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2月1日,农历腊月三十。
一家人吃完年夜饭后,宋父宋母便二话不说的将小两口赶进了卧室。
待邓书玉洗完澡从浴室里走出来时,宋运辉正靠坐在床头看文件。
“在看什么呢?”邓书玉钻进被窝,凑到了丈夫的身边。
“日本公司发过来的设备配置方案,还有技术参数。”其实这些文件宋运辉已经翻来覆去的看过很多遍了,但无论他怎么说服自己,还是没办法接受其中任何一套配置方案。
“我记得你之前提过,说不满意日本公司的设备。”
“是啊。可路司说了,让我现实一点,不能光站在技术的角度来看,也要考虑成本和运输问题。而从这两点上看,就算我不愿意承认也必须得承认,日本公司有着美国公司不具备的优势。”宋运辉说着,语气里透着无奈。随后放下手里的资料上船躺好,将身边的妻子搂进怀中。“可当初东海一期项目赶上禁运,设备只能被迫全面国产化;后续升级潜力远没有达到最初的设计目标。所以在我看来,二期的设备不仅要有比一期更先进的技术能力,还理应补齐一期设备的短板。”
其实他心里清楚,自己如今作为副厂长,必须要比从前做技术员考虑问题更加全面。
但同时也正是为了将来长远的大局考虑,他无法说服自己接受日后升级改造潜力极其有限的日本设备。
“预算差多少?”邓书玉知道,说来说去,其实不过都是钱的问题。
“部里只给了一千六百万的额度,但美国公司的设备,无论DL还是洛达,光是主机就至少需要两千到两千三百万。”
“这样的话,最大差额就是总价的百分之三十。你有什么计划吗?我是指,除了用一张嘴去说服部里这种最笨的办法之外。”邓书玉直言问。
“上个月去部里汇报的时候,我提出了用股权换设备的想法,但是路司否决了这个方案。”
“如果百分之三十的差额全部都用股权来填补,未来的经营发展决策肯定免不了要被外方代表掣肘。稍有不慎,甚至还有可能直接失去经营权。这么做,的确不太合适。”邓书玉理智分析道。
“那么敢问夫人,有何高招可以指教?”
“高招不敢说,但确实有一个法子。想听吗?”邓书玉说着,坐起身来看着宋运辉,一副“看你表现”的小表情。
“既如此,还请夫人赐教。”知道自家妻子是在故意玩闹,宋运辉也坐起身,笑着做出低姿态配合道。
见状,邓书玉伸出双臂环住宋运辉的脖子,将两人鼻尖的距离拉近到不足十公分后道:“你今晚把我伺候好了,明天回北京的飞机上我就告诉你。”
……
————————————
因为按照习俗,宋运辉在大年初二应去北京给岳父岳母拜年。
所以第二天中午,宋运萍便带着丈夫和儿子来和弟弟弟妹吃团圆饭。
等午饭上桌的时间,邓书玉主动拉着大姑姐宋运萍坐在一起说话。
“之前就听小辉说,姐姐平时最喜欢看书;现在又帮衬着姐夫打理养殖场的生意。所以这次,我特意带回来几本讲现代化养殖场管理的书籍,还有一些财会管理方面的;都是请人翻译过的译本。”
“听小辉说你周末都待在图书馆,一直在赶学习进度,想要争取两年半毕业。我听着就觉得辛苦。这又是给志扬买衣服买礼物,还给我带这些书,还找人翻译,真是让你破费又费心了。”和之前电话里的客套不同,如今的宋运萍字字句句都是肺腑之言。
“这些其实也没花什么钱,姐姐和志扬喜欢就好。”
“不管怎么说,还是谢谢你。”宋运萍的语气和神情都很认真。
她的这一句谢谢包含了很多。既有对礼物本身的,也有对邓书玉这个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