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便登上秦国王位的嬴政,由于他幼年时期在赵国经受了太多的痛苦和折磨,刚刚即位的他,便萌生了报仇的强烈愿望。他认为,作为一个光荣的王室子孙,他既要继承祖先的伟大功业,把它发扬光大,又要实现自己的伟大目标。
事实上,先秦所建立的基业为嬴政横扫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秦国的强大和商鞅的变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是商鞅变法大大增强了秦国的国力,也对嬴政夺得天下和治国有着深远的影响。
商鞅是卫国人,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商鞅年轻的时候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受李悝、吴起的影响很大。他向尸佼学习杂家学说,后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公叔痤病重时向魏惠王推荐商鞅时说:“商鞅十分年轻有为,可以担任国相治理国家,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投奔别的国家,否则将来你会后悔的。”
可是,魏惠王却认为公叔痤已经病入膏肓,语无伦次,自然也没有采纳公叔痤的建议。后来,公叔痤转而让商鞅赶紧离开魏国,商鞅明白魏惠王没有采纳公叔痤的建议,也自然不会将他杀掉,所以并没有立即离开魏国。
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继位。当时黄河和崤山以东的战国六雄已经形成,淮河、泗水之间有10多个小国。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间用武力相互征伐吞并。
秦国地处偏僻的雍州,不参加中原各国诸侯的会盟,被诸侯们疏远,像夷狄一样对待。秦孝公继位后以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为己任,在国内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命国人和大臣进献富国强兵之策。
这时的公叔痤已经去世,商鞅听说秦孝公在国内发布求贤令,便携带李悝的《法经》投奔秦国,他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见到了孝公。
商鞅第一次用帝道游说秦孝公,秦孝公听后直打瞌睡,并不感兴趣。而且他还通过景监对商鞅进行指责,说他是个狂妄之徒,不可任用。又过了5天的时间,商鞅再次会见秦孝公,用王道之术游说,可是这次秦孝公又没能接受他的建议,并再次通过景监责备商鞅。此后,商鞅又和秦孝公进行了第三次会见。这次,商鞅用霸道之术游说,终于获得了秦孝公的肯定,但秦孝公也没有立即采用。
此时的商鞅已领会秦孝公心中的意图。因此不久之后,二人又进行了第四次的会见。这次,他见秦孝公时畅谈的是富国强兵之策,秦孝公听时十分入迷,膝盖不知不觉向商鞅挪动,二人畅谈数日毫无倦意。景监不得其解,向商鞅询问缘由。
商鞅说:“秦孝公意在争霸天下,所以对耗时太长才能取得成效的帝道、王道学说不感兴趣。”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但又害怕国人议论纷纷,所以犹豫不决。因此,秦孝公召开朝会命朝臣商议此事。
当时秦国一些重臣不同意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而秦孝公也是个进步人士,觉得老派人物落伍了,便积极地支持商鞅变法。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从而,商鞅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这是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也为实行变法进行了舆论准备。
变法是要用到权力的,因此,秦孝公给商鞅封了左庶长的职位。有了这样的职位,商鞅才能指挥人。
商鞅担心自己刚到秦国,人们难以信服,于是就想了一个办法:在国都的南门立了一根3丈长的柱子。跟人说,谁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将给谁10金。
刚开始时没人相信,没人动。可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赏金涨到50金时,一个人跑去搬木头,结果商鞅给了那人50金。这样,人们开始信任商鞅变法。商鞅是个不徇私情的人,他惩治了自己的老师公子虔、公孙贾;他也不畏权贵,对秦国犯法的王公大臣也不手软,这在秦国引起了很大轰动。后来人们开始奉公守法,法律畅通起来。
通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百姓富足起来,将士们也勇猛作战,秦国国库的银两、粮食储备一天天增多,孝公也沉浸在商鞅变法的喜悦中!两年以后,孝公将都城迁到了咸阳。公元前342年,周天子和诸侯派人向秦祝贺。第二年,秦乘魏在马陵之战失败之机讨伐魏国,商鞅用诈谋虏取了魏公子昂,打败了魏国。
魏国只好割地求和。孝公十分高兴,因此封了15座城邑给商鞅,称号为“商君”。
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培养贤才,其中最大的成效在于经济。商鞅废除了战国时期沿用的“井田制”,取而代之“开阡陌封疆”。“封疆”就是奴隶主贵族受封井田的界线。“开阡陌封疆”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
法律规定:人们可以开垦荒地。因此,农民有极大的积极性来垦荒,直接推动农业的发展。而且还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有钱的买地,没钱的开荒,土地管理统一化。
这样直接瓦解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大幅度地促进了封建这样直接瓦解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大幅度地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秦国在打破原有生产关系的基础上,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秦国经济飞速发展,成长为六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