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燕处超然(摘自《道德经》第二十六章。原文是:····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意思是说:即使有奇观美景也安闲而居,超然物外而不为所动。这里是指但凡是自然界中的奇妙景致所在,必然是有其之奇妙之处。)侯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轡。离愁渐远渐无究,迢迢不断春如水。寸寸柔肠,盈盈珠泪。山高莫近危峭倚。平芜近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这首词的词牌为‘踏莎行’,乃是宋朝一位卓有绩勋的诗人欧阳修所作。从该词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当时是景色愈佳,而其之思愁则是愈发深重浓厚,进而表达了欧阳修当时,其对心中的那份情感虽是甚为殷切期盼,却只能限于遥思追忆的绝望痛苦之中,以至于让人读来不免是也凄凄感伤,情不自禁的随之哀怨。只是如此伤感幽怨之词,竟是给雕刻在陕西长安终南山某山巅之上的一块巨大山石表面。远远看上去虽是比较适势,但只要将该词微微一阅就不免滋生同作者当时一般的心境,令人心生漾动,大刹风景。从其所雕刻的痕迹来看,却不难看出其当是新近所为,绝非是昔时某位古人因舒感渲情而倾心于此,应该是近代或者是现代的某人着实刻意雕琢上去的。至于此人当时是因为什么而如此的伤感愁怨,居然将此词雕琢于此,怕也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见者是各有揣摩推测了。不过,稍微心细之人便会在该词下方一较隐蔽所在处,看到有两行小字刻于其处,上为‘沙峰刻’,下为‘紫薇监刻’。从名讳上来看应是一男一女所为,准确的说应该是一对情人,而且还是有情有义的情人。至于两人是之所以将该词雕琢于此石之上,只怕是发生了一件令俩人均是难以忘怀的情感之事。不然俩人是恩爱亲昵尚且来不及,岂会又有如此令人感伤情触的作为
四季中的终南山,其最是能够让人流连忘返的季节当就是现在的春末夏初之际。因为游人是不论站在终南山的任何一座山的山巅之上,但只要放眼望去无不是青松翠柏,山花野绿,紫藤涯泉,以至于是每每之处都无不让人滋生对自然的造化之力而怦然心动,进而均不由自己的涌生化入其境的冲动。不然在终南山的那许多隐士,为什么要选择在终南山修炼归隐呢?!因为终南山洋溢着其它唯美大山所没有的灵气、秀气、睿气,而春夏交接之时则更为尤显突出其之气韵。所以终南山是每到这个季节,则必然是会招惹来若干吐故纳新、以及寻幽踏青之人。不过,说实在的,其中是也只有那么两至三成人,才是为真正意义上的渲情而来,绝非仅仅只是为了排解心中的生活压力。不管怎的,全然无需去计较来终南山者都是为那般而至,却不能不说现今之世人是都尚且如此,想必如若是将历史节节前推至昔时的古人,则定然是要比现在更加富有情调。此时此刻却是春末夏初的正午,其阳光已然是开始变得灼烈起来,俨然便是到了夏季一般,着实尤显酷热,一时间就使得游兴正酣的寻幽觅景者,无不是或多或少的沾染了些许倦怠之气,以至于均不由本能的寻找着但凡能够遮阳蔽日的清爽所在,倘若是果真能够发现可心的合适所在,那当真便是如同到了终结之地一般,无不纷纷卸重宽带,随意的合身居地而憩。而接下来则是或充饥、或小酌,或者是倚秀入梦,当是各有所为,各有所乐。但若是相较起来,相互之间闲谈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仿佛是谁也不想浪费了这大好光景。如此一来竟使得一时间的终南山是空鸣幽静,让人是不由自主的滋生一种超然脱俗的感觉,想必那神仙是也不过如此。只见但有山风微微吹拂周遭的山石草木,便一定是会发出令人飘然的虚浮声息,让人感知神仙的飘逸生活竟是如此的美妙静谧,岂能不美美的享受这远离都市生活的安逸。当然,所有事情都不可能是绝对的,因为在物极必反的哲理定论前提下,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有着是与其相对应的一面。所以,在这般时候则一定是会有与众游人表象皆然不同的另类之人,如若不然所谓的这个哲理定论便要被推翻了。果然,此时就只见在刻有欧阳修之词的巨石旁边的山峭上,站着一位身材甚是伟健的男子。周遭诸多游人是并不晓得,其是从他们在巨石周遭附近小憩开始,已然是在哪里伫立了好一会儿了,至于之前其是在这里多久了却无人知晓,而且是也无人对其给予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