逼迫皇上。”
“朝臣岂敢逼迫皇上。袁尚书,过虑了。”
杨廷和明白袁宗皋说的是上次在行殿的事情。当时朱厚熜三次否决了礼部的礼仪状,但杨廷和他们却一点都不改,还是要朱厚熜以皇太子的身份继位。杨廷和明白,当时的事情已经得罪了新皇,包括眼前的新皇嫡系。
其实杨廷和也不想这样。
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杨廷和岂能不明白。
但该坚持的必须要坚持。明朝皇统因为不少大事情变得纷杂,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役推翻了建文帝朱允炆,自己当了皇帝。这是对于明朝皇统的一次颠覆。
后来发生了土木之变,明代宗当了皇帝。可是后面又发生了夺门之变,明英宗复位。让明朝皇统再次出现了复杂的局面,甚至开始混乱。现在正德皇帝没有了子嗣,也没有亲兄弟,因此皇位落在了朱厚熜这里。
如果不弄好皇统的继承问题,杨廷和最担心的就是藩王。
朱元璋死了之后,朱棣以藩王之身造反成功。之后虽然一直在打压藩王,但明朝的藩王之乱就没有中断过。正德朝的时候,藩王之变也不是一次两次。宁王之乱就在前年,杨廷和岂能不担忧。
如果不解决皇统继承的问题,以后那些藩王是不是也可以随便当皇帝。反正皇统继承混乱,大家都是龙子龙孙,谁又能说坐在北京的就是正统。当然这只是杨廷和坚持皇统的其中一个原因,还有很多其他原因掺杂在一起。
“中堂大人,本官待会要去宫中谢恩,明白要如何做。”
“袁尚书,事关天下安稳,吾在这里拜托了。魏彬绝对不能继续担任司礼监掌印太监。”
“中堂大人,既然皇上决定了,不会以莫须有的罪名撤了魏彬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的职务,那么就不应该继续坚持。若中堂大人一定要让魏彬离开司礼监,完全可以从另外方面弹劾魏彬。吾相信魏彬身上的罪名,并不仅仅只有勾结钱宁、江彬这么一条。”
袁宗皋摇头。
杨廷和一直想要让袁宗皋进言,撤了魏彬。杨廷和相信,朱厚熜对于袁宗皋的话是听得进去的。魏彬和袁宗皋相比,在朱厚熜心目中的地位肯定完全不一样。
但袁宗皋却是拒绝。
袁宗皋道:“我会劝皇上,大事小事都要和大臣商量决定,一定要重视廷议、朝议。”
“善。”
杨廷和这才点了点头。
明白袁宗皋是什么意思。只要皇帝勤政,那么司礼监就是摆设。司礼监的所谓批红权,本来就是皇帝太忙,所以让司礼监太监代为处理的。
如果皇帝和大臣一起商量决定事情,那么司礼监的权力就没了。当然皇帝如果勤政,那么内阁的权力也会缩减大半。只不过杨廷和此时考虑更多的是如何铲除宦官。
只要袁宗皋和自己一样,都是要铲除宦官,那么杨廷和就很满意。对于现在的杨廷和来说,处理宦官是一等一的大事情。其他很多东西都能够往后放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