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唐诗三百首(带翻译)
本书标签: 现代 

无题

唐诗三百首(带翻译)

麻溪与若耶溪交汇之处,就是麻潭,在今天的绍兴市的平水江水库一带,是若耶溪的最上游了,因为再往上游就被称为麻溪了。“潭烟飞溶溶”的“潭”就是指麻潭,这里的水尤为清澈,前面我们所引的《水经注》已经有所描写,特别是这里还是谢灵运和谢惠连兄弟游赏的地方,并且还留下了“作连句,题刻树侧”的风雅之事。“潭烟”,指潭水面上升腾的雾气,“溶溶”,云气盛而游动的样子,卢照邻《怀仙引》:“回首望群峰,白云正溶溶。”这里用以形容雾气之盛。此时夜色更深,月亮已经西斜,就要落下了。“向”是北开的窗子,《诗经·豳风·七月》“塞向墐户”《毛传》:“北出牗也。”(向、嚮繁体为二字,音同而义不相同。嚮即方嚮的嚮,今简化亦作向,二字写作一字了。)“林月低向后”,说明已是夜色阑珊,月亮已经到了天空的西北方向了。

今天的若耶溪

诗人自黄昏出发,从会稽城,沿若耶溪,经会稽山,一路泝流而南,直至若耶溪的上源麻潭,游览了整整一夜,可谓尽兴。这一路走来,他好像没有流连,没有驻足,从容走去,处处轻描淡写,没有一个字不体现出来“随所偶”的游赏趣向。但透过这轻描淡写,又无一不充满了对山水的陶醉。大家试想一下,如果到处找自己心爱山石水沼、虫鱼草木,去寻找所谓的奇伟瑰怪、怡情悦性,除了奔波的疲倦,你能得到自然之趣吗?恰恰像诗人这样,无所留心,无所注意,随舟而行,任两岸风物从身边匆匆而过,仿佛没有去欣赏,人与自然,互无罣碍,这才是真正的融入了自然,是自然的真正热爱者、陶醉者,因为他的心真正为自在之物所陶染了,与自然融为一体了。

诗的最后终于说出了自己的陶醉:“生事且瀰漫,愿为持竿叟。”生事就是生养之事,人生之事。与綦毋潜同时的诗人韦应物《寓居澧上精舍》诗:“道心淡泊对流水,生事萧疏空掩门。”瀰漫,原义为水满盈的样子,引申为无法把握,找不到门路,意谓自己在仕途上已经没有前程。既然不能事业上有所作为,何不给自己的心灵找一个美丽归宿呢?前面我们还提到了王维的一首《送綦毋校书弃官还江东》的诗,其内容是这样的:

明时久不达,弃置与君同。天命无怨色,人生有素风。念君拂衣去,四海将安穷。秋天万里净,日暮澄江空。清夜何悠悠,扣弦明月中。和光鱼鸟际,澹尔蒹葭丛。无庸客昭世,衰鬓日如蓬。顽疏暗人事,僻陋远天聪。微物纵可采,其谁为至公?余亦从此去,归耕为老农。

王维没有“归耕为老农”,但綦毋潜真的是弃官回乡了,诗人的故乡虔州和会稽,唐时均江南东道。今夜虽不是“秋天万里净”,但这个春天的夜晚也可以称得上是“清夜”了吧。诗人真的是“清夜何悠悠,扣弦明月中”了!至于他为什么弃官,王维在诗中给了准确答案:“明时久不达”,虽值“圣明”的开元盛世,但诗人做了那么长的从九品的校书郎,还得不到升迁!可能是“天命”所致,也可能是“暗人事”的结果呀!既如此,那就在“远天聪”的地方“安穷乐道”吧——“愿为持竿叟”。持竿叟,就是渔翁——前面我们已多次提到渔翁的内涵!

这首诗从容淡泊,没有细腻的描写,没有情感的渲染,就如同坐在小船之中,沿着清澈的小溪平平淡淡地走了一趟夜路,两岸景物,看见而已,写进诗中也是点到为止,甚至没有重点,没有注目与关切,舟行人至,两不相关。《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陈继儒曰:遗其形迹,动乎天机,诗至此进乎技矣。”这不仅是诗写得高妙,更是游览本身的高妙:全任一个“偶”字,任性率真,物我两忘,这样便会随处生风景。《河岳英灵集》称其“善写方外之情”,单就这首诗看,綦毋潜倒真有些不食人间烟火的意味。

上一章 无题 唐诗三百首(带翻译)最新章节 下一章 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