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天祥不更了
黄天祥看情况
系统上资料
系统古代官职古代的从政人员的官职 古代官职指的是古代的从政人员的官职。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中文名古代官职 外文名Ancient official posts 分类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内容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 具体类型各个朝代不同 相关视频 快速 导航 中央官职综述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汉代上设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是中书省、门下省。隋代演变并确立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别行使行政权、军权、财权。明代内阁虽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但实际上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相当于前朝的宰相)。清代康熙设立南书房,于清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形成三足鼎立之势。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兼任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六部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祭祀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寺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汉始设九卿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1)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2)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3)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4)宗正寺:掌天子宗族事,明以后改为宗人府。(5)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清改大理院。(6)卫尉寺:掌门卫屯兵,隋改为军器仪仗、帐幕之类,明废。(7)鸿胪寺:秦曰典客,汉改大鸿胪,掌赞导相礼。鸿,声也,胪,传也,传声赞导,故曰鸿胪。(8)少府寺:掌山泽之事,后又掌宫中服饰衣物、宝货珍贵之物,隋改为监,历代因之,明始废。(9)太府寺:即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诸货币。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系统七日六更
系统一更五百字
式武器与甲胄
明军北军装备由于战争需要,相较更优。
图4 明军北军骑兵装备明朝后期已经大量装备列装了制式的布面对襟布面甲(棉甲的前身)。
图5 制式装备明军冷兵器:
图6 冷兵器明朝军队铠甲与日本军队铠甲对比如何?万历朝鲜战争得出结果
小院之观
赞191
阅读2万
图7 冷兵器
制式火器
明朝后期已经列装了数量众多的制式火器,明军北军尤其善用三眼铳,多眼铳。
图8 制式火炮
图9 式轻火器
先进火器
南军结合传教士的舶来先进技术,拥有各类的先进铳,明军后期研发、仿制了不少世界优异的火器。
图10 明军先进火器可惜的是部分武器并未成建制列装。
图11 先进火器火炮方面,明军善用各类欧洲仿制的先进火炮,如弗朗机:在佛郎机传入中国的不长时间里,明代朝野已将其视作御敌利器,仿制的佛郎机遂以极快的速度装备明军。到嘉靖中期,甘肃边防已有佛郎机炮车1158辆,宁夏1000辆,固原128辆,大同1000辆,仅此四处配备佛郎机3286架。[5]所谓“火器之中,佛郎机尤为便利。边关之地所以自卫攻敌者,唯此是恃也。”明朝水师也同样大量装备佛郎机,如福船装备大佛郎机6座,海沧船装备大佛郎机4座,苍山船装备大佛郎机2座。福船之上有五甲兵士,第一甲专用佛郎机;海沧船有四甲兵士,第一甲专用佛郎机和鸟铳(仿自西欧的一种火绳枪);大苍山船有三甲兵士,第一甲同样专用佛郎机、鸟铳。
图12 佛朗机
传世实物
传世的明军甲胄实物主要为晚明军备,下图为明军高级将领装备↓
图13 明军头盔甲胄
热兵器技术
有学者认为发端于唐宋时期的中国火器制造技术,在明朝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这时的火器不仅仅种类多,而且制造技术以及性能均有极大提高。火箭与鸟枪是明朝军队的主要轻型火器,地雷在明朝也很盛行,管形火器的发展尤为显著。明中期,佛郎机以及红夷大炮等西洋火器传入,使得明朝得以汲取其瞄准器的长处,以改良自产的火器性能。当时中国的冷兵器时代即将终结,火器时代正在来到,中国完全有机会赶上西方的火器技术水平。可惜这一过程却随着明朝的灭亡而中断了。[7]有学者指出,中国比西方早两个世纪使用热兵器,到了15世纪技术开始被葡萄牙人超越,后来清军利用了明朝和西方的技术和经验,多次改良并制造出比明朝更有威力的火器,到了三藩之乱期间,中国的热兵器技术已接近西欧国家的水平[8]。然而这些观点并不是非常严谨,首先,14-18世纪之间,都属于早期热兵器阶段,相比18世纪后半叶和19世纪的火器,发展还不是非常完善。不过从16世纪以后,中国开始借鉴欧洲的火器规格和经验来改造本土的火器。另一方面,中国明朝的弓弩技术也非常优秀。因此火器和弓弩并存使用,其中火器使用的比例更高。因为明朝引入了一些欧洲火器,所以在火器方面与欧洲差距还不是那么大,但是在火器体制上要远远落后欧洲。另外,按照美国学者蔡斯的观点,认为早期火器仅仅社会在农耕区内部的战争适用,他提出,早期火器仅仅适合对付农耕区的重步兵方阵和机动性较差的重装骑兵,但对付来自东欧草原和沙漠,机动性强的的轻骑兵则作用有限。早期的单兵火器操作不便,发射效率低下,火炮无论是中国还是欧洲,都比较笨重,不利于机动作战。对比俄军的军事发展,由于俄军和东欧国家长时间主要以对付东欧草原上的鞑靼人为主,故而火器发展较晚,而东欧国家由于既要对付游牧民族,还有对付农耕区的军队,因此东欧火器的发展,相比西欧要缓慢许多。无论是俄国,东欧,中国,还是西亚的奥斯曼帝国的骑兵依旧大量装备弓箭。等到18世纪后半叶,火枪的发射效率更高,火炮实现机动化,加上工业革命,机械动能超越了畜力机动,才使得游牧民族的骑射手变得不堪一击。而日本方面,由于是农耕社会,国土多山,平原少,且碎裂分布决定了机动空间非常狭小,战争模式也是农耕区域的城市攻防作战和小规模的野外作战,很少发生大规模的机动作战,因此,在16世纪后半叶,欧式火器在日本很受欢迎,但是进入17世纪以后,日本内乱平息,开始了长期的和平时期,火器逐渐不受到重视,另外由于日本的社会问题——武士阶层的存在,决定了日本在江户时代不会刻意去发展火器,因为这会威胁到武士阶层在社会的特权。
军事组织
卫所军
卫所制为在全国各地军事要地设立卫所驻军,卫有军队中,一卫为5600人,其下依序有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及小旗等单位,各卫所都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亦隶属于兵部,有事从征调发,无事则还归卫所。卫所军军队来源为世袭的军户,由每户派一人为正丁至卫所当兵,军人在卫所中轮流戊守以及屯田,屯田所得以供给军队及将官等所需。南北军队差异性:由于气候原因,明朝在中国南北方驻扎的军队武器装备是有比较明显的区别的。南方气候湿润,多山多丘陵,为了适应南方的气候特点,明朝在南方地区驻扎的军队在装备上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了与北方地区的军队不同的装备。与北方军队的铁甲相比,南方军队多用棉、纸制作的复合材料甲。“南方地形险陷,固多用步。步驰难以负重,天雨地湿,铁甲易生锈烂,必不可用矣。”地理原因导致南方步兵居多,步兵负重过大不利于行军。南方多雨,铁制铠甲重量大并且容易生锈。再加上火药武器技术上的更新,传统的铁甲已不具备抵御火绳枪等先进火器的进攻,加上气候原因,明代军事技术专家因地制宜,开发出更符合明军作战要求的防护装备。明代后期,复合材料甲迅速发展,装备数量巨大。复合材料甲由棉花、丝纸等材料制作而成,韧性极高,穿着舒适,可防御冷热兵器,是明军的制式装备。共2张
图14 南北装备差异
边军
"边军"一词本义指中国历史上的中原古代封建王朝的国家或地区交界处戍卫边境的军队,屯居在东西南北四方边境,是从各个地方调上来的精锐部队,担任边防的军队主力,也是各中原王朝最精锐的野战部队。其常年与各方游牧民族大战,且训练有素,装备精良。1368年明朝建国,设九大塞王,统辖漠南诸卫所。永乐之后漠南诸卫所逐渐废除或内迁只剩九边重镇。九边重镇,是指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绵亘万里的北部边防线上相继设立了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也称山西镇或三关镇)、延绥镇(也称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也称陕西镇)、甘肃镇九个边防重镇,史称“九边重镇”。
京军三大营
五军营:五军营分为中军、左﹑右掖和左﹑右哨。军士除来自京师卫军外,又调中都留守司及山东﹑河南﹑大宁三都司卫所马步官军轮番到京师宿卫和操练,称为班军。隶属五军营的还有掌随驾马队官军的十二营,掌操练上直叉刀手及京卫步队官军的围子手营,以及幼官舍人殚忠﹑效义诸营。三千营:以三千蒙古骑兵为骨干,实际人数不止三千,全部为骑兵。分五司,分掌皇帝的旗 ﹑舆服﹑兵仗金鼓、御用宝物等,是明朝京军的主要机动力量。神机营:是明代京城禁卫军三大营之一(其余两营为五军营及三千营)[6],是军队中专门掌管火器的特殊部队。中军分设四司,掖﹑哨各分设三司,掌铳﹑炮等项火器。隶属该营的还有五千营,掌操演火器及随驾护卫马队官军。三大营各设提督内臣﹑武臣﹑掌号头官统领。各军﹑各司分设坐营官﹑把总﹑坐司官﹑监枪内臣﹑把司﹑把牌不一。洪熙时(1425年),命武臣一人总理三大营营政。平时,五军营练习营阵,三千营练习巡哨,神机营练习火器。当皇帝亲征时,三大营环守于皇帝大营,一般是神机营居外,骑兵居中,步兵居内。
关宁军
关宁铁骑是明末组建的一支兵力并不很多、但战斗力相当强的骑兵部队,是明末最精锐的部队,能与后金的八旗军正面交锋(明末三大军)。“关”是指山海关,“宁”指宁远,山海关、宁远、锦州等辽土是大明抵御后金的重要防线,“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因此在归附的辽民中精选身体强壮者充实军队,同时大力栽培祖大寿、满桂、赵率教等一大批辽将。
天雄军
明末名将卢象升的军队,是明末最强的军队之一,手持劲弩,军纪严明。由于都是老乡、朋友、兄弟、家人等等构成,往往一个人战死,就可以激发大部分人的愤怒,战斗力强劲。崇祯二年(1629年)清兵犯境,京师(今北京)报警。卢象升起兵勤王,后清兵退走 。次年,进右参政,为防清军再次来犯,受命整治大名(今属河北)、广平(今河北永年)、顺德(今河北邢台)三府兵备,严明军纪,加强练兵,军容大振,人称“天雄军” 。崇祯六年(1633年)起,参与镇压李自成等农民军有功,又升任右副都御史,总理河北、河南、山东、湖广、四川军务,兼湖广巡抚,后升任兵部侍郎,再迁兵部左侍郎,总督宣州、大名、山西军务。崇祯七年,任右佥都御史,击溃张献忠农民军。
戚家军
戚家军(又称义乌兵、浙军),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成军于浙江义乌,总兵力四千人,主力是义乌的农民和矿工。主将戚继光(1528~1588)明朝名将,民族英雄,军事家。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蓬莱人。其七世祖为河南卫辉府人,六世祖戚祥年幼时与母亲为避战乱,随舅父一家迁居安徽定远昌义乡(“从外氏避乱濠梁,居定远之昌义乡”)。五世祖戚斌袭世职登州卫指挥佥事,经六世至戚继光。戚家军因为戚继光从而得名,是明朝的一支很有名气的军队,戚家军赖以成名的,是严明的军纪,职业化的训练水平,东亚最先进的装备,百战百胜的战绩和高达十余万级的斩级记录。戚家军被誉为“16至17世纪东亚最强军队” 。共26张
图15 抗倭全图局部
秦兵
明末时代最精锐的部队之一,陕西边军构成,约10000人,由孙传庭组建并统领。崇祯对孙传庭寄予厚望,临行前亲自召见了他,一番寒暄之后,孙传庭提出了兵饷不足的困难,请求皇上支持。崇祯表示钱没有,政策倒是有一条。这个政策就是孙传庭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自行筹措经费,用以招兵买马,朝廷不加干涉。经验证明,给政策往往比给钱更有用。政策是来钱的渠道,有了渠道,何愁没钱。当然,好政策也要有人去落实才行。孙传庭到陕西以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按照“以秦兵卫秦地,以秦地养秦兵”的理念,实行屯田,发展经济。经过治理,年收税银14.5万两,米麦1.35万石,孙传庭以此招募训练了一只劲旅。这只劲旅就是秦兵。
白杆兵
白杆兵,明朝末期四川石砫土司秦良玉为其丈夫马千乘训练的一支善于山地作战的特殊兵种。此兵种所持的白杆枪是用结实的白木(白腊树)做成长杆,上配带刃的钩,下配坚硬的铁环,作战时,钩可砍可拉,环则可作锤击武器。
狼兵
狼兵是起源于明朝中期,是当时壮族土司组建的地方武装。又叫“俍兵”。广西狼兵曾以保家卫国的忠义之血,书写过中国古代战争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壮族先民在明代被称为俍人,狼兵乃俍兵音转,有学者认为“狼”有歧义,坚持称俍兵。狼土兵,来自湖广、广西两省。在湖广的是湘西永顺、保靖两土司的红苗;在广西的是壮瑶,分别征自江水、右江一带的南丹、东兰、那地、田州,以及归顺、恩思两府。此外还有广东莞蛮蜑杂的一支土兵,善用长牌砍刀,亦经飞檄征调。
锦衣卫
锦衣卫是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下令焚毁锦衣卫刑具,所押囚犯转交刑部审理;同时下令内外狱全部归三法司审理,将锦衣卫废除。明成祖时,锦衣卫又得以恢复,并由北镇抚司专门处理诏狱。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锦衣卫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如在万历朝鲜战争中收集了大量的日军军情。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
引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