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秋作者加更,聊表歉意。
六天后李良带着林小圆去了镇上,先是去书铺交了书,拿回六百文抄书钱加上一百文押金,而后跟林小圆一起去了布行。
林小圆应该是看了很久,进去直接奔着一匹靛蓝色的棉布去了。
普通白棉布200文一匹,一匹长四丈,也就是四十尺,布宽三尺。青色的棉布一匹280文,这些都是细棉。
棉衣棉被一匹布绰绰有余。
棉花就贵上一些。一斤三十五文。
林小圆站在布行里跟活计磨了半天,不是砍价儿,就是站在原地不走,使劲儿地磨,最终棉花买了十二斤花了三百二十文,布匹买了两丈白棉,三丈青棉,花了三百文。还要店家送了一个麻布包袱皮,并一卷棉线。
李良老老实实地站在后头等着,见谈好了才上去付了钱。
活计垂头丧气道:“您家这个娘子真是厉害。”
李良干笑了两声儿,道了谢后跟林小圆一起出门。白棉布折了折塞进了背篓,青棉布交给林小圆拿着,棉花包袱就挎在胳膊上。
林小圆已经习惯了李良这什么东西都要往自己身上揽得行为,她看这东西确实没多重也就随他去了。
经过南市的时候李良突然叫住了林小圆,让她在原地等一会儿,而后自己走出去,不一会儿拿了一个长长的油纸包给她。
“喏,请你吃。”
林小圆惊喜地瞪了瞪眼,“给我的?”
“除了你还给谁,我看很多小孩子小姑娘都喜欢吃这个,你尝尝?”打开之后才发现是一根红彤彤的糖葫芦。
林小圆没客气,接到手深处舌头轻轻添了一口:“好甜。”
李良笑着说:“现在甜,等会儿里头的山楂就酸了。建议你一口咬下去。”
林小圆没舍得,一点一点吃,到后面被山楂酸的龇牙咧嘴也很高兴。
一根糖葫芦上有七个山楂。
林小圆吃了三颗,就又用油纸把剩下的包起来。
“怎么不吃完?”
林小圆道:“拿回去给娘吃。”
李良有点酸酸的:“你都没说要给我吃。”
林小圆道:“你说,小姑娘小孩子喜欢吃。你不是。”
李良一哽:“好哇,你在这儿等我呢?我算是发现了,你看着老实巴交的不说话,实际上蔫儿坏!”
林小圆朝他皱了皱鼻子,“哼”了一声儿超过他朝前走。“你又不是小孩子,不给吃。”
“喂!等等我!”
最后李良还是吃到了一颗糖葫芦,在他承认自己是小孩子之后。吃了一颗就再也不想吃了,这时代的糖不算甜,但这山楂是真他娘的酸。
酸的他吃了晚饭嘴里还一阵阵地冒酸水儿。
知道买棉花买布料的原因后,刘氏是又感动又心疼。“俩败家孩子,去典当行买上一条旧的顶多不过三百文。还花这老些钱。”
李良好林小圆对视了一眼,都发现对方眼里好似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原来典当行,还卖这些。
紧接着农忙就到了,天不亮两个人就背着锄头箩筐下地,戴着帽子穿着旧衣去掰玉米。林小圆的大力气派上了用场,李良负责掰,她负责运,一亩地也就大半天就干完了。剩下半天就往家里运。
刘氏就坐在家里把玉米衣拨开反向编在一起,编成长长的大辫子搭在门口的房梁下面晾干。
红薯花的时间就长了些,先把红薯藤全部割下来运走,挖红薯,运回家挑拣,好的放在一边等着下窖,有破损的就磨成粉做粉丝粉条儿,或者切成片晒干,或是熬粥或是炖菜都可以。比较小的就洗干净放在竹匾里面晒,晒的软乎流油的时候再蒸一道儿,非常甜。
全都忙完之后已经是半个月之后了。
李良忙完的第二天就去了镇上墨文斋,带回来五本材料并第二话的话本,勤勤恳恳的抄起来。
林小圆则是一边给李良裁纸,一边被刘氏抓着打下手。
棉花已经送去弹成了棉被芯儿,棉袄芯儿也是。
林小圆委委屈屈地捂着额头控诉地看着刘氏。
“看我也没用,你都是十七岁的大姑娘了,我不求你绣花绣草的,但起码衣裳得会做吧?你就趁着这回儿好好学学。刚巧裁的布多,给良哥儿也裁一身。他这两年长得快,之前的棉衣都小了。”
林小圆肚了嘟嘴:“改改就能穿,不用新的。”
刘氏数落她:“你看你那小气吧啦的样儿,我问你,你对良哥儿感觉怎么样?”
林小圆撇开头不说话。
刘氏拽了她一把:“问你话呢!”
“哎呀能怎么样,就这样。”
刘氏被她倔脾气气的头昏,她努力沉了沉气道:“你直说,愿不愿意跟他过。这三个月可过了一半儿了。你也得考虑考虑了。”
林小圆气哼哼道:“娘你光问我有什么用,他要是不乐意我乐意也不管用啊。”说完转身出去了。
“干啥去?”
“纸没了。”
刘氏这才看到西屋里李良已经放下了笔。
林小圆走过去李良朝她笑着说了一句什么,林小圆的脸就绷不住了,也露出一丝笑意来。
刘氏看着心里也安定下来,她就说,这看着不像没意思的样子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