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年,新婚三天的新郎突然去世,新娘随后悬梁自尽。朱元璋icon得知后,大为称赞:“真是烈女,特赐御匾一块!”谁知,御匾制好后,竟血迹斑斑,李知府心一沉:“此事恐有猫腻。”
本以为朱元璋不会关注此类民间事迹,怎料竟还特赐區额,名为“贞烈”。
并发表谕旨云:“夫妇,人之大伦;三钢五常,风化所系。有能志不二天,与夫同死,可谓难矣。今赵氏生则司室,死则同穴,较之别日割拿,哲死不嫁,減为过之,宜在處嘉,以敦民俗。其令有司旌表其门,仍蠲其家杂役”。
揭幕当天,李知府当众揭开幕布,只见牌坊上用羊血写了字,血迹斑斑。污损御匾,就是大逆不道,轻者凌迟处死,重则满门抄斩,甚至灭诛九族。
李知府更清楚这事情的重要性,一面故作镇定地盖上红布打发走围观的百姓,一面和他最信任的副知府研究这御匾上的血迹内容。
只见御匾上写着:
洛川河水向南流,女儿出嫁拉花头;
真情应送双飞雁,冤怨难平开面愁。
这是一藏头诗,写着“洛女真冤”。敢冒着杀头的风险在御匾题藏头诗,看来这里面真的有冤情,这洛女难道就是赐为“烈女”的赵氏?
知府一商量,决定暗地里来个微服私访,李知府让副知府坐镇,处理日常官方往来,自己则带着两个亲信打扮成小商贩去走访。他们来到男方那边打听消息,但周围的人皆噤若寒蝉。
难道是自己猜错了根本就没有冤情,还是当地知县提前给老百姓下了禁口令?
李知府一无所获地往回走,天突然下起了大雨,李知府跑进一户人家避雨,这户人家还兼小饭馆,老板还是一位老秀才。
没想到,就在老秀才饭馆里,让李知府大吃一惊。
李知府和两个随从点了几个菜,在等菜的过程中,看到挂在墙上的书法作品,便跟老秀才聊了起来,聊得很欢实。
菜上齐了,李知府邀请老秀才一起边喝边聊,也许老秀才很久没有遇到这样能聊到一起的人了,欣然上桌。
几杯酒下肚,李知府无意提到“赵氏烈女”的事情,老秀才喝了几杯酒开始口无遮拦:“烈女赵氏含冤而死啊”。
李知府趁机给老秀才的酒满上,老秀才开始讲徐徐道来。
原来男方早就跟赵氏订了婚,只是男方的父亲中途不幸过世,将婚期延后。
男方的母亲周氏守寡几年,也一直没把赵氏迎娶过来。
周氏生性风流,但碍于面子一直没有改嫁,也没有做出格的事情,直到周氏遇到张书史。
张书史是周氏的远房亲戚,给知县大人文书,左右逢源在县衙的名气比知县还大。
有一次,张书史在村里遇到周氏,周氏就把张书史带到家里,做了几个菜喝了几杯酒,两人竟然勾搭在了一起。
周氏的儿子,多次劝说悬崖勒马。周氏反而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称自己的不容易。本就身体孱弱的男方更加郁结在心,身体越来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