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赋》是北宋⽂学家苏轼创作的⼀篇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
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夜泛⾈游⾚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夜泛⾈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
壬戌之秋,七⽉既望,苏⼦与客泛⾈游于⾚壁之下。清风徐来,⽔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出于东⼭之上,徘徊于⽃⽜之间。⽩露横江,⽔光接天。纵⼀苇之所知,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不知其所⽌;飘飘乎如遗世独⽴,⽻化⽽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歌之。歌⽈:“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兮天⼀⽅。”客有吹洞箫者,倚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之嫠妇。
苏⼦愀然,正襟危坐,⽽问客⽈:“何为其然也?”客⽈:“‘⽉明星稀,乌鹊南飞’,此⾮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东望武昌,⼭川相缪,郁乎苍苍,此⾮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东也,舳舻千⾥,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世之雄也,⽽今安在哉?况吾与⼦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友麋⿅,驾⼀叶之扁⾈,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粟,哀吾⽣之须臾,羡长江之⽆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客亦知夫⽔与⽉乎?逝者如斯,⽽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卒莫消长也。盖将⾃其变者⽽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瞬;⾃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尽也,⽽⼜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吾之所有,虽⼀毫⽽莫取,惟江上之情风,与⼭间之明⽉,⽿得之⽽为声,⽬遇之⽽成⾊;取之⽆禁,⽤之不竭。是造物者之⽆尽藏也,⽽吾与⼦之所共适。”
客喜⽽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中,不知东⽅之既⽩。
《⾚壁赋》创作背景:
《⾚壁赋》写于苏轼⼀⽣最为困难的时期之⼀——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年(1079),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遭御史弹劾并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狱,史称“乌台诗案”。“⼏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营救,于当年⼗⼆⽉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疑是⼀种“半犯⼈”式的管制⽣活。元丰五年,苏轼于七⽉⼗六和⼗⽉⼗五两次泛游⾚壁,写下了两篇以⾚壁为题的赋,后⼈因称第⼀篇为《⾚壁赋》,第⼆篇为《后⾚壁赋》。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瞻,⼀字和仲,号东坡居⼠,眉州眉⼭(今属四川)⼈。苏洵之⼦。嘉祐年间(1056—1063)进⼠。
曾上书⼒⾔王安⽯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下御史狱,贬黄州。
宋哲宗时任翰林学⼠,曾出知杭州、颍州,官⾄礼部尚书。
后⼜贬谪惠州、儋州。
在各地均有惠政。
卒后追谥⽂忠。
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与⽗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纵横恣肆,为“唐宋⼋⼤家”之⼀。其诗题材⼴阔,清新豪健,善⽤夸张⽐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派,与⾟弃疾并称“苏⾟”。
⼜⼯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